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6年·第8期

自媒体时代生活意义的建构【2】

以微信“朋友圈”为例

梁强
2016年08月29日09:54 | 来源:今传媒
小字号

三、个体所面临的意义困境

面对生活世界的变化,人的存在感不再是确定和唯一的,在建构生活意义时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一)虚拟导致的虚无

进入自媒体时代,人们存在的意义和空间、时间都有所分离,嵌入真实社会关系中的互动如今大部分在虚拟世界中开展,人们在虚拟空间中进行角色扮演。但不能忽略的是这种虚拟导致了新的虚无。

一方面表现在人与人关系的变化上。“朋友圈”虽然可以将分离两地的人们的生活展示给对方,使相隔万里的互动成为可能,但它却消解了传统情感互动的意义。当朋友只不过是一次点击,那么有些关系的存在对人而言就变成了存在着的无。

另一方面表现在人心灵的空虚。自媒体的发展,让世界变成“我”的,也让“我”的变成世界的,这导致许多人对虚拟空间中活动的关注远远超过了对身边人真实境况的关注。人们通过智能手机随时随地与自媒体相连接,进而触摸这个世界,这导致人们总是频繁地查看手机,一会儿不看手机,就会错过很多新鲜事,仿佛离开手机就找不到存在感。

(二)在虚拟和现实的交叠中显现认同危机

拉扎斯菲尔德认为大众传媒具有“麻醉作用”,过度沉溺于媒体提供的表层娱乐和虚拟满足中,会逐渐丧失社会行动力[4]。自媒体时代,加深了人们对网络的依赖程度。人们在“朋友圈”根据自己的主观意志塑造各种理想化的自我形象,制造人际关系活跃的假象。当退出虚拟空间,回到现实世界中时,面对并没有因想象而变好的真实情况,面对琐碎的事务,难免会产生失落感,甚至出现自我认同的危机。虚实交叠中,人们更容易将现实社会中的行为带入到虚拟空间中,如把一些商业化行为裹挟到自媒体当中。“朋友圈”当中的集赞换商品、微代购等行为,会增加用户的不适感,引发厌恶心理和负面情绪。这种负面情绪可能会延伸到现实生活中,导致人们对社会的信任度下降,出现社会认同的危机。

(三)理性精神的缺失

自媒体时代,人们在充分享受网络社会方便、快捷收发信息的同时,也面临着理性精神的缺失问题。

1.过度娱乐化现象。自媒体时代娱乐化倾向更加明显,时至今日已经发展为过度娱乐化。如“朋友圈”里人为制造的各种笑料、调侃戏谑、恶搞社会事件等。起初人们只是单纯娱乐,当这种趋势愈演愈烈时,便形成了一股不良风气。

2.传播的信息真假难辨。自媒体时代,网络的开放性更上一个台阶。人人都可以自由地接收和发布信息,使得各类网络信息汹涌而至。很多虚假信息经过有心人的包装,常常令人难辨真假。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朋友圈”有时会谣言四起,如一些易造成社会恐慌、影响社会公共秩序的虚假消息,违背科学知识的信息等。

3.网络围观和盲目起哄。随着自媒体的发展,人们对这种现象更加习以为常。面对各种被曝光的事件,人们越来越不去理性思考事件或行为的真实性,不经求证直接转发评论进行道德审判。这种非理性的举动往往影响了事态的正常发展,甚至扩大了事态的严重性。

四、走出意义困境

每一种事物都必然存在漏洞和缺陷,自媒体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滋长了许多负面问题,需要调适以走出意义困境,使人们更好地生活。

首先,诉诸自律,包括三方面:一是自觉到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的融合,培养自身的网络公共意识。当一个人变身为媒体元的时候,事实上他就与其他人形成了一种共生关系,那么他就需要有一种责任意识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时刻提醒自己,不管生活场域如何转换,始终离不开自我与他者共存这一生活要素。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自我是在与他人的联系中,透过他人这面“镜子”来认识和把握自己的[5]。所以即使是在虚拟情境中,我们也要注意处理自我与他者的关系;二是关注人本身,寻找自己是谁和能够是谁的答案,拉近心灵之间的距离,关注生活本身。自媒体仿佛催生了一个“影子世界”,一旦人们熟悉了“影子世界”并欣然接受它,真实的世界就可能会遭到拒绝,所以人们应当仅把“朋友圈”等社交平台当做分享传递信息、放松身心的地方,坚持适度原则,不要给予过多的关注,实现虚实世界的沟通与协调,生活的重心应该回归到真实世界当中;三是回归到现实的人际交往。在自媒体营造的网络空间中,活生生的人在交往中退到了终端背后,真实的自我隐藏在幕后,所表现出来的只是符号,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互动的意义,影响现实的人际关系。

自媒体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人们的互动范围,增加了人们之间的互动频率,但有时也使得人际互动异化为肤浅的面子上的互动。例如“朋友圈”里的点赞行为,使用初期表达的是一种欣赏和密切关注,后来演变成简单的回馈和反应,发展到现在已经变成了一种敷衍的行为。人们应当更注重与身边人面对面的沟通交流,不再依赖于自媒体制造“临场感”,去构筑和维系真实的朋友圈。

其次,诉诸他律,包括两方面:一是政府介入自媒体管理,制定具体的法律法规,规范网络自媒体的运行,不给各类虚假信息可乘之机;二是塑造公共道德意识,在公共道德意识的指引下,社会主体将把生活中的各种规则和要求当作自身必须遵奉的道德要求且能在现实中自觉自愿的遵守,从而更加理性地建构生活意义。

参考文献:

[1] 徐志宏.生活的彰显或消逝:自媒体生活之遭遇初探[J].教学与研究.2014(12):32-38.

[2] 知名媒体研究学者胡泳在题为《媒体与时间》的演讲中提到的观点.

[3] 陈伟球.新媒体时代话语权社会分配的调整[J].国际新闻界,2014(5):79-91.

[4] 胡申生,李远行,章友德等.传播社会学导论[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2.

[5]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1999:82-84. 

(责编:刘雨霏(实习)、宋心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