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对大学课堂文化建设的影响及对策研究【2】
三、对大学课堂文化建设的影响及对策
大学课堂文化是教师、大学生、周围环境相互作用并由量变积累到质变的结果。在师生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和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相互碰撞融合,形成具有特色的课堂文化认同感[4]。
(一)对大学生课堂学习文化空间延伸的影响及对策
新媒体大范围使用对大学生学习习惯产生深远影响,也影响着大学课堂文化建设。大学生对学习过程个性化的需求将改变传统多媒体教学模式,引入新媒体于教学中缩短了时空限制,师生间、学生间交流和互动变得更加容易和频繁。大学教师较早将多媒体引入教学,极大缩短了课堂上资料展示所花费时间,多媒体课堂展示呈现的丰富视觉效果也满足了大学生的视觉需求。由于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只有教师在一定范围内使用多媒体,学生注意力相对集中,课堂空间并未改变。
随着新媒体时代来临,教师在课堂独自使用电子媒介垄断地位被打破,iPad、智能手机等各种终端被带入课堂,原本单维度的课堂空间被延伸至多维度网络虚拟空间,且传递信息速度快、效率高。知识表现方式也发生改变:由线性变为非线性。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搜索教师所讲内容、答疑解惑、逛虚拟社区、穿越时空,知识求索过程变得多样化,形成新媒体时代特有的大学课堂文化;但也造成学生上课使用手机、过度沉迷于新媒体情形屡禁不止,使得大学课堂管理变得困难,导致大学课堂教学文化的偏离。
解决此类问题的有效办法是重构大学课堂文化,教师在大学课堂要起到正确引导的作用,教师并不能简单的利用新媒体平台将课程网络化,而是需要借助新媒体平台实现教学过程的引申,教育学生要在正确价值取向下使用新媒体,培养适用于新媒体时代的学习能力和习惯,培育符合新媒体时代的教学新模式和课堂文化。
(二)对大学课堂学习、思维方式、精神文化的影响
1.对大学课堂学习、思维方式的影响
大学教育的目标是通过课堂学习培养学生思考、理解、判断、归纳总结的能力。教材在课堂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通过课堂学习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线性、逻辑思维能力。教师上课前将花费数倍于课堂上课时间备课,讲解时才能做到深入浅出、旁征博引,围绕主题拓展知识理解的宽度、广度。
新媒体时代传统的课堂学习文化面临冲击。新媒体使用超文本信息链接方式,通过超文本链接可链接到任何页面、关键词、语句、图片等,信息的组织、存储、阅读呈现非线性模式。新媒体媒介推送信息的方式、语法结构和写作规范没有统一规定,较为随意;链接形成的信息体系结构松散、知识点碎片化;对知识描述的准确性不足、逻辑性不强。如学生习惯于新媒体知识呈现方式后,将形成不同于教材学习所培养的思维模式,不能满足学生深层次学习和反复思考的要求,不能形成连贯的知识体系。
2.对课堂精神文化的影响
传统大学课堂文化是以教师和教材权威性为核心。其一,教师的主导地位是课程顺利进行的保证,教师要充分发挥对教学进度的掌控能力,适时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并及时解决理解上的障碍;其二,教材是知识最准确的表达,大多是由行业专家或学者将自己多年研究所得汇集而成,承载了对该门类知识最精确的表述和严谨的推导,集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和系统化于一体。
在新媒体被引入大学课堂后,学生学习、接受知识习惯已发生改变,大学课堂精神文化也悄然变化。首先,新媒体资料海量存在,但仅是利用超文本链接将全球资料统统罗列,并没有对知识的权威界定,还需自己加以判断;其次,新媒体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权威”的影响力,其对信息传播者未有所限定,被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欣然接受,享受自主选择信息的乐趣,改变了传统媒体时代大学生在课堂上被动接受信息的形式;最后,新媒体时代大学课堂教师和教材将成为课堂教学网络的一个节点,而不是中心节点,大学生将根据自身需求选择参与课堂教学的全部或局部,大学生有了更宽泛选择的自由,并形成新的大学课堂精神文化。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