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人民网奖学金>>传媒2016

从议题管理角度看国际传播中的中国声音——以人民网(英文版)G20系列报道为例【2】

董颖慧 白顺阶
2017年01月11日15:11 | 来源:人民网研究院
小字号

 (四)报道主体

在报道主体方面,从表7可以看出,G20领导人峰会之前,报道主体多集中在国际组织、专家学者、社会公众人物,相关报道各2篇,分布较为均衡,各占28.60%。

峰会期间,以国内领导人为主体的报道篇数最多,共7篇,占比31.81%,涉及到的领导人主要为国家主席习近平与外长王毅;其次是主权国家,共4篇,占18.18%,具体内容包括中国在世界经济治理中的地位与作用、中美关系、参会国之间的友谊;再次是国外领导人、国际组织、专家学者,各3篇,各占13.64%。

峰会召开之后,涉及到国际组织的报道数量居多,共 3篇,占33.33%;涉及到国外领导人和社会公众人物的报道各2篇,均占22.22%;另各有一篇以国内领导人和专家学者为主题的报道。

横向上,国际组织、国内领导人与专家学者是最常见的报道主体,占比均在15%以上;国外领导人、主权国家及社会公众人物也占有相当的比重且分布比较均衡,均超过10%。值得注意的是,在三个时间段中均未有以普通民众作为主体的报道。

 

(五)词频统计

 

根据表8—表10,峰会之前,economy、economic、growth、world、global等词出现多次,多涉及对当前全球经济背景的强调;China、governance则在报道中对应中国经济治理的主张、举措与成就。

在峰会期间的报道中,country、global、world的高频出现多涉及国家关系、国际交流;leader、 xi分别出现56次和48次,多为对峰会期间中国及国家领导人所发挥的作用与角色定位的描述;同时“hangzhou”在此处出现75次,可见报道内容对于会议环境相关“软新闻”的关注。

峰会之后,媒体仍围绕China、world、global、g20等关键词进行报道,可以注意到,形容词类目里的important、sustainable分别出现18次和17次,表明积极评价性的词语较为突出。

(六)报道修辞

1、比喻

报道中出现了大量的比喻意象。例如,“it would be the "driver" and "anchor" this year as well”,用“司机”和“锚”,对G20在全球经济低迷境况下扮演的角色、地位进行比喻修饰,对于中国G20 峰会发挥的导向作用进行了生动的、正面地刻画;

又例如“a good diagnosis”在多篇报道中出现,将峰会上提出的中国方案称为“中国药方”,使致力于解决当前问题的方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与之类似的还有“Chinese remedies”和“Chinese propositions”的使用。

再如“we are in the same boat, with China charting the course ahead this time”,“Let's make Hangzhou a new departure point and steer the giant ship of global economy on a new voyage from the shore of the Qiantang River to the vast ocean”,“船”的比喻强调了世界各国“同在一条船上”、命运休戚与共,须团结一致为当今世界经济的复兴做出努力;而本次G20峰会的主办方中国成为“航行”的开路者,“让世界经济的大船从杭州起航驶向远方”,意在凸显中国在其中发挥的奠基和引导作用,亦彰显中国作为领航者的信心和决心。

2、引用

报道中几次对俗语、古语和古诗的引用值得注意。如在介绍杭州的城市文化时,说到马可波罗对杭州的评价“the city of heaven”、 “the most noble and best city of the world”,并分别用美国和中国的俗语进行解释:If in Colombia we say, “Cali is the branch of heaven”,in China they say “Paradise in heaven;Suzhou and Hangzhou on earth”。

还提到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Drinking by the lake from sun till rain),引用了林语堂先生的译本:

The light of the water sparkles on a sunny day;

And misty mountains lend excitement to the rain.

I like to compare West Lake to "Miss West",

Pretty in a gay dress, and pretty in simple again.

对古语和古诗的引用传递出杭州所承载的独特历史文化价值,其中的古典气息也让报道多了一分灵动。又如源自欧阳修的一句典故:As an old Chinese saying goes,“to cure a disease,one should treat its root causes;to fix a problem,one should target its source”。——“善治病者,必医其受病之处;善救弊者,必塞其起弊之原”,旨在强调要从根源上解决世界经济发展势头衰减、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3、对比

报道中多处使用对比,例如,对近年来峰会上的领导人公报进行对比,“While the communiqué from the 2014 Brisbane summit had 21 articles, and the one from 2015's Antalya summit boasted 27 articles, this year's communiqué contained 48 articles”,通过参议条目数量上的对比,用数字说话,体现本次峰会筹备充分、视野开阔、成果显著。

在后期采访土耳其大使的报道中,也将去年峰会与今年峰会进行了串联比较,比如在主题上“added innovation”,“keep inclusiveness as an important priority”,体现杭州峰会的创新与传承。

4、前后呼应

在前期与后期的报道中,有些报道形成了十分紧密的呼应。例如后期关于“nuclear power”中英核电站的相关讨论,呼应了G20会议前对中英外交局势的报道;而在“OECD chief hails China’s economic achievements”的报道中,报道内容与会议开始前OECD负责人对本次峰会充满信心的报道也形成了巧妙的照应。不知是否故意为之,但这些呼应,体现了叙事上的一种承接和递进,尤显匠心独具。

五、研究结论与分析

通过以上研究发现,我们可以得出如下总结与分析:

从报道来源看,我国官方媒体处于强势地位,发稿量占比近90%,外媒仅作为点缀出现,报道来源总体上比较单一。

从报道基调看,宣传介绍类报道占多数,其次是进程说明类,冲突沟通类最少。相比较而言,这三类报道在三个时间段中的分布略有侧重,但区分度不大。报道多突出正面宣传与积极评价,凸显我国官媒在G20系列报道中的一贯立场,报道风格稳健持重,有着明显的官方报道的正统色彩。因缺少多方观点的碰撞,报道所塑造的中国的大国、强国形象比较单调,不够立体。

从报道事件看,各阶段事件主题的选取体现了不同时间节点报道的阶段性特征:从会议背景介绍到会议理念阐述,再到观点讨论与反馈评价、会议影响,各时间段内的报道贯串,体现出递进与发展的报道过程和趋势,具有一定的报道策略。但同时,报道的策略性也显薄弱。例如,峰会前缺少对杭州文化的介绍与花絮报道,而这类报道由于较为轻松明快,在会议前期的预热铺垫中将发挥显著作用,故不应忽视。

从报道主体看,随着时间的更新,报道重心也在发生转移。峰会前的报道多聚焦于对国际组织、专家学者和社会公众人物的采访,表达他们对会议主办方中国的认可以及对领导人峰会的期待;峰会期间,因较多地涉及到多国的磋商和领导人的发言、讲话,主权国家与国内外领导人成为这一阶段重磅报道对象,其中,中国与我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则是重中之重,大篇幅的报道围绕中国与中国最高领导人展开。值得肯定的是,无论是专家学者还是社会公众人物,报道都做到了“中外兼顾”,具有较大的说服力。不足之处在于,在领导人的相关报道中,报道主体上的单一性显而易见;同时,普通民众声音的缺失是一大遗憾。

从微观上看,各种比喻的运用生动而有效传达了会议理念和精神,体现出“中国信心”,“中国态度”,展示了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但在高屋建瓴的宏大主题之外,在会议细节的处理以及软性新闻的报道上,媒体仍大有文章可做;对中国传统古语、古诗的引用也在一定程度上传递了“中国文化”与“中国声音”,但考虑到外国读者迥异的文化环境,不同语境下跨文化传播的效果究竟如何,也是值得考虑的问题。

六、思考与建议

在议题管理的过程中,新闻媒体并非要进行舆论操纵与谬报,但选择适宜、巧妙的传播方式,才能在国际传播中获得更大的国际话语权。根据本文研究与过往经验,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提升议题策划能力,立体式全方位对外传播

当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参与更多国际事务、演绎更多核心角色、外界瞩目的国际议题愈发蓬勃出现之时,此类议题的系列报道对于国家的形象塑造是挑战,也是契机。

从战略高度而言,媒体工作者们应潜心思索、大胆挖掘,具备策划思维与统筹全局的眼界。突破单一叙事和焦点分散,力求形成议题的立体化、多维度报道体系:在进行议题串联叙事的同时,突出阶段特点与层次感;把握初期预热铺垫的尺度、中期焦点议题的呈现、后期报道收尾的氛围。而关于这种议题管理的新思维,我们也应不断在每次系列报道后及时收集舆情反馈,吸取经验与教训,不断完善形成参照体系,接力升级、为后来的报道提供借鉴。

(二)结合实际灵活运用,力求平衡动态的多样化报道

思维先行,也需扎实实践作为后盾。在具体的实际运用中,要切实关注不同重大议题的特点与背景,联合议题情境,进行新闻报道的具体编排。

一是要具有现实性:报道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注重政府、公众与社会的议程结合,保证准确的同时,不回避难点、热点和“尴尬点”。二是要具有灵活性:要时刻牢记“面向世界”这一对外报道的特殊性,尽力营造健康良好的舆论环境,灵活自然地根据舆论焦点的转移与舆论倾向的变化,调整传播思路与编排组织。另外,对于符合事实或与事实不符的国际质疑,要态度坚定、手段多样地予以应对,破立结合,破除谣言、立住形象。

(三)放眼全球,雕琢细节,讲好中国故事

在思维和实践上进行组织与选择后,如何在议题管理的体系中弥补漏洞、形成亮点也应高度重视。关于漏洞,我们可以发现对外报道中文化差异、关注视角的不同经常在报道中形成局限。对此,媒体除拥有全球视野之外,还应具有寻找共鸣的心态,具备耐心与同理心。例如,报道发布的西方时间、海外受众的兴趣标签,都可以纳入考虑的范畴。

同时,全球视野下的本土思维对于国家形象的塑造亦愈显珍贵。人民网等国家官方媒体,在对外传播中确实因其定位上的局限性,有着较为固定的传播风格,但细节雕琢上也可不断创新,使形象变得更立体,有亲和力,而非仅仅“大国”而已。例如通过一些“软”新闻的加入与标签性人格化符号(比如习大大)的建立,在承载报道主题的同时,也能体现中国特色,传播好中国故事。

七、研究存在的不足与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本次研究中存在以下不足:

首先,在研究样本的选取上,受自身能力所限,我们仅选择了文字报道进行研究,未将图片和视频报道纳入研究的范畴;此外,我们仅以人民网英文版作为研究对象,未与其他来源的系列报道进行比较分析,在代表性和借鉴意义上有所欠缺。

其次,在研究方法上,我们采用了内容分析和文本分析的方法,所以在类目构建和对文本的分析过程中,或多或少掺杂了笔者对事件的主观看法。

最后,本次研究未结合具体的传播效果进行舆情分析,故我们所提的建议却少十足的说服力。

在本次研究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的研究方向如下:

一方面,扩大研究对象的范围,添加同一议题不同系列报道的对比研究,使研究更具借鉴意义。

另一方面,增加国内外舆情反馈环节,将传播效果量化分析纳入考评机制,科学归纳传播策略与技巧。

八、参考文献

[1] 史安斌,张耀钟.构建全球传播新秩序:解析“中国方案”的历史溯源和现实考量[J].新闻爱好者,2016(5).

[2] 史安斌, 以“议题管理”新思维传播好中国声音[N].光明日报,2015(10).

[3] 孟慧丽,话语权博弈:中国事件的外媒报道与中国媒体应对[D].复旦大学,2012,4-9

[4] 周舟.对外传播中的战略叙事[J].对外传播,2016(6).

[5] 董关鹏,郭晓科.国家形象传播需要“接力赛” ——从北京奥运传播经验到G20杭州峰会对外传播的思考对外传播[J].对外传播,2016(7).

[6] 齐洋洋.主流媒体塑造我国和谐大国形象的框架分析——以奥运会后的《参考消息》报道为例[D].上海交通大学,2009,12

[7] 陈阳.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导论(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5:143-169,231-240.

[8] 李妙甜.国际公共关系中议题管理的PIF模型及其应用[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5),6-9

(责编:温静、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