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人民网奖学金>>清华新闻2016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社交媒体负担——以大学生微信使用疲劳现象为例【2】

周佩雅  周缘  汪晗  拜喆喆
2017年01月10日08:29 | 来源:人民网研究院
小字号

5.2信息过载量、社交焦虑感、时间浪费造成微信使用疲劳

针对假设1、2,我们对微信使用疲劳程度与微信正、负面影响作了相关分析,其中负面影响包括信息过载、社交焦虑与时间浪费。

从表5-2中可以看出,微信疲劳程度与信息过载、社交负担和时间浪费都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假设1不成立,假设2成立。也就是说随着信息过载量、社交焦虑感、时间浪费的加大,大学生的微信疲劳感会增加,其中疲劳关系与社交负担的相关性最大。

表5-2 疲劳程度与微信正、负影响

5.2.1信息过载

表5-2-1 疲劳程度与信息过载

从表5-2-1可以看出,微信使用疲劳与微信焦虑中的五项呈正相关关系。影响程度上,与工作、学习相关的信息过多,私人空间减少>过多的未读消息、未读推送、朋友圈更新>过多求赞、求转的无用信息>过多心灵鸡汤的无用信息>过多营销、广告、代购的商业信息。

信息过载 (Information Overload),又叫信息超载、信息过剩、信息焦虑。指信息时代出现的数据爆炸、信息平庸化及噪音化趋势,人们难以根据自己需要和当前的信息能力选择并消化所需的信息,系统或个人所接受的信息超过其自身的处理能力或信息未能有效应用的状况。

目前,微信每月活跃用户数高达8亿,微信的公众账号,已经超过了800万个。在这样的用户数量和公众账号的极度活跃下,微信上的信息多、更新快、内容良莠不齐。仅在2014年除夕当天平均一分钟就有1000万条信息发出,微信平台非法信息量更是高达8%。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大学生,很难准确地摘取自己需要的信息,提出不良信息。相应的,信息过载也成为了微信使用疲劳的正相关因素。

5.2.2社交焦虑

表5-2-2 疲劳程度与社交焦虑

除信息过载外,产生微信使用疲劳的另一重要原因是社交焦虑。人的行为都是有目的的,受动机的影响和支配。一般来说,动机越强,对行为结果的期望越高,行为中的压力和焦虑感就越大。由于网络社会交往能满足人的多种需要,人在网络社会交往中自然存在多种复杂 的动机,社交焦虑也就在所难免。

根据腾讯科技企鹅智库公布的微信官方数据,87.8%的人有0-200个微信好友,而根据我们的调查,大学生微信好友数在200人以下的仅占40.71%,因而可以说大部分大学生的微信好友是多于普通社会微信用户的,从而他们需要承受的社交负担也更大。从上表中可以看到与线下朋友疏远、被不熟的人骚扰、不能畅所欲言、不想与人联系的时候被找到、不想说话却不得不说话、不回应某个人的压力等原因与微信疲劳形成了正向关系。这些因素的影响的增大也使得大学生使用微信时的疲劳感增加。影响程度上,微信中难以看透对方的真实想法/交流很虚伪>微信让我与线下朋友疏远了>微信让我总能在不想与人联系的时候被找到>微信上我不回应某个人会感到有压力>微信不再是一个亲密的“朋友圈”/加了父母、上司等/我不能畅所欲言〉微信群中我不想说话/对话题不感兴趣却不得不说话〉微信让我常被不熟的人骚扰。

5.2.3 时间浪费

表5-2-3 疲劳程度与时间浪费

微信官方数据显示平均每天打开微信10次以上的微信用户占了55.2%,而对于大学生来说由于每天要在微信上处理自己的学习、社工等信息,时间也被大量注入到微信中。根据问卷结果,微信占用过多的时间、打断使用者做事的进程或计划两项均与微信疲劳程度呈正相关,随着微信占据时间的增加,打断使用者做事进程或计划的次数和时间的增多,使用者的疲劳感会增强。

5.3 疲劳程度与使用时长的关系

针对假设H3,我们进行了如下检验。

表5-3 微信使用疲劳程度与用户每天使用时长的相关分析

我们发现,疲劳程度的现状与被调查者每天使用微信的时间长度呈负相关关系,与假设H1不符。数据显示,每天使用微信时间越多的人,对微信产生的疲劳感越低。因此我们修正了假设,即H3:微信使用时长会对用户疲劳程度产生影响,两者呈负相关关系。

因此,我们可以采用效用理论(又称Theory of Consumer Behavior消费者行为理论)来分析微信使用情况。效用(Utility),是经济学中最常用的概念之一。一般而言,效用对商品满足人的欲望的能力的评价,或者说,效用是指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时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如果把人的注意力看做一种具有有限性的资源,把微信看做一种商品,那么将有限的注意力资源投入对微信的使用,或者说以注意力的损耗来交换微信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就是消费了微信这一商品。微信消费的数量以时间来衡量。

在效用理论中存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即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单位消费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

在效用理论中,存在边际效用递增的特殊情况。例如成瘾性商品如毒品等等,越使用越想继续用;例如集邮,当总量超过一定程度后,该商品的价值会大增;此外,根据梅特卡夫定律(Metcalfe's Law),网络的有用性(价值)随着用户数量的平方数增加而增加。网络的价值与网络规模的平方成正比。具体表现是网络价值与网络节点数的平方,与联网用户的数量的平方成正比 。因此我们认为,微信出现边际效用递增现象有以下几个理由可以解释:

5.3.1 微信具有一定成瘾性

表5-4-1 依赖程度和使用时长

在问卷测量中,我们以“您可以坚持多长时间不用微信”来衡量其对微信的依赖程度。由图表可以看出,使用时间越长,消费者对微信的依赖程度越高,即每天能坚持不用微信的时间越来越少。且依赖程度越高,感到疲劳的程度越低。

而网络成瘾行为有如下几个特点:突显性(Salience),渴望上网;情绪改变(Mood Modification),不能上网会产生负面情绪;耐受性(Tolerance),必须不断增加投入时间才能获得同等度的满足;戒断反应(Withdrawal Symptoms);冲突(Conflict),明知上网不对又不能放弃上网带来的满足的矛盾心理 。

参考以上特点可以发现,微信的使用具有一定的成瘾性特征。使用得越多,越难以放弃使用。但是两者之间呈弱相关关系,说明微信成瘾并没有严重到成为病理特征的程度。Gary S. Becker指出,“成瘾性行为,即使其程度很深,从包括稳定偏好的有预见性的最大化行为的意义上讲,通常也都是理性的行为。”微信成瘾现象很可能属于一种“理性成瘾”,即使用者对自身微信成瘾现象有着十分明确的认识,且这种成瘾状况都是由本人的理性决定导致的。

5.3.2 微信具有一定累积效果

表5-3-2 微信使用疲劳程度与用户依赖程度

从表中可以看出,对微信依赖程度越高,感受到的疲劳程度越低。其原因可以解释为,微信作为一种新媒介,体现出了许多具有累积效果的特性。例如微信绑定了银行卡、滴滴打车、游戏、定位、电话、视频、聊天、发布等多种功能,每一种功能在增加微信新的吸引力的同时,与原有功能组成了一个越来越完善的整体,因此获得了大于单个功能价值总和的累积价值。另外,微信把真实社交圈越来越完整地搬到了网络上,用户会逐渐发现,比起一部分朋友使用微信联系,一部分朋友不使用微信联系,还是将所有人都拉到微信好友里更加方便。并且,当用户在微信上与他人沟通越多,微信中累积的聊天记录等资料和信息越多,使用户更难以放弃微信,同时这也表示更换或停止使用微信成本会越来越高。

5.3.3 微信符合梅特卡夫定律和网络外部性规律

梅特卡夫法则证明,网络产品具有网络外部性(Network Externality),即一名新增用户会增加老用户从消费某种商品或服务中得到的好处。绝大多数商品都遵循边际效用递减法则,但网络商品的总效用却随着用户的增加不断提高。

Kat和Shapiro(1985)把网络效应区分为直接网络效应和间接网络效应。直接网络效应被定义为:消费者网络对产品价值产生的直接影响。Economides(1995)进一步解释道,当消费者身份由网络的组件所标定时,构成直接网络效应,比如电话网络 。

与电话网络十分相似,微信网络也符合这一规律。如果将一个人的微信社交网络看作一个整体,那么由n个好友组成的网络中,有n*( n- 1)个潜在产品,第n+ 1个新增加的好友通过给现有的连接加入新的互补的连接,则增加了2n个潜在的新的产品,从而为网络中每个用户造成了直接的网络效应。

因此持续使用微信并持续扩大微信社交圈,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边际效用递增。但是这样的边际效用递增是有限度的。Buchanan和Stubblebine(1962)提出了边际内外部性的概念。他们认为,很多活动存在一个临界的数量,一旦超出临界水平,新增的消费者就不会给这种活动带来好处。将之应用到网络产品上,可以得出以下推论:第一,当网络规模的边际收益消耗殆尽时,将没有来自于网络规模的没有利用的收益。第二,当网络规模边际收益为零时,如果此时网络规模小于市场规模,将可能出现多个网络并存的情况。第三,选择最好的一个网络的问题,将变成选择最好的一组网络 。

因此可以推测,未来微信使用会出现边际效益递增减弱,即其网络外部性减弱甚至消耗殆尽的情况。此时用户可能会选择同时使用多个社交产品,即同时拥有多个虚拟社交网络;同时开发者也会考虑开发一组社交网络工具而不是一种。

六、结论

在我们大多数人还每天沉溺和享受于微信的时候,其实不知不觉微信疲劳正在袭击着我们。这种袭击的直接后果是使得我们无法用和以前一样的质量和速度与别人交流,无法及时得到应有的信息,无法及时的看到好友的动态……然而我们很难放弃,而且当一种新的现象级社交软件出现,我们又陷入了新的狂热。在互联网时代,越来越多的人被所谓的自媒体所绑架。在我们的调查中52.16%的大学生表示会减少微信的使用,而24.46%的人则表示不愿意但不得不。移动社交媒体的这种规律是如何产生,又该如何避免?

在本研究中,疲劳程度量表的Cronbach’s α为0.851,信度较高,我们由此给出了“微信使用疲劳”的定义,即在一般情况下,用户使用微信时有使用频次、时长变少,且与大部分微信联系人关系变弱的趋势。本文得出结论,微信疲劳是与信息过载、社交焦虑、时间浪费这三大项负面影响呈正相关的,同时微信预期使用与正面影响呈正相关,因而对于大学生来说,从微信感受到的负面影响越多,疲劳感越强;感受到的正面影响越多,在未来投入时间越多。

工具本身是中立的,而如何使用工具,如何应对工具带来的意料之外的后果,或者说如何把握人与媒介、技术的关系,是使用者需要反思的问题。社交媒体已经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正确使用社交媒体可以使其服务于自己,正确地传播和接受有效信息。但一旦被过度的冗余的信息所笼罩,即可能出现使用疲劳的情况,变成了被社交媒体使用的使用者。

参考文献:

[1] 企鹅智库. “微信”影响力报告:用数据读懂微信五大业务. 北京:腾讯科技, 2016

[2] 郭庆光. 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80

[3]于文莲. 网络环境下的信息过载研究[J].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8,11:51-54.

[4]祝阳,王欢. 大学生对微信社交所持态度的实证研究[J].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5:83-88.

[5]高鸿业. 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五版. [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3:57-60

[6] Alberts. Network Centric Warfare: Developing and Leveraging Information Superiority[M]. CCRP Serials Publication,2000,102-200.

[7]林绚晖. 网络成瘾现象研究概述[J ] .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2,10:74-80.

[8]Katz, Michael L. and Shapiro , Carl, " Systems Competition and Network Effects ", Journal of Eco nomic Perspectives, Spring 1994, 8, 93- 115.

[9]闻中,陈剑.网络效应与网络外部性:概念的探讨与分析. [J].当代经济科学,2000,6:13-20

[10]郑夏冰. 探讨过量使用移动社交网络Apps对个人用户的负面影响[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4.

[11]Ryan Singel . By the numbers: Do we have Facebook fatigue? [J].2055 GMT (0455 HKT) | Filed under: Social Media,2010

[12]Cornfield, Jill . Coming and Going on Facebook [J].Plan Advisor News,2013, 62

[13]Stefan Stieger, Christoph Burger, Manuel Bohn, Martin Voracek. Who Commits Virtual Identity Suicide? Differences in Privacy Concerns, Internet Addiction, and Personality Between Facebook Users and Quitters[J].Volume: 16 Issue 9: September 12, 2013

[14]M Dindar. Why do pre-service teachers quit Facebook? An investigation on ‘quitters forever’ and ‘quitters for a while’ [J].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170–176,2014

附录:大学生微信使用疲劳情况研究调查问卷

1.您现在就读的年级

A.本科一年级 B.本科二年级 C.本科三年级 D.本科四年级 E.本科五年级 F.硕士研究生 G.博士研究生

2. 您现在所在的院系

A.文科 B.理科 C.工科 D.商科 E.艺术 F.其它

3.您的性别

A.女 B.男

4.您使用微信多长时间了

A.0-1年

B.1-2年

C.2-3年

D.3年以上

E.从未使用

5.您的微信好友人数有多少?

A.1-200人

B.201-400人

C.401-600

D.601-800人

E.801-1000人

F.1000人以上

6.您关注了多少公众号?

A.0个

B.1-30个

C.31-60个

D.61-90个

E.91-120个

F.120个以上

7.您可以坚持多长时间不用微信?

A.无所谓

B.一周

C.2-3天

D.1天

E.6小时

F.2-3小时

G.不能

8.和一年前相比,以下说法是否符合您的情况?

1→非常同意 2→比较同意 3→不确定 4→比较不同意 5→非常不同意

行1:我每天打开微信的次数少了。

行2:我每天花在微信上的时间少了。

行3:我每天花在邮件、微博等其它社交工具上的时间少了。

行4:我每天在微信上和人联系的频率降低了。

行5:我每天参与讨论的群聊少了。

行6:我每天阅读的公众号少了。

行7:我每天在朋友圈发状态的次数少了。

行8:我每天查看朋友圈的次数少了。

行9:我微信联系人中的陌生人多了。

行10:当微信上有新消息(包括微信聊天、群聊、朋友圈回复)时,我的回复频率降低了。

行11:当微信上有新消息(包括微信聊天、群聊、朋友圈回复)时,我回复内容的质量变差了。

行12:我对微信有厌倦的感觉。

9.您每天大概花费多少小时使用微信?(填空)

10.您以后是否会在微信上花费更多的时间?

A.会

B.不确定

C.不愿意但不得不

D.会尽量减少

11.你是否同意以下说法:

1→非常同意 2→比较同意 3→不确定 4→比较不同意 5→非常不同意

行1:微信便利了我与人交流

行2:微信使我节省了时间

行3:微信提高了我工作效率

行4:微信扩大了我的社交范围

行5:微信交流让我更轻松

行6:微信提高了我与朋亲友的亲密度

行7:微信使我增长了知识

行7:微信增加了我的娱乐活动

行8: 微信打发了我的许多无聊时间

12.你是否同意以下说法:

1→非常同意 2→比较同意 3→不确定 4→比较不同意 5→非常不同意

行1:微信上有过多心灵鸡汤的无用信息

行2:微信上有过多求赞、求转的无用信息

行3:微信上有过多营销、广告、代购的商业信息

行4:微信上有过多谣言、冲突、猎奇的负面信息

行5:微信上与工作、学习相关的信息过多,私人空间减少

行6:微信上有过多的未读消息、未读推送、朋友圈更新(单纯的信息过载)

13.你是否同意以下说法:

1→非常同意 2→比较同意 3→不确定 4→比较不同意 5→非常不同意

行1:微信让我与线下朋友疏远了

行2:微信中难以看透对方的真实想法/交流很虚伪

行3:微信让我常被不熟的人骚扰

行4:微信不再是一个亲密的“朋友圈”/加了父母、上司等/我不能畅所欲言

行5:微信让我总能在不想与人联系的时候被找到

行6:微信群中我不想说话/对话题不感兴趣却不得不说话

行7:微信上我不回应某个人会感到有压力

14.你是否同意以下说法:

1→非常同意 2→比较同意 3→不确定 4→比较不同意 5→非常不同意

行1:微信占用了我过多的时间

行2:微信常常打断我做事的进程或计划

15.您每天平均花费多少小时用于课业(课堂+课后)学习?

1.0-2小时

2.2-4小时

3.4-6小时

4.6-8小时

5.8-10小时

6.10-12小时

7.12小时以上

16.您每天平均花费多少小时用于社工活动?

1.0-1小时

2.1-2小时

3.2-3小时

4.3-4小时

5.4-5小时

6.5小时以上 

(责编:温静、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