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6年:第7期

职业荣耀 用心守候

访中国播音主持金话筒奖获得者、深圳电视台主持人董超

思 涵
2016年08月02日10:36 | 来源:今传媒
小字号

编者按:随着新媒体的诞生,主持人角色和定位均发生了新的转变,主持人在新媒介技术的作用下呈现出综合性的素质和技能,给新闻业注入了创新的活力。坚守、奉献、担当、创新、忍耐力……这些关键词用在一名新闻工作者身上再为合适不过,中国播音主持金话筒奖获得者、深圳电视台主持人董超自从事主持人工作以来,总是责无旁贷地履行着社会责任,倡导绿色环保,关注公益活动,关心群众疾苦,时刻不忘自己是一位新闻工作者;不断学习钻研、注重理论提升,探索节目内容、创新报道方式,以自己的钻研精神及实际行动推动播音主持工作的理论升华和质量提升;忘我的工作精神、积极进取的工作作风、执着的工作热情,促使他在新闻主持的道路上勇往直前,永不退缩。本期访谈栏目带读者走近董超,了解他及他的主持人工作历程。

董超,男,汉族,毕业于浙江传媒学院,现任深圳电视台《第一现场》主持人。为广东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党代表,广东省青联委员,深圳市无偿献血爱心形象大使、深圳市义工形象大使、深圳市禁毒宣传公益形象大使。是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深圳市十大杰出青年、广东省“十百千”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2003年,主持的节目《第一现场》获得广东省优秀播音主持作品一等奖。先后被评为2004和2006年深圳广电集团“十佳主持人”、2006年首届广东省广播电视优秀播音员主持人。2006年,被评为深圳市劳动模范,同年获得全国广电系统青年岗位能手的光荣称号。2008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评“中国电视50年50人”,2013年获中国播音主持金话筒奖。董超和《第一现场》已经成为密不可分的深圳电视第一品牌。2013年以来,深圳广电集团批准成立以董超为核心的首席工作室,同年董超成为广东省广电系统青年创新人才,2015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本刊记者(以下简称“记者”):董超老师,您好!很高兴能采访到您。从2002年初您参与深圳电视台《第一现场》的策划筹备、采编等工作到今天也有13年之久了。这么多年,您对这档节目一定有着极其深厚的感情,请问是什么让您一直坚守在这个节目岗位上的?

董超:您好,感谢贵刊的采访!采用倒叙的方式来回答这个问题。13年来,这个栏目由每期18分钟的名不见经传的小栏目,到如今每天87分钟现场直播的电视新闻杂志,由游击队一样的9人战斗到如今120多人的集团军作战,我是唯一一个从2002年12月2日开播第一天坚守到现在的。期间我也有其他的升级转型机会,很多人会问为什么要坚持,简而言之一句话回答:一份不离不弃的感情在。

这个栏目的酝酿要追溯到2002年初,当年深圳电视资源整合,我进入纪实频道参与新栏目《第一现场》的策划筹备,作为栏目的主持人兼主编,而且已经做了5年左右的传统新闻采编直播,直觉告诉我这是一次升级转型的机会,这对我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我们利用半年左右的时间,研究全国电视台站一些可借鉴的品牌栏目,再针对深圳本地的电视发展状况针对性会诊,考虑内容及播出形式。2002年下半年,我们从战略方向上给《第一现场》进行了定位:不是恢弘的大事记,而是娓娓道来的市井民间史,应该是一档新闻评述类节目,围绕新闻事件运用独特语态表达新鲜观点。生动彰显纪实频道“城市记忆 百姓情怀”的创办原则和精神。当时我是栏目唯一的主持人,是栏目的重要代言符号和形象代表,外在形象、内涵素养会直接影响甚至形成栏目风格,我这样定位本栏目的主持人角色:“平等平视”是基本原则,绝不应该是高高在上的宣讲者,而是一位身边事的讲述着,一位世间情的评论者,一位很贴心的倾听者。从社会功用的角度,是一位为观众提供服务、排忧解难的电视服务人员。

2012年12月2日,《第一现场》一出现便和传统的新闻样式与众不同,成为了当时深圳电视圈里的一股新空气。虽然是小栏目新频道,收视和市场份额较低,但是每月全台月评基本保持了第一名的综合评分。而能做到这一点没有什么捷径可言,唯有真正热爱加持续的付出。”那时候这个新生的栏目激发着整个团队的职业荣誉感和创作激情。

现在回头看,我非常感恩自己有这样的职业经历。《第一现场》给了我影响我一生职业走向的机会和收获。真正体会到了余秋雨先生所言:电视是一个通畅的行业,人人都有机会充分呈现自己,可又必须保持密切的群体关照。《第一现场》的工作生涯是我荣耀职业生涯的起点,我很不舍,甚至现在都觉得不是说“再见”的时候。

记者:据了解,“勤能补拙”和“源头活水”是您在工作中所坚持的原则,可否诠释一下您所认为的这两句话其中的深层次含义?

董超:这两句话表达的是普世的道理,但是需要特别说明一下:“勤能补拙”但是别使蛮劲,“源头活水”得是一脉清泉。要补的一定是真正的营养大餐,而不能是垃圾食品。还是用近20年的职业经历做个注脚。1996年8月我刚到深圳有线电视台的时候,被安排到总编办播音组,做配音出镜等常规工作,那时候初来乍到深圳,循规蹈矩地做完这点工作之后,就是在办公室和几个同事聊天看电视剧,开始觉得这样挺好,完成地绰绰有余一点不累,但是没过多长时间,我就感觉这样下去不成,这不就是典型的“温水煮青蛙”的节奏了。面对新闻这个行业,我还有无限的精力和那么多未知领域,所以除了日常的那点工作,要赶紧明确一个勤奋的方向,一份能够提供补给的源头活水,在1997年我这样给自己定了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目标,因为在大学学习播音主持专业课程,对于新闻写、传播写、广电节目制作等方面课程涉及的不多,到了实际工作岗位明显感觉到底子太薄,我决定在这方面给自己来个“回炉再造”,通过继续院校学习来恶补新闻理论知识,报考了大学院校的自考新闻专业学习,以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

在电视的工作流程中:采编播是完整的链条又是相对独立,如果只在播音的环节上打转,久而久之势必成了个播音匠,而且如果没有在前两个环节历练过,这个播音匠也不会成为“巨匠”“名匠”,所以1997年我在课堂刻苦攻读的同时,在工作岗位上也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走出播音间,我要到现场。

到做《第一现场》的主编主播之后,如何去“勤能补拙”,哪里有“源头活水”,也是我一直思考并解决的问题,因为是新闻评述类节目,我们试图在形成新鲜语态的基础上,给观众一些另类的思考,能够另辟蹊径地对受众的视角加以引导,这首先就需要我这个主持人作为讲述者和评论者来先声夺人,做到言之有物、观点独到,引发共鸣。

记者:您从事主持工作后,曾获得过不少的奖项,比如“全国劳动模范”这个奖在主持界获得的人应该不多。还有就是2013年获得“金话筒”奖,这几次获奖之后,对您的工作和思想有什么影响吗?

董超:2015年我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的称号,从2006年的获评“深圳市劳动模范”开始,我是受宠若惊的感觉,当时没有想到作为一个主持人能够有机会参评劳动者的这份沉甸甸的殊荣,这次荣誉起点堪称继续前进的加油站,这个经历更加坚定了我的那个职业准则:“低调做人 高调做事”。而2008年,对我而言是个标志性年份,那年5月我先是获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接着作为新闻战线的先模人物举起北京奥运火炬,那是荣誉感和责任感并存的庄严时刻,再接着是“5?12”汶川地震发生后,我深入到前线灾区采访报道,那不仅是一次永生难忘的工作经历,也是一次刻骨铭心的人生体悟。当内心平静之后,再思考的不仅是作为职业新闻人的社会价值,还有如何珍视人活着的价值。

“全国金话筒”是中国主持业界的“奥斯卡”,也有人说是“珠穆朗玛”。2013年,我报评的作品是2012年《第一现场》十年再出发的大型公益策划:青藏公益行,可以说那是我陪伴了《第一现场》十年后,饱含真情的发自内心之作,这次终于如愿获得全国金话筒“播音员主持人奖”,幸福来得很突然但又是在情理之中,一路坚守十年,现场唯我一人,这不正是对执着付出的一种回报和肯定吗。而且要补充一点,我是和妻子一同捧得了2013年度的全国金话筒,她是代表深广电898广播新闻频率,两口子牵手登上全国金话筒的颁奖台,这是一份职业荣耀,也是一份家族荣耀。所以这里想和各位优秀同行共勉几句:殊荣过后,我们更该保持一份自知之明;掌声响起,更该多听进几句逆耳良言。

(责编:霍昀飞(实习)、宋心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