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6年·第11期

互动仪式链视角下的微信人际传播分析【2】

李  赫,吴牡丹
2016年12月05日14:14 | 来源:今传媒
小字号

二、互动仪式链理论视角下,微信人际传播要素分析

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才促使人类的信息交流活动逐步实现了社会化、全球化的格局,推动人类社会一步步走向信息时代[5]。新媒体时代,微信作为社群软件的领跑者,不仅关注其中用户间信息的传播,更关注其用户在互动中的用户体验。

1.互动仪式链视野下,微信打破了互动需“亲身在场”[4]的常态

微信作为社交平台,为其用户提供涵盖了文字、图片、视频、音乐、链接等可供使用的功能,满足了用户对信息传播多元化的需求。如果用微信“对讲”或“视频”功能聊天,几乎能够实现传播主体“在场”,这既打破社交时对时间限制的束缚,也实现了双方在没有“时间差”的情况下同步互动。

微信抓住了“人类情感能量的迸发”这一理念,使其在“多点”的空间中扩展了信息,每个“点”都可以是一个或多个独立的用户或群组,在互联网的传播过程中,微信使这些分散在全国、甚至全世界的“点”联系起来。“点”与“点”之间的每一次互动,都具有对传播内容进行再造和衍生的双重意义。这使微信成为了“情感联动”的载体,又能让用户在互动中产生更加强烈的认同感和依赖感。

2.互动仪式链视野下,用户的角色“个性化”特征凸显

随着信息来源的多样化,新媒体语境下的微信受众从信息接收者到仪式参与者,不只是从消极受众到积极受众的转型,而是成为信息的间接生产者。通过即时在线,用户不仅接受信息,同时也会对所接收到的信息作出相应的反馈,成为兼具传播者和反馈者的双重角色,这也意味着用户可以作为消费者创造媒体中的仪式参与者。

微信用户以更加“个性化”的信息传播方式,在自己的“朋友圈”中分享自己的情绪、体验和情感,并能够即时和通讯录中的好友直接互动和交流,其中不乏最原始的传播体验;消息发布之后,“朋友圈”中朋友的“关注”和“评论”可以使自己和好友形成情感体验的链接,进而引起情绪共鸣点,并将这种互动仪式持续下去。

3.互动仪式链视野下,微信所形成的“高度仿真”的互动仪式市场呈现

微信成为用户之间进行互动的主要信息输送方式。例如,在“朋友圈”中转发或发送的分享及其链接,其实质就是符号资本和情感力量的传递,是信息传播附带的结果,有效地节约了时间成本和金钱成本。微信不仅成为人们情感交流的平台,也传达了更加多元化和社会化的情感需求,实现了符号资本产生的情感能量等级的平等化。

三、互动仪式链视角下,微信人际传播链条中已显露的问题

微信所倡导的“生活方式”,是一种为用户打造及其接地气的社交仪式和情感沟通的舒适环境。在此种环境中,聚集着形色各异的人群,充斥着诸多的矛盾和冲突。接下来将从互动仪式链角度循着互动的基本流程,从互动仪式、传播者(即用户)、社交情景方面微信人际传播出现的问题。

1.互动仪式的改变对情感共振方式的变化。在群聊中,只要有红包的地方,就会有人“冒泡”,但随“抢”红包热潮的退去,又恢复了常态。在群聊中,整个过程总是如此往复,互动链条持续却又中断着,每个个体盯着手机在享受抢红包带来的短暂的乐趣,当仪式链中断后,情感也随着中断,等待着再一次的被参与。起初,抢红包是用来传达祝福的手段,而当下,送祝福的味道变了,“祝福什么的都没有红包来得实在”,用户久而久之便有意或无意的丢弃了人类情感传播与共振的基本方式[6]。更甚者,与其说是,红包祝福的味道变了,不如说是,祝福被“商业化”了。

2.用户传播不对称现象持续存在。在微信多层次的好友格局中,拥有较多的符号资源和信息资源总是处于主导地位,总是存在着传播的不平等现象,也使得每个用户都在现实的人际关系基础上,处于主导或者被动的地位,在互动仪式链中,或继续主导,积极参加新一轮的社交活动;或被迫沉默,这类人群并没有通过社群媒体获得相应的感情回报。现实不对称的社交情况在网络社交中继续延伸,部分被迫沉默的个体,渐渐地再次成为社交活动中的真空地带。

延伸出超越身体局限的社交平台给每个用户一个平等的机会来寻找自己感兴趣的圈子,碎片化和分散凌乱的圈子,易使得个人的精力分配和现实的生活变得越来越隔离,容易产生社交成瘾症[7]的现象。

3.较为私密的社交情景给谣言的滋生带来了土壤。微信较高的私密性和安全性,正如一堵厚厚的围墙,既能保护每个个人的隐私,同时,也使得获取的消息渠道和消息内容具有密闭型,不易被证实和澄清。微信中封闭的情景给谣言的传播提供了更为珍贵的土壤,也使得谣言滋生的有恃无恐。此外,微信人际传播中,微信朋友圈,也使得微信缺乏谣言的自净化的机制与功能,网络谣言易扩散却不易澄清,呈现出一种被谣言反噬的情况[8]。

(责编:石思嘉(实习)、宋心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