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者"掀收视热获赞"综艺清流" 导演讲述熬制秘诀
董卿主持《朗读者》。 主办方供图
“你有多久没朗读了?”董卿一句提问,带出“一个人一段文”的情感故事,综艺节目《朗读者》最近“刷爆”了各大社交平台。这档由董卿担任制片人的人文情感类节目,每周六、日晚分别在央视一套和央视三套播出,观众称赞,不喧闹、不炒作的《朗读者》为聒噪浮华的综艺市场注入一股“清流”。
其实,读书节目或文化综艺早已存在,但随着以搞笑为主的娱乐综艺大规模占据荧屏,加上阅读环境和载体的变化,此类节目一度处于尴尬的边缘化境地。但近日,无论《见字如面》还是《朗读者》,它们带来的轰动效应让冷清已久的文化类综艺再度闯入观众视野。《朗读者》是如何做到一出场就吸引了主流电视观众群体的?它又给文化类节目的创作带来哪些启示?日前,节目的主创和嘉宾,以及清华大学教授尹鸿接受了南方日报记者专访,讲述节目创作的幕后故事及对文化类综艺现状的看法。
主创团队
真诚是节目最大特点
曾是节目《艺术人生》导演之一的刘欣,在央视工作了11年,他一直在文化类节目领域深耕。“我一直希望把这个时代值得记录的东西传递下来。”带着这样的念头,刘欣以总导演的身份策划了《朗读者》这样一档节目。
对于《朗读者》的走红,刘欣并不感到意外,在他看来,“节目为观众打开了斑斓丰富的情感世界,情感是人类共通的,它让我们团结在一起。”另一方面,随着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升级,文化类综艺确实迎来了“突围”的时机。刘欣认为,“吃腻了火锅的观众,面对突然端来的一盘豌豆芽,会觉得是一种调剂和补充”。
一档节目的成功,离不开背后充分的准备。董卿首次担任制片人,邀请了铁凝、王蒙、余秋雨、冯骥才担任文学顾问。节目从酝酿到完成,耗时整整1年,这在讲究“速成”的综艺领域算是很长的筹备时间了。
在《朗读者》另一位导演田梅眼里,董卿是个追求完美的人,每次的台本,都是他们凌晨4点收工,接着早上9点开工,反复打磨出来的。田梅还称,在节目制作时,董卿“不愿顺应市场,而是跟着自己的心走”。作为一档文字承载情感的节目,《朗读者》的气氛相对安静,节奏更为舒缓,且在舞台设计上董卿坚持拒绝“晚会范儿”,理由是不想让外在的修饰盖过内容本身。
两位总导演刘欣、田梅认为,“真诚”是《朗读者》最大的特点,“现在的节目真的太多了,你真不真诚,观众一眼就看出来了”。而这样的态度,也能以“非市场化手段”打动嘉宾。当下,艺人参加真人秀综艺的片酬水涨船高是公认的事实,但田梅称,《朗读者》在邀请嘉宾时更多是靠情怀而非其他,“更何况,很多人是花钱都请不来的。有一些我们特别想邀请的嘉宾,比如马云,我们为请他铺垫很久了,马云很愿意过来。”
嘉宾选择
以朗诵表达人生故事
每一期,节目都有如“遇见”“选择”等主题,选择合适的朗读者并匹配好内容是引发共鸣的保障。从效果看,《朗读者》有好反响,或许和找到了不少有阅历和感染力的嘉宾有关。
徐静蕾和已过世的奶奶有着割不断的感情,当她朗读史铁生《奶奶的星星》的片段时,很多观众落泪;“世界小姐”张梓琳朗读了刘瑜的《愿你慢慢长大》,献给自己10个月大的女儿,她那“愿女儿每天睡到自然醒”的期许打动荧屏前的无数妈妈……
在《朗读者》策划之初,节目组就意识到单纯依靠专业朗读这样“曲高和寡”的方式来吸引大众显然行不通。他们寻找到的高而不“冷”的表现语言,拿刘欣的话来说,是“以文字为介质,以情感为窗口”。把文字和人背后的故事串联起来,那些原本看上去深奥的文字,自然就拥有了柔软的质地。
而文化大咖、商业精英之外,平凡如你我的“素人”的加盟。这也让节目区别于常规的朗诵类节目。“素人”嘉宾杨乃斌在第二期亮相,儿时他就失去了部分听力,在妈妈的陪伴下走过了小学、初中甚至大学。从朗读优劣的角度看,杨乃斌在朗读冰心的《不为什么》过程中吐字并不标准,但导演田梅以此为例对南方日报记者说,之所以杨乃斌能站在舞台上,正因节目更在意嘉宾能否通过他精彩的故事绽放自己,而不是强调朗读的技巧。
有时候,节目组也会碰到让他们都觉得意外的嘉宾。如第一期的翻译家许渊冲,邀请他时更多考虑的是他的成就值得书写,但到了录制现场,老人家内心深处的某种情绪被激发了出来,他的激情四射触动了观众的泪腺。“这是我们事先没料到的,这样的嘉宾,对一档节目来说也是可遇不可求的。”田梅感慨。
外界评价
有力推动全民朗读
除了在社交媒体上刷屏,《朗读者》的热度也从线上延伸到线下。节目组在北京、广州、杭州等城市设置的流动朗读亭引起很大反响。作为节目的一个“强设置”,在刘欣看来能起到情感上的纽带式作用,“走到朗读亭,借助朗读,把我们每个人联系到一起”。而这也是节目贴近性的一种体现,他说,“我觉得很多人都有倾诉情感的欲望,我们帮他们搭建了一个出口而已”。记者还了解到,4月23日“世界读书日”之际,《朗读者》将筹划一次呼吁全民读书、全民朗读的活动。
清华大学教授尹鸿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时指出,“真情实感”是《朗读者》赢得大众喜爱的关键点之一。“没有特别多花哨的包装、哗众取宠的设计,更多的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真诚的、内在的情感抒发,而且这种情感里包含了真善美的一些基本价值观。”
“过冷或过热,都不是我们想要的。”刘欣对文化类节目的走红保持了一份警惕。他认为更好的状态是“正常化”,“只有这样才能更持久”。身为电视人,刘欣最期待看到的场景是,荧屏上有更多类型更多元的制作精良的节目供观众选择。驻京记者 刘长欣 实习生 侯文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