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6年·第11期

从《绸都·丝韵》谈非遗类纪录片的创作理念

梁  兰,黄  冠
2016年12月06日16:21 | 来源:今传媒
小字号

摘 要: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多种多样,但很多传统工艺、文化形式不能及时的得到保护和发展,传承与创新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纪录片因其特性成为了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有效手段。笔者通过一年以来对南充丝绸的记录对非遗类纪录片的拍摄进行了总结,以制作的非遗类纪录片《绸都·丝韵》为例从真实性、客观性以及艺术性等方面展开对非遗类纪录片创作的讨论分析。

关键词:非遗;纪录片;真实性;客观性;艺术性

纪录片由于自身所具有的直观性、真实性特征和记录、传播功能,成为了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有效手段。如何才能表现出纪录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呢?接下来将以非遗类纪录片《绸都·丝韵》为例,从真实性、客观性以及艺术性等方面展开对非遗类纪录片创作的探讨与分析。

一、“求真”——真实性的再现

1.反映“真实生活”。纪录片是以真实的生活为基础进行的素材采集以及创造,客观的反映生活中的人事物等一切,通过镜头将内容呈现在观众面前,真实的记录原生活形态。真实性是纪录片与其他类型影片的最大区别,也是其独特的艺术魅力的体现。通过遵循客观原则,真实的反映生活,不仅能引起观众的共鸣,达到震撼的视觉效果,更能起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作用。

《绸都·丝韵》是一部记录南充丝绸历史的纪录片,以时间为线索,当中的情节发展都是以六合丝绸为主线开展的,六合丝绸百年历史是中国近代丝绸发展的缩影,通过对六合丝绸的记录反映出中国近代丝绸的发展历程。片中事件的叙述和情节的发展都是通过普通的丝绸工人来进行的,自然而然地他们也就成了纪录片的主人公,影片围绕着他们的叙述、回忆及思想进行主题的提炼与升华[1]。纪录片中画面都是来自于我们实实在在的生活,特别是那些在生活中勤劳朴实的劳动者,给人一种朴实之感,即使是单纯的语言和画面,也具有很强的形象性和感染性。

2.投入“真情实感”。在拍摄以及制作过程中,要将创作者的真情实感融入到片中,也就是说在创作中投入编导意识,这样才能通过镜头画面将所要传达的情感表现出来。编导意识存在于创作的各个环节之中,比如题材选取、素材拍摄、后期制作等,对提升纪录片的深度与广度有着重要意义。但在创作中不能先入为主的进行创作,应该应用画面来描述表达情感,多视角的呈现事实,客观的发现和展示事物本身,给观众更多的空间思考,而不是主观强加个人意识。

在《绸都·丝韵》的拍摄过程中,我们走遍了整个南充,东到中国绸都博物馆,西到千年绸都第一坊,北到四川六合集团,南到丝绸文化主题公园,这些大大小小的地方都记载着南充丝绸的过去(如图1所示),我们在拍摄各种画面的同时,也用镜头记录下了其背后深藏的历史。整个片子从各个方面和不同层次将南充的丝绸文化表现得淋漓尽致。丰富的画面资料、用心编写的稿本再加上精心的后期制作,使整个作品充满和谐,在适当的旁白解说中,观众能够直接感受到创作者通过画面想要传达的丝绸文化情感,在展现南充丝绸的深厚文化积淀的同时,引起观众的共鸣,从而达到对南充丝绸进行保护的呼吁作用。

3.坚持“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相统一。在创作过程中,要把握好两个真实之间的度。虽然《绸都·丝韵》中的画面都是来源于真实的生活中,但其实每个镜头、画面都是经过仔细雕琢过的。整个镜头的拍摄既遵循了人们普遍的视觉习惯,也利用了景深和细节镜头来表现出人们平常未曾看到的视觉效果。通过艺术手法从不同的层面展现出南充丝绸的历史之美,给予观众最直观的感受。整个片子以时间为线索,利用蒙太奇手法(蒙太奇是将一系列在不同地点,从不同距离和角度,以不同方法拍摄的镜头排列组合(即剪辑)起来,叙述情节,刻画人物)进行剪辑,将南充丝绸的文化之美通过宏观与微观的不同角度进行展现,而在音画和剪辑节奏的搭配中注重轻重缓急的韵律感和韵味感,使整部片子松弛有度,再搭配恰到好处的旁白,为整部片子奠定了厚重文化底蕴的感情基调,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让观众走进南充丝绸,了解南充丝绸。

(责编:石思嘉(实习)、宋心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