《大鱼海棠》票房过5亿争议多 “国漫”爆发待何时

《大鱼海棠》的导演梁旋和张春嘴上说没关系,可出品人王长田看得出来,“他们相当崩溃”,这缘于影片争议太多了。
8日上映的《大鱼海棠》票房目前近5.5亿,这在今年市场有些疲软的暑期档来说算是不错的成绩。可影片遭遇了两极化的撕扯,支持者对其庞大且浓郁的画风赞赏不已,反对者则将焦点放在了剧情单薄上。
满天飞的争议,不影响光线传媒总裁王长田对影片的推崇,“我感到骄傲,不管它有多少缺点”,他对记者说。
另一方面,去年田晓鹏导演的《大圣归来》将国产动画电影的票房纪录推高到9.56亿,国产动画仿佛迎来了“黄金时代”,许多投资人纷纷转入动画领域,也让原本受冷落的国产动画由边缘走向主流。但这并没让国产动画发展达到巅峰状态,就今年情况来看,无论是原本被视为“种子选手”的《年兽大作战》《小门神》,抑或新近上映的《大鱼海棠》《摇滚藏獒》,无一延续“大圣”的辉煌,业界开始重新审视“国漫崛起”的提法。
◆口碑两极走◆
“大鱼”争议,爱之深责之切?
《大鱼海棠》上映之后,票房一路上涨之外,口碑却下滑得厉害。近半个月来,“技术派”和“故事派”自动形成两个阵营。
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院长李剑平仍记得,十几年前见到梁旋和张春憧憬着《大鱼海棠》项目时的场景,那时他们还是初出茅庐的清华大学学生。
李剑平向记者介绍,他对当时还是短片版本的《大鱼海棠》印象深刻,尤其是画面里的中国土楼以及浓浓的中国风。不过,看过他们的策划方案和剧本之后,李剑平琢磨着,“实现起来会非常困难”。
李剑平没想到,后来他们真的拍了出来。
在这十几年里,国内电影市场尤其是动画电影市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方面是票房收入的高歌猛进,另一方面本土的全年龄动画长片长期缺席、低龄化的国产动画长期主宰市场的情况也有所转变。
尤其是在2015年的全年龄动画片《大圣归来》把票房推高到9.56亿之后,观众觉得国产动画电影出现大师级作品指日可待。
只是,背负着满满期待的《大鱼海棠》上映之后,票房一路上涨之外,口碑却下滑得厉害。半个月来,“技术派”和“故事派”自动形成两个阵营:大批观众对其精致画面和造型上的完成度给予很高评价;用脚投票的,则把火力放在故事性的薄弱和人物生动性的不足上,后者占据了上风,“等了十几年却等来一个三角恋的故事”是流传甚广的一句评价。
除故事外,争议很快延伸到其他细节。“转成3D格式是不是为了圈钱?”“众筹的钱怎么分?”都是大家关心的问题,包括《大鱼海棠》严格意义上并非中国造,它的音乐交给了日本的公司,部分的执行工作来自韩国。导演张春很委屈:“世界观的架构和创作的灵魂,决定了一部电影精髓的所在。很多国产电影的特效也是交给韩国甚至好莱坞团队来做的,也没人介意它是不是纯粹的中国制造啊?”
一些观众对国产动画电影有种恨铁不成钢的情绪。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尹鸿分析,由《大鱼海棠》引发的争议恰恰把观众对国漫的两种不同态度表达了出来:一种是爱之太深,一种是责之太切。“爱的人是从国漫正向发展的角度来看待,责的人是从自己需求的角度来看待,而他们都没有找到相对应的满足感。大家各自投入了情感,并将之放大,形成了两个阵营。”
李剑平说,虚心接受不同意见,是面向观众的创作者应有的胸怀,更何况发表意见的都是到电影院里认真观看了电影的朋友。
◆创意很重要◆
技术迈大步,编剧需加强
由《大鱼海棠》引发的讨论,也把一个现实摆在了我们面前:国产动画电影的技术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但讲故事的能力仍有待提高。
在中国动画行业内有个公开的秘密:不少国外动画片是外包给中国动画工作者去加工制作的。1992年投身动画制作的北京电影学院美术系讲师黄健明就是其中的一员,他认为原创动画电影在技术上有迎头赶上好莱坞的趋势。
这位在2012年曾以《SUPER BOOK》制作人身份获艾美奖提名的导演,7月18日推出动画新作《刺猬小子之天生我刺》。制作过程中他近乎执拗地花了大量精力在毛发的渲染上,“既然选定了刺猬做主角,就希望做得更有专业品质。”至少从这点来说,《刺猬小子》的面世让不少观众感叹:“中国动画电影的主角终于‘长毛了’!”
但是,迪士尼的《疯狂动物城》直面社会现实,皮克斯的《头脑特工队》把枯燥的心理学化为神奇构思的创意,与世界一流的动画电影架构世界观的能力相比,我们还处于缺乏经验的起步阶段。
摩天轮总经理杜扬对记者说:“好莱坞有的技术,中国很快会有,但现在中国急需一批既有创意天赋也有社会阅历的编剧。”
国产动画电影正处于技术和故事相融合的焦虑期,这在今年亮相的《小门神》《大鱼海棠》《摇滚藏獒》身上得到了集中体现。它们都以“制作有诚意”“技术有提升”作为卖点,甚至在宣传上变成比拼耗时多少年的数字游戏,最后都败在了故事上。在李剑平看来,技术是为内容服务的,“我们当下迫切要解决的问题是,用目前相对成熟的技术来讲感动人的故事。”
然而,动画行业本身的特殊性就设置了一个天然的门槛。
“你没发现吗?中国没有有名气的大导演执导动画电影?”黄健明提醒记者。黄健明介绍,整体来看,目前国内动画电影的创作者多由传统的动画师、特效师转型而来,或者是入行多年挣了些钱开公司的自己拍电影,像他这样。当然,也有从互联网从业者或歌手跨界而来的,比如《小门神》的导演兼编剧王微,《摇滚藏獒》的编剧郑钧。专业的编剧人才几乎没有。
在动画行业编剧人才和力量匮乏的情况下,黄健明认为要多些耐心,等待中国动画在修炼技术的同时真正扎实地讲好故事,“当传统动画从业者完成了最后的提升和冲刺,一批专业导演和编剧逐渐进入动画行业,那时候一切就会好起来了”。
针对这一现象,尹鸿报以理解的态度:“国产真人故事片一开始也是这样。技术依赖于一些硬条件,所以先跨了一步,创作还没有完全跟上。我们要宽容地看待这种差距,因为创作人才的培养有时比技术人才还要难,不仅需要专业性,还需要天赋和积淀。”
![]() |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