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6年·第11期

从《绸都·丝韵》谈非遗类纪录片的创作理念【2】

梁  兰,黄  冠
2016年12月06日16:21 | 来源:今传媒
小字号

二、“扬善”——客观性的表现

1.展现深切的“人文关怀”。《绸都·丝韵》是一部以记录南充丝绸为主题的纪录片,但片子的表现重点不仅是记录南充丝绸本身,通过对丝绸的描写,更表现出了普通丝绸工人们的勤劳善良朴实,这部片子中蕴含着较强的人文关怀,片中的主人公是普通的丝绸工人,通过对他们的生活、工作多方位、多角度的拍摄和选材来创作影片(如图2所示),从中传达出丝绸与人、丝绸与社会、丝绸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以及对劳动者的尊重和感恩,最终体现了人类与自然之间和谐共生的永恒话题,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

2.选取动人的“平民视角”。在《绸都·丝韵》中我们选择普通的丝绸工人为主人公,通过表现他们的生活、工作来表现南充的丝绸文化,以及利用他们的口述从中挖掘出潜藏的历史侧面和真实,比如,讲到南充举行丝绸节的盛况情景(如图3所示)。20世纪90年代,是南充丝绸的鼎盛时期,1990年8月25日,南充举办了首届丝绸节。虽然已经过去26年,但很多南充人依旧清楚地记得这个让南充丝绸人振奋的日子。“当时文化路成了一条商业街,街边全部都是展棚,各种南充土特产、本地商品琳琅满目,丝绸节那几天,文化路人山人海,堪比今天节假日大景区里面的游客。”

这些事件的经历者和参与者(如图4所示),通过他们的描述让历史显得更加的真实可信,也拉近了观众与历史的距离。充分利用同期声平民视角的平实表述,在平实的叙事中表达思想、传递情感,这种拍摄手法更容易引起和观众的共鸣,使故事的讲述可感可信。

三、“弘美”——艺术性的传达

1.“音画共融”的形式之美。《绸都·丝韵》中宏观与微观画面的拍摄,再加上同期声、旁白以及背景音乐等元素的恰当使用,使这个纪录片充满了人文艺术的味道,达到了“音画共融”的效果。例如,在一开始介绍南充丝绸的时候镜头略过了南充的嘉陵江畔,西山塔顶,栽桑养蚕场景……(如图5所示)此时的旁白解说词为:“南充位于四川盆地东北,嘉陵江中游,地形以丘陵为主,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非常适合栽桑养蚕,具有3000多年的蚕桑历史,素有‘巴蜀人文胜地,秦汉丝锦名邦’美称……”在包含情感的背景音乐中,观众既能直观地看到南充的人杰地灵,又能使透过画面感受到南充的丝绸文化。画面、解说与背景音乐的融合与巧妙运用,营造出了本片的意境,使观众随着镜头仿佛经历了一场时空之旅,营造出一种美妙的人文艺术效果。

2.“神形兼备”的内蕴之美。通过对普通丝绸工人的动作、语言的记录来塑造和传递创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这种利用朴实简单的表达方式来凸显出片子的内涵的手法是非遗类纪录片的一贯方式。《绸都·丝韵》通过对工人们在车间中的生产场景的记录来展现中国的传统文化丝绸(如图6所示),以丝绸为载体将勤劳善良的南充人民的朴实和宏大的民族精神蕴含其中,使其不仅是一部记录南充丝绸的纪录片,更是一部蕴含着中国民族文化精神传承的纪录片。从片中可以看出,对工人们来说,这不仅是一份工作,其中更饱含着他们对南充丝绸的热爱,普通简单的行动话语,将那浓浓的情感传达了出来,使观众可以从中感受到行动背后的深厚情感,领悟到蕴含其中的中华民族文化精神。

通过对《绸都·丝韵》这部纪录片真实性、客观性以及艺术性等方面创作理念和手法展开的分析,笔者认为在当代的非遗类纪录片创作中,在保证作品真实性的基础上还要加上创作者的编导意识,使片子内涵更加饱满,即在真实性的前提下,既要关注片子的表现手法,也要注重片中蕴含的人文情怀,最终是观众的身心都达到美的享受。

同样,纪录片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既能够表现出非遗的特点,也能利用影像化达到对非遗的保护与传播,它有机地将真实和美结合在了一起,成就了自身不同于其它艺术形式和传播媒介的魅力和作用,这注定使它在保护非遗的过程中,将发挥更大的作用,非遗类纪录片的拍摄也就显得尤为的重要。

参考文献:

[1] 葛畅.浅谈当代纪录片创作如何达到“真、善、美”的融合——以《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16(1):90-91.

[2] 安娜.纪录片创作的平民化——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J].青年记者,2015(2):70-71.

[3] 董佳丽.非物质文化遗产题材纪录片可视性探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3.

[4] 刘培.当代中国纪录片创作的纪实性与审美化[J].电视研究,2014(8):69-71.

[5] 鲍梦雅,张昊,欧阳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创作的若干思考——以获奖电视纪录片《郝氏泥塑》为例[J].科技资讯,2015(5):240-242.

[6] 吴斯.谈纪录片创作如何运用声音元素——以《KJ音乐人生》和《舌尖上的中国》为例[J].当代电视,2015(10):28-30.

[7] 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评论员.从历史中探寻真正的价值——谈人文历史题材纪录片创作构思[J].中国电视,2015(12):9-10.

(责编:石思嘉(实习)、宋心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