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6年·第8期

中文期刊发刊序与告止序考【2】

姚远
2016年08月29日09:20 | 来源:今传媒
小字号

三、最早的中文期刊停刊声明

迄今所见最早的停刊声明首见于《吴医汇讲》11卷唐大烈孙庆耆所写的《爰书数语附于简末》,相当于休刊说明。清嘉庆十九年甲戌(1814)校经山房刻本,应为唐大烈孙庆耆复刊本,最显著的是有附于简末的“嘉庆十九年岁次甲戌春正月孙男庆耆”的跋语[7]。

香港最早的期刊,创刊于1853年8月的《遐迩贯珍》,在1856年5月1日出版的第五号目录页载有最后一任主编理雅各(James Legge,1815~1897)的中英文《遐迩贯珍告止序》(见图3)。

  

图2 唐庆耆《爰书数语附于简末》清嘉庆十九年甲戌(1814)校经山房刻本

 

图3 《遐迩贯珍告止序》中英文,1856(5)

《遐迩贯珍》这份停刊声明表达了三层意思:一是对3年间传播与影响的回顾,表明,共出版33期,“自刊行以来,将及三载,每月刊刷三千本,远行各省,故上自督抚以及文武员弁,下递工商士庶,靡不乐于披览”,“刊传以来,读者开卷获益,谅已不乏人矣”;二是回顾办刊宗旨,“刊之者,原非为名利起见,不过欲使读是书者,虽不出户庭,而于天地之故、万物之情,皆得显然呈露于心目”;三是声明停刊和原因,即“本港贯珍拟于是号告止,叹三载之搜罗,竟一朝而废弛,自问殊深抱恨,同侪亦动咨嗟”,“然究其告止之由,非因刊刷乏资,盖华民购阅是书,故甚吝惜,即不吝惜而所得终属无多,惟赖英、花二国同人启囊乐助,每月准足支应而有余,特因办理之人事物纷繁,不暇旁及此举耳”,看来其停刊原因主要是华人读者太少和主编者“事物纷繁,不暇旁及此举”,但更重要的还是当时的沿海工商经济中心已非香港而已经转移至上海,以及作者、读者、编者的重心已经发生变迁;四是指出,期刊在“西方诸国,每月刊布者,不下千百余家”,希望读者珍存“所刊布者”,并希望“中邦人士有志踵行,则各省事故,尺幅可通,即中外物情,皆归统贯,是所厚望也”[8]。最后一任主编者理雅各于1856年5月1日起草的英文停刊声明表述的意思与中文大致相同。

上海最早的期刊,创刊于咸丰七年正月初一日(1857年1月26日)的《六合丛谈》在咸丰戊午年(1858)年2卷2号停刊时,也有一个简短的英文声明(见图4),表明不再继续出版,并且由于订阅数和订费未能达到预期可接受的数量,实际上一直在减少印数。这是早期传教士期刊仅见的期刊经营情况布告声明和收支表[9]。它传递了4个重要信息:一是表明《六合丛谈》有一个管理委员会(The Committee of Management for the Shanghae Serial),可能类似董事会或编委会的职能,可惜其运作机制已不可考;二是其收入来源主要有在沪外国人的赞助、在沪中国人的赞助和来自福州的赞助,其中在沪外国人的赞助占总收入的80%以上,其支出主要为印刷费用,占总支出的98%以上;三是其总印数为57 370册,最大印数为1-5期,每期均在5 000册以上,最少印数为最后两期,均为2 500册;四是原来所传其停刊是因为经济拮据的原因,看来此说很难成立,因为其收入978 656现金,支出978 730现金,仅超支74元,不致因为这区区几十元钱而关门停刊,读者和发行数量逐渐减少可能是停刊的主要原因,作者过少和读者仅限于知识阶层或官场可能也限制了其发展。

图4 《六合丛谈》停刊声明和收支表1858,2(2)

四、结语

序跋体自先秦开始出现,至今已有2000余年。中文期刊的《发刊词》和停刊声明自《吴医汇讲》开始,已有200余年。《发刊词》和《告止序》均属序跋体。它脱胎于中国传统的图书出版惯例,特别是源自自南宋《儒学警语》以来的丛书、丛刊出版传统,表明中文期刊起源与丛书、丛刊的连续出版形式有密切关系。

中文期刊的《发刊词》,包括唐大烈在《吴医汇讲》所创的“编者按语”,杜亚泉在《亚泉杂志》所创的编辑评论等编辑文体,均含有丰富的办刊思想,反映了编者的世界观、价值观、志趣、立场和抱负,反映了期刊起源的历史背景、主办者的宗旨和对社会的认识,反映某个时代的舆论氛围、社会思潮和社会转型,故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告止序》、暂时休刊说明之类的停刊声明,同样反映了一份期刊丛生到死的历史演变过程,以及为何停刊的原因,同样具有研究价值。

纵览中文期刊发展200余年的历史,关注一份期刊,无非是其发表的一些具有划时代意义或学科奠基意义的论文,或者为办刊和引领学术做出重要贡献的一些编者。然而,我们发现,要研究一份期刊,首先必须从其发刊词切入,然后再从其卷首语、编者按、周年纪念文章等编辑文体入手,否则就无法认识这份期刊。由此反观今日期刊,特别是纯粹学术期刊、科学技术期刊,编辑深藏作者身后,连篇累牍的学术论文月复一月,年复一年,办刊数十年也不见有一篇文字涉及编辑或涉及期刊发展的研究,看不出其有何办刊思想、看不出是如何引领学术发展的,也看不出期刊是如何发展演变的。因此,我们在此呼吁,尽可能地在办刊周年、出版百期、专辑出版、重要人物纪念、重大事件纪念等重要时段,留下如同发刊词、卷首语、编者的话、编者按、纪念文章等类似文字,以便研究和借鉴。

参考文献:

[1] 姚远,陈浩元.《吴医汇讲》:中国第一份中文期刊[J].编辑学报,2015(4):307-309.

[2] 刘宏权,刘洪择主编.中国百年期刊发刊词600篇[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6.

[3] 姚远,王睿,姚树峰.中国近代科技期刊源流(上中下,1792—1949)[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8.

[4] 编者.凡例[J].吴医汇讲,1792(1):1.

[5] 姚远.难产于异国他乡的西式中文期刊之祖[N].科学时报,2008-02-27(5).

[6] 编者.序[J].察世俗每月统记传,1815,1(1):1.

[7] 唐庆耆.爰书数语附于简末[J].吴医汇讲,1801(11);清嘉庆十九年甲戌(1814)校经山房刻本.

[8] 编者.遐迩贯珍告止序[J].遐迩贯珍,1856(5):1

[9] 编者.声明和收支表[J].六合丛谈,1858,2(2):目录页.

作者简介:姚远,男,西北大学编辑出版与传播科学研究所所长,西北大学数学与科学史研究中心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编审,主要从事科学传播史、科技期刊史研究。

(责编:刘雨霏(实习)、宋心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