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鱼海棠》叙事理念同观众审美期待的失衡现象及化解方式【2】
三、化解《大鱼海棠》受众审美尴尬的叙事策略举隅
理论研究最终要服务于艺术创作,文本解读也并非作品审视的终结。单纯的文艺评论只是开端,在研究成果中亦向来不乏这样的开端,但要助益于艺术创作,还需要将理论或者文本研究转化为操作方式落实在艺术作品本身。电影《大鱼海棠》通过诗意化的报恩故事线索传达爱与信念的叙事理念已经明确,基于这一主题调整叙事策略来平衡影片叙事理念与受众审美期待,是明确其间龃龉之后需要面对的切实问题。在不同研究者各自的“前理解”区别之下固然会出现不同的叙事调整方向,本文尝试在尽可能少改动剧情和人设的前提下,从增删叙事细节、拓展叙事符号意蕴入手来化解受众审美尴尬的主要环节,并就服务于主题的叙事策略及其意图进行列举简析。
1.增删叙事细节
影片中世界观的主要龃龉在于推进情节的时空运行规则,而适当补充叙事细节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合世界观的表述缺口。影片中椿的爷爷曾解释过这个异能平行空间的性质:“我们并不是神,我们为他们工作,真正的神在你心中。”其中已有神性可以通过心中意念、意志的磨砺而成型的意味,这样本可延伸出人力可胜天的暗示,延伸出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意味。如果在爷爷的出场台词中增加有关神性和规则的线索,其后椿在困境里回忆起爷爷时,把“一定要坚持”替换成“真正的神在你心中”,便可以将善与爱的力量终将同于神性作为椿的顿悟,随后异能空间的运行规则便有了适合后续情节发挥的余地。
观众对影片主人公普遍有道德人格期待,当然并非期待主人公没有性格弱点,而是需要在看到人性真实的同时,更看到源于内在反思的理性和救赎的希望,以善和美作为反省和奋进的力量。道德偏差修补是重中之重,影片为主人公在重重障碍中坚持自我留下了足够的反思空间,其中偏差可以通过增删叙事细节来调整。例如,删掉暗示灵婆知晓交易后果的相关台词,同时强调包括灵婆、后土在内的所有人都不能尽知这次交易为生存空间带来的后果,从而一方面与族人并非神的性质保持一致,另一方面灵婆亦正亦邪的角色设定也将变得合理。随后,再以画面或者旁白增添椿逐渐看到气候反常、天灾屡降、洪水漫天、家园被毁时的恐慌、纠结、痛苦等情绪并存的复杂内心活动,渲染椿在看到土楼可能因为自己化为灰烬时的震惊和矛盾心理。这样一来报恩和家园之间的冲突、鲲和亲人安危之间的选择会加大椿在信念和悲剧之间的情感冲突和情节张力,湫看到椿经受煎熬决定牺牲自己成全椿的行为也更加呼应灵婆那段宿命论意味极强的台词——报恩的同时,会欠下更多,是还不完的,他早已体会过。
2.拓展叙事符号意蕴
《大鱼海棠》对传统文化价值体认和呈现哲理化生命历程的叙事理念已经明确,针对体认过程碎片化的情况和深化哲学意味的需求,还原并拓展典型叙事符号背后的意蕴是弥合价值体认序列、强化哲理体悟的可资之法。
影片人物个性、命运走向是展现民族精神世界的主要途径,庄子《逍遥游》提升内在精神修养最终达到无待、无累、无患、无惧而自由逍遥状态的主旨可以通过扩充叙事符号的意蕴完整地嵌入影片,从而深化其中的哲理意味。鲲鹏本象征看似逍遥实则无法脱离有所凭借依靠的命运,一旦无风可乘无池可栖,依旧会陷入困顿,有身行世间难以超越命运和自然规律统摄的悲凉感,影片在借鉴鲲鹏形象的同时也已经灌注了这种无奈,从灵魂交易开始,主人公椿的报恩就已经陷入了灵婆“欠下更多”的预言:椿救活鲲的代价是族人蒙难,历经艰险送走鲲,舍命救了族人之后,却连累湫以命换来自己的复活。环环相扣的关联和鲲鹏无法摆脱和风、海的关系一样,注定椿个人化的报恩无从实现,在无法预料的命运走向安排下,难以自由、纯粹的生命悲哀油然而生。最终湫成为灵婆接班人,椿和鲲回到人间,族人劫后余生的大团圆结局也与庄子的情怀相去甚远,这里可以在影片老年椿的旁白中加入生命体会,同时将庄子追求自由逍遥的情怀也以旁白的方式表现出来,于是椿和湫等人以爱之名克服艰险的勇气、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牺牲精神所展现的生命价值和庄子追求的个体精神自由互为映照,至此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体系中的两种人格的风神及其交互为用的关系会同影片的故事情节融二为一,哲学意蕴得到升华,价值体认的碎片化状况也会在明晰的主要脉络统摄下找到归属。
审美趣味低幼化、精神呈现说教化是国产动画一直为人诟病、令受众产生审美疲劳的首要原因。近年来国产动画更新制作技艺、传承传统素材的同时,不断尝试探索符合当代观众审美期待的故事结构模式以寻求突破。继2015年表现内容和艺术风格皆具当代审美气息的《大圣归来》赢得10亿元票房之后,国产动画的潜力更加备受瞩目和期待。从国产动画电影发展历程来看,《大鱼海棠》摆脱历史时空和英雄传奇的传统叙事模式走上院线,并赢得可观的票房和口碑,这本身就是一次国产动画电影制作导向和观众审美期待的磨合。任何电影观众的审美素养都无法拥有一个绝对客观的“上帝视角”,无法开阔到可以欣赏并认可所有类型影片的妙处同时为其买单,因此,当电影的拍摄意义不只是为了孤芳自赏时,当电影的创新需要被广泛理解时,为确保影片和观众之间的精神交流不归于徒劳,在引导观众适应多元电影审美趋向的同时,有必要将类型片中观众的审美期待作为叙事理念的隐含读者,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叙事创作、理念传播。
注释:
①李显杰.电影叙事学:理论和实例[M].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277.
②(美)弗雷德里克·杰姆逊.唐小兵译.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2-5.
③海阔,罗钥屾.电影叙事空间文化研究范式[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1(2):67.
④(德)H.R.姚斯,(美)R.C.霍拉勃著.周宁,金元浦译.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M].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34.
⑤秦俊香.影视接受心理[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128.
⑥徐晓庚.康德美学研究[M].长江文艺出版社,1997:230.
⑦(美)华莱士·马丁.当代叙事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60.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2014级博士生)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