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6年·第11期

互动仪式链视角下的微信人际传播分析【3】

李  赫,吴牡丹
2016年12月05日14:14 | 来源:今传媒
小字号

四、互动仪式链视角下,对微信人际传播链条中问题的对策

1.用户应树立合理的互动仪式观念。新媒体时代,社交的互动仪式呈现出传统社交仪式和网络社交仪式共存的新态势。新的社交仪式让很多用户对传统的社交仪式感缺乏,产生了一系列社交障碍的症状,树立合理互动仪式观极其必要。

2.碎片化用户的碎片化聚合。用户有诸多碎片化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移动互联网中,微信的用户符号和资源所具有的不对称,可以被不同爱好、文化价值观的社交群体所接受。正如,在碎片化时代,要防止移动网络是我们的学习变得碎片化和不完整化。微信的用户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在微信上寻找需求的信息等,也要防止碎片化时代被碎片化的趋势。适当的社交无可非议,但从长远角度来看,如果一味地碎片化难免会过于极端,离开了聚合之后的碎片化社交对个体的社交活动弊大于利,聚合之中有碎片,才是正途。

3.不做谣言的“传声筒”。随着移动互联网社交软件的风靡,微信也成为了一个谣言容易产生、扩散的新天地。据2016年1月2日的搜狐网报道《微信盘点2015年十大谣言,你被忽悠了么》,显示了朋友圈年度谣言和年度十大健康类谣言,此类信息极具生活性和趣味性,极易在朋友圈中被用户记忆、被传播,却不易被更正。作为个体用户,在人际传播中面对不良信息的侵扰只有举报还是远远不够的。更要提升自身的素质,做到不主动制造谣言、不随意传播谣言、不成为谣言的“传声筒”,人们有责任和义务为自己和他人共建一个“舒适”的社交生态,共享新媒体时代带来的舒适。

五、总 结

在“地球村”来临之时,“建构一个可持续、充满意义、并可支配和容纳人类行为的文化世界”[9]是非常有必要的。微信给每个用户构建了一个超越身份界限的情景,使得人际传播发挥了最大化的作用。个体实现了自我和情感的需求,同时也存在诸多隐忧。对此,除去政府管制和法律约束,作为个体的人们更应成为高素质的互联网用户,聚水成河,积土成山,共建和谐网络社交环境。

参考文献:

[1] 魄大苑.微信获赞:在世界版图上竖起中国标志[EB/OL].http:// it.21cn.com/prnews/a/2013/0108/15/20190147.shtml .

[2] 朱艳婷.丁当.微信来了[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4.

[3] 於流芳.全媒体视阈下微信互动传播研究[J].理论探索,2015(6).

[4] (美)兰德尔·柯林斯.林聚任,王鹏,宋丽君译.互动仪式链[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5] 崔保国.信息社会的理论与模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6] 常益敏.活跃情境,诉诸情感,转变互动传播模式——对微信“摇红包”现象的思考.东南传播,2015 (9) .

[7] 蒋建国.微信成瘾: 社交幻化与自我迷[J].南京社会科学,2014(11) .

[8] 特蕾莎.微信谣言反噬微信,蝴蝶效应放大社会危害[EB/OL].http://news.iresearch.cn/content/2016/01/257643.shtml.

[9] (美)詹姆斯·W·凯瑞.丁未译.作为文化的传播[EB/OL].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7).

(责编:石思嘉(实习)、宋心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