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人民网奖学金>>清华新闻2016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社交媒体负担——以大学生微信使用疲劳现象为例

周佩雅  周缘  汪晗  拜喆喆
2017年01月10日08:29 | 来源:人民网研究院
小字号

摘要:

随着智能手机的飞速发展,移动社交媒体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重要的一部分,其中微信的发展尤为迅速。媒体形态的改变带来了用户行为的变化,用户对微信的使用从狂热走向疲倦。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和量化分析,力求对微信使用疲劳状况进行界定,并分析微信使用疲劳的原因,以此透视移动互联网时代社交媒体使用的新特点。

关键词:

微信 使用疲劳 使用与满足理论 边际效用 社交网络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1.1研究背景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的社交网络和移动终端紧紧联系在了一起。微信是腾讯公司2011年推出的一款为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包含社交、支付、媒体、生活服务、企业服务五大板块的功能,上线短短五年,就迅速占领了中国的移动社交媒体市场。

据腾讯2016年8月18日发布的第二季度财报,微信与WeChat合并月活跃用户数量已经达到了8.06亿,而同年三月企鹅智酷与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的产业与规划研究所联合发布的《微信影响力报告》显示,六成用户每天打开微信超过10次,36%的用户每天打开超过30次,55%的用户每天使用超过一小时,微信展现出了极高的用户粘度。然而报告同时指出,“社交圈扩大、接收信息繁杂也给微信提出新的难题,如何提高用户的社交效率、让用户更易触达有价值的信息而不疲惫,这是社交类产品的长远任务。” 用户对微信的使用疲倦现象已经不容忽视。

1.2研究意义

本研究区别于以往研究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是对移动端社交媒体使用疲劳现象进行了探讨。微信等移动社交媒体带来的经济效益和产业变革往往引起广泛关注,但对用户的使用疲劳现象却鲜少研究,且微信使用疲劳在国内尚未有确切的定义及衡量标准。本研究以微信使用的主力群体之一大学生为样本,力图通过量化方式对微信使用疲劳现象进行界定,并进一步对微信使用疲劳状况的原因进行分析,一方面希望能为用户提高社交效率、合理使用社交工具以及微信的产品改善提出建议,一方面也希望对尚未成熟的理论的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二、文献综述

2.1研究主体

对于国外最普及的社交应用Facebook,国外学者已做出了大量调查。2009年, Craig Buckler列举了Facebook fatigue(Facebook使用疲劳)五大症状,包括不再主动回应、沉迷社交、陌生人好友增加、父母家人好友增加和减少其它网络社交使用等(Craig Buckler,2009)。2010年Facebook的用户调查发现,尽管用户数在不断增加,但18-44这一年龄段的部分活跃用户有减少使用的趋势(Ryan Singel,2010)。另一调查中,61% 的用户表示他们曾有一段时间停止使用Facebook,20%的曾经活跃的用户已经不再频繁使用Facebook。这些用户暂停使用Facebook的原因主要包括:太忙(21%)、不感兴趣(10%)、浪费时间(10%)、过多负面消息(9%)等。27%的用户都表示会在未来一年中减少对于Facebook的使用,仅有3%认为他们会增加使用(Cornfield, Jill,2013)。

关于Facebook疲劳的原因,Stieger等人在”Who Commits Virtual Identity Suicide”一文中,从用户对个人隐私的重视程度、对网络的迷恋程度和个性几个方面对使用者和放弃者作了对比,并发现,放弃使用Facebook的用户对于自己的隐私更加看重、在之前更加沉迷互联网,并且更加小心谨慎(Stieger S, tieger S1, Burger C, Bohn M, Voracek M,2013)。另有研究从性格的角度分析了人们停止对Facebook使用的原因(M Dindar,2014)。

社交网络的广泛应用和微信的快速发展也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关注,但目前,国内对微信的研究大多还集中在微信使用行为与传播途径上,对于“微信使用疲劳”这一现象,国内文献几乎未曾涉及,相关研究多见于对微信使用负面效果的研究,例如《探讨过量使用移动社交网络Apps对个人用户的负面影响》以Facebook、新浪微博、微信用户为研究对象,通过社交、工作以及个人健康三个方面阐述了过量使用移动社交网络Apps的危害,探讨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及与技术压抑症的联系(郑夏冰,2014)。

以上研究虽涉及移动社交媒体的过量使用、使用疲劳及现象背后的原因,但并未对这些原因进行归纳、总结,也未对这些原因与现象进行相关分析,因此,本文将通过更加细致的分析来详细阐释“微信使用疲劳”这一现象。

三、理论与假设

“使用与满足”理论是传播学中引用次数多,使用范围广的流行理论。该理论研究研究把受众成员看作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作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

受众接触媒介的需求是源于社会和个人因素,而真正发生媒介接触行为则需考察受众对媒介的印象和接触媒介的可能性。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社交媒体给受众带来的满足主要存在于三个方面:媒介使用过程中功能性体验带来的满足,媒介内容带来的满足和社会交往带来的满足。接触行为带来的结果除了未得到满足和满足,还可能是过于满足,并最终引起使用疲劳。无论哪一种情况,使用者都会根据自己的使用体验来修正对于媒介的印象,并对于媒介接触行为进行调整。

本研究在卡茨的模型和1977年日本学者竹内郁郎做出的补充的基础上,提出如下模型:

根据该模型研究微信使用疲劳现象,本研究假设如下:

H1:微信使用的正面影响会对用户疲劳程度产生影响。

H2:微信使用的负面影响会对用户疲劳程度产生影响。

H3:微信使用时长、年限等基本情况会对用户疲劳程度产生影响。

四、研究设计

本研究采用了问卷调查法,将问卷上传至问卷星以滚雪球方式发放,回收393份有效问卷。针对模型与假设,本文在研究的过程中将测量对象分为个人基本情况、微信使用基本情况、使用疲劳程度、微信正面影响、负面影响五大部分(完整问卷见附录)。其中,“您可以坚持多长时间不用微信?”、“您每天使用微信多长时间?”、“您接下来是否会减少对微信的使用”这三个问题分别归纳为依赖程度、使用时长和使用预期。而根据文献综述的归纳和用户使用情况的基本了解,本研究对三、四、五部分设计了如下五个量表。

4.3.1 疲劳程度

本量表中12个测量标准,根据平均值测算,即可得到每一位用户的疲劳程度,得分在1-5分之间,得分在3分及以上的我们即认为出现了“微信使用疲劳”。

4.3.2微信正面影响

4.3.3微信负面影响

五、结果分析

5.1三分之一用户已经出现微信使用疲劳现象

我们首先对问卷结果中用户使用微信的基本情况和疲劳程度进行了直观的分析。

表5-1-1 微信使用年限

表5-1-2 微信好友人数

表5-1-3 能坚持不用微信的时长  

在“微信使用年限”(5-1-1)上,84.73%的被调查者都有0-3年的使用经历,是较新的使用者,这与微信作为一个新的社交软件在近些年开始普及有关;在“好友人数”(表5-1-2)方面,40.71%的被调查者有200以下的好友,35.37%的被调查者有201-400好友;而在“能坚持不用微信的时长”(表5-1-3)这个问题上,超过半数的被调查者选择了“不能”、“0-3小时”和“3-6小时”,对微信的依赖程度很高。

对于“每天使用微信时长”,被调查者平均每天花费3小时使用微信。

根据对“疲劳程度”量表中12个数据的平均值测算,我们得到了每一位用户的疲劳程度,其中得分在3及以上,即出现微信使用疲劳的被调查者占到了33.08%。

(责编:温静、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