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框架与身份认同:人民网、搜狐网及南方网报道中同性恋形象建构比较研究
摘要
随着新媒体的蓬勃发展,曾处于中国社会边缘地位的同性恋议题借助网络媒体取得了前所未有的传播,从闭塞的小众交流逐步走向更加广阔的公共领域。本文利用框架分析和深度访谈的方法,通过对人民网、搜狐网以及南方网同性恋议题报道的研究,比较和探索不同网络媒体报道对同性恋形象的建构及其对同性恋群体身份认同的影响。研究发现,具有相异特征的三个不同网络媒介平台所呈现的新闻框架是有显著差异的:人民网主要秉持的是“事实陈述”框架,搜狐网采用“娱乐化符号”框架,南方网则使用“破坏者”框架,不同话语策略之下的新闻报道对同性恋受众身份认同的影响也是迥然不同的。
关键词
同性恋、网络媒体、亚文化传播、框架分析、身份认同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new media, homosexuality related issues, once marginalized in Chinese society, have started to spread from minor sphere to public sphere at an unprecedented scale with the advantage of network media. Through framing analysis and in-depth interview concerning the reports of homosexuality issues by People’s Daily Online (People.com.cn), Sohu (Sohu.com) and Guangdong News (Southcn.com), this study compares and explores the image construction of homosexuality by different media platforms and the media’s influence on the self-identification process of homosexuals. This research finds out that these three media platforms with distinctions adopt different news frames in homosexuality reports:People’s Daily Online uses “factual description”, Sohu uses “entertaining icon” and Guangdong News uses “sabotage” . Different news frames of the media take different effects on homosexual audiences’ self-identification.
Keywords
Homosexuality, network media, subculture communication, framing analysis, self-identification
在人类历史发展中,同性恋是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与行为方式。在中国传统文化与主流心态之下,同性恋群体长久以来居于社会边缘地位,时常会被认为是“心理异常”或“个人品质败坏”,并可能遭受歧视或打击。由于“同性恋”属于弱势群体,本身具有隐蔽、敏感等特殊性,普通公众对于“同性恋”这一群体的认知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媒体对这一群体的刻画与呈现。进入21世纪,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媒介体制的革新,以互联网为主导的大众传媒业已成为广大受众公共信息的主要来源。同性恋作为一种亚文化现象借助网络媒体的广泛传播而愈加受到社会的关注与重视。因此,研究考察当前我国网络媒体对同性恋的报道及形象建构关系到社会对同性恋的态度行动及该群体的自身认同,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文献综述
(一)“酷儿”与赛博:网络媒体语境中的同性恋亚文化传播
亚文化术语正式出现于20世纪40年代中期,由芝加哥学派最早使用(陶东风、胡疆锋,2011)。从概念上来说,亚文化是与社会主流文化相对立的文化类型,始终以抵抗、颠覆、冲突为其主要表征(隋岩、赵牧笛,2015)。传播学研究史上有很多证据显示,媒介使用在表达和强化各种亚团体的认同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Hebdige,1978),这种表达和强化往往包含了社会主流文化向心力的抗御或抵制,媒介的叙事与呈现通常被亚文化在特定的语境中所借用,并形成一种抵制的象征(Lull,1992)。
在众多亚文化议题中,同性恋是一个极其重要并逐渐为人们熟知的领域。对于同性恋的定义,现在国际主流学界中比较普遍的是以《生命伦理学百科全书》为代表对同性恋的描述:同性恋者是一个有着显著的、持久的、唯一的受同性吸引,对同性有性渴望和性反应,寻求同性性活动并从中得到性满足的人。20世纪下半叶,酷儿理论(Queer Theory)作为一种重要思潮在西方兴起,为同性恋现象的学术研究提供了独特视角与学理依据。“酷儿”这一概念含括了所有在性倾向方面与主流文化和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性别规范或性规范不符的人。
进入21世纪,互联网主导下的新兴媒体蓬勃发展,网络媒体作为其中普及度最高、影响力最大的媒介平台,对传统媒体为主导的大众传播造成了革命性的冲击。与此同时,曾处于大众文化边缘地位的亚文化借助网络媒体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从闭塞敏感的小众交流逐步走向更加广阔的公共领域,引起普罗大众的关注、重视与讨论。在中国,体制改革、平台融合和手段创新的大潮正蔓延各类媒介组织和运行的深层肌理,深刻影响着媒体作为亚文化传播和亚文化团体认知领域的工具性角色。经过多年的发展,从传播的主体属性来看,中国网络媒体已逐步形成了三大主要类别,分别是:官方主流媒体管理的网站、全国性商业新闻网站和地方性新闻网站。本文所界定的网络媒体是指具有一定资质的、利用网络这一种媒介从事新闻与信息传播的机构。在网络新闻传播场域中,不同特征和性质的媒体演化成为多极力量,进行着复杂的能量交换,生成了新的运动态势(高钢、彭兰,2007)。
近年来,针对同性恋这一经典的亚文化现象,中国网络媒体也给予了相应的关注,各种类型的报道层出不穷,在以上提到的三类主要媒介平台上都有体现。关于网络媒体报道中同性恋形象构建的研究成果在新闻传播学界时有发表,但大多集中于对个体案例研究及新闻实务探索,针对此领域的实证与比较研究尚较缺乏。陈秀元(2008)在《中国同性恋研究:回顾与展望——对1986-2006年间178篇学术论文的文献综述》中指出,关于同性恋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学(27.5%),其次是心理学(23.6%)和医学(21.3%),而传播学则只占其中的2.2%,可见传播学在此领域的成果仍显单薄。关于网络媒体与同性恋形象建构的话题,中国学者的现有研究也较为有限。廉卫东(2007)在《网络空间的同性恋群体及其建构》中表示,网络中同性恋信息的极大丰富在多个层面满足了同性恋者个人的信息、情感需求。蔡蕾和赵成旭(2007)在《我国网络媒体与同性恋亚文化》中指出,目前很大范围内仍然存在着“传媒歧视”,媒体更乐意向处于强势的受众提供信息而忽视弱势群体的利益,使得亚文化载体在较大程度上失去了媒体接近权。
(二)“他者”与认同:框架视角下同性恋形象的建构与认同
在性取向被纳入社会制度之后,同性恋成为一种社会建构的文化身份。在异性恋为主导和规范的主流环境中,同性恋群体被赋予了一种“他者性”,常处于“失语”和被压制的边缘境地(佘文斌,2013)。值得注意的是,社会和他人对同性恋者的自我认同由一定影响,如果由社会认同支持则对自我身份认同的形成由积极意义,反之则可能会导致同性恋者对自我身份认同障碍(刘靖,王伊欢,2011)。在当下,大众媒介作为维系公共讨论、社会沟通的重要载体,在同性恋群体的社会认同及自我认同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在传播学研究的历史上,已经有足够的证据表明受众在感受和认知媒介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受到了新闻框架的影响(McQuail,2005)。框架理论的假设在于,受众在理解新闻时会受到新闻框架的引导,同时受众自己再阅读或者观看时也会认识到新闻框架。在新闻产播活动实践中,记者或其他新闻机构应用习惯的新闻框架对新闻进行构建,这种框架常常涉及新闻来源并需将“新闻价值”和“新闻视角”应用到相关报道中。受众对于特定新闻框架的接受,通常伴随着他们的态度、见解及行动(Scheufele,1999)。Entman(1993)对框架理论的定义侧重新闻框架的效果和意义,他认为:“框架涉及选择和凸显,框架一件事,就是选择所感知的现实的某些方面,并使之在传播文本中更加突出,用这样的方式促成一个独特问题的界定、因果解释、道德评价以及如何处理的忠告。”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新闻“框架”本身是一种对信息进行主观能动的筛选、处理并呈现的媒介叙述结构,其目的是为了凸显某种特殊的意义、思想或价值观。
从传播建构论的视角来看,社会中的所谓真实可以被划分为三种:第一,客观社会真实,即个人世界之外可经验的世界;其次,符号真实,即所有对于客观真实而组成的具象形式,其中包括各类媒介产品;第三,主观真实,即个人所建构的认知世界(Adoni and Mane, 1984)。本文试图探讨的正是网络媒介以何种话语策略基于客观真实进行符号真实的建构,而不同的符号真实又如何对个人的主观真实进行影响的。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笔者发现,使用框架分析考察同性恋媒介形象建构的研究非常有限,基于新闻报道的框架特征来考量其对同性恋者自我认同影响的研究范例也较为少见,因此本文拟尝试将框架理论纳入媒介对同性恋形象建构与该群体自我认同的研究视阈。
二、 提出问题
近年来,同性恋群体及同性恋亚文化现象愈发受到公众及媒体关注,我国同性恋者的社会地位逐渐改善,但该特殊群体的生存状况仍然较为艰难,长期遭受来自各方面的“污名化”歧视。同时,进入大众视野的还有与同性恋相关的一系列重要问题,包括同性恋群体与异性恋主流文化主导下其他社会成员交往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生理学困境、伦理学困境、社会学困境、法律困境等。一方面,同性恋者通常有对自我认知的迷茫和困惑,缺乏归属感和认同感,使得他们背负巨大的心理压力。另一方面,较主流人群而言,当下由各类媒介建构出来的“社会现实”对同性恋群体并不能做到同等的公平和友善。通常,媒体在对该群体的报道中会受到来自信源、采编者、机构组织等行为体的影响,从而对同性恋议题进行选择性的呈现和演绎。例如,有一些媒体在与同性恋相关的报道中都会和艾滋病联系起来,从而形成一种“艾滋病主要由同性恋者传播”的刻板印象。还有一些媒体对同性恋取向强行进行价值判断,加剧了主流人群对同性恋者的歧视和偏见,深化了社会的不稳定性。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在同性恋议题上把握正确的价值取向与合范的报道方式,关怀和维护好这一弱势群体的切身权益,同时又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与新闻专业性,已成为我国网络媒体必须应对的挑战和亟待研究的课题。
本研究基于框架理论的视角,重点考察中国网络媒体在新闻报道中对同性恋亚文化的传播及同性恋群体形象的建构,并探索其对同性恋群体在自我认同上可能出现的作用和影响。进行此项研究,不仅可以评估当下中国网络媒介语境下的同性恋生存状况,探索网络媒体对此类敏感议题处理的应有之道,同时也有利于增强公众对同性恋者的理解,提高整个社会对同性恋者的接纳程度。
本文研究的网络媒体平台包括代表官方主流媒体的人民网、代表全国性商业新闻网站的搜狐网及代表地区性新闻网站的南方网。人民网创办于1997年1月,是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建设的以新闻为主的大型网上信息交互平台,也是国际互联网上最大的综合性网络媒体之一,拥有独立的采编工作团队。搜狐网起始于1998年2月,是中国大陆创建的第一批新闻门户网站,具有鲜明的商业性特点。南方网成立于2001年12月,是由广东省委宣传部主办主管并作为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成员单位的地区性综合新闻门户网站。
具体来说,本文试图探讨以下问题:
研究问题一:人民网、搜狐网、南方网在报道同性恋议题的新闻框架上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分别建构出了怎样的同性恋形象?
研究问题二:人民网、搜狐网、南方网关于同性恋议题的报道存在这些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研究问题三:人民网、搜狐网、南方网所建构出同性恋形象对同性恋受众的身份认同有怎样的影响?
三、研究方法
(一) 框架分析
本文采用框架分析的文本研究方法对我国网络媒体同性恋议题报道进行分析和解读。
Goffman(1974)在涉及人们如何阐释信息与事件的过程中首次提出“框架分析”的概念,他将框架定义为“人们用来感知和解释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认知结构”。Entman将框架应用到新闻报道中。在新闻报道中,框架体现在通过设置、重复和与其他文化元素等方式凸显特定信息。新闻故事中的框架通过突出和强调特定内容、忽略淡化其他内容来影响个人对内容的诠释。因此,基于Goffman和Entman的观点,在同性恋者的议题中,传播受众已经拥有了相关的框架,而这些新闻报道中的框架也影响着他们对于同性恋者的看法。
在过往的应用框架分析进行的研究中,Brewer(2002)使用了“价值框架”;Simon和Xeno(2000)通过关联分析建立框架;Bennett(2005)关于符号学的讨论帮助阐释了框架如何与文化研究呼应。这为本文采用框架分析的研究提供了范式。其中,Brewer将同性恋权利的研究纳入到“价值框架”中,同性恋权利活动者将这一话题建构为“平等”;而同性恋权利的反对者则建构为“道德”。
在分析主流、商业、地方网络媒体的对于同性恋议题的过程中,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同时,本文与中国的现实情况相结合,建构了如下框架:
1. 本文借鉴了Brewer的研究,将权利活动者和反对者引申为积极与消极两个对立的倾向。同时根据当前新闻报道,增添了“中性态度”这一维度。
2. 本文还借鉴了Brewer研究中“平等”与“道德”的建构,将前者具体化为同性恋维权活动和对同性恋积极形象的塑造;将后者具体化到社会、法律、卫生等领域。
3. 增添了“娱乐化符号”框架。在我国同性恋话题的报道中,名人八卦是重要的话题,娱乐化成为愈演愈烈的趋势,所以将其纳入到框架中来。
表1:本研究文本分析框架及其含义
样本选择
本文以2014年9月1日——2015年9月1日为研究区间,将这一年来中国内地网络媒体对同性恋的新闻报道做框架分析。在这一年中,以美国为代表的各个国家的同性恋婚姻合法化运动,库克、蔡康永等商业、文娱领域等名人公开同性恋身份的行为,都曾掀起同性恋议题新闻报道的高潮,因此选择这一时期的信息为样本具有典型意义和较强时效性,便于进行我国网络媒体关于同性恋议题传播中的话语分析。
本研究以“同性恋”为关键词,利用百度新闻高级搜索,提取了人民网、搜狐网、南方网三家媒体的报道。人民网因为其主体《人民日报》在中国无与伦比的公信力,以主流媒体的形象出现,具有权威性;搜狐网作为中国四大门户网之一,属于具有新闻登载资格的综合性商业门户网站;而南方网则被视作“地方信息港”的代表。本文选取的这三家网络媒体的报道,虽发表时间有所不同,但代表了媒体不同的新闻视角和侧重点,因此予以摘用。
在进行了一定排除后(如涉及动物研究等无关领域),共获取与本研究相关的有效样本160篇(包括人民网81篇、搜狐网61篇、南方网18篇),数量统计详见图1。
图1: 人民网、搜狐网、南方网对同性恋议题的报道数量
本研究对上述160篇样本进行了框架分析,根据不同报道所使用的话语策略进行细分,将三家媒体的报道分别归纳到上文提到的“进步发展”、“正面形象”、“事实陈述”、“破坏者”、“娱乐化符号”五类框架之中。人民网、搜狐网及南方网关于同性恋议题报道的五类框架比例统计详见图2。
图2: 人民网、搜狐网、南方网对同性恋议题的报道框架比例
(二) 深度访谈
本研究的深度访谈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针对选取的三家网络媒体的相关运营团队与一线采编成员,第二部分的采访对象则为长期关注和使用人民网、搜狐网、南方网等国内新闻资讯类网站的同性恋者。深度访谈是开放式的,只罗列了采访提纲。采访的形式包括面对面访谈、邮件及电话采访等。所有的受访者信息均将保证其保密性。
第一部分访谈旨在了解媒体在报道同性恋议题时的态度和具体处理方式。设置的基本问题如下:
你所供职的媒体对于同性恋议题的关注程度高吗,报道频率如何?
你所供职的媒体对于同性恋议题的报道会分布在哪些版面,会涉及哪些主题,报道的侧重点是什么?
你所供职的媒体对于同性恋议题报道的语气如何,更偏向积极、中性还是消极?
总体而言,你认为我国媒体对于同性恋议题的报道营造了怎样的舆论环境,是否有利于同性恋的身份认知?
第二部分访谈旨在了解媒体报道所塑造的话语空间对同性恋者在身份认知方面的影响。设置的基本问题如下:
你认为当前我国网络媒体(特别是本研究中的人民网、搜狐网和南方网)对于同性恋议题的报道营造了怎样的舆论环境?
不同媒体或特定报道对同性恋议题所呈现的话语特征(框架)对你的身份认同有怎样的影响?
在这样的媒介环境下,你是否认可自己的同性恋身份,是否会主动参与同性恋群体的社交活动?
在这样的媒介环境下,你是否愿意对异性恋朋友及亲人暴露身份,是否会通过互联网表达自己的性倾向?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