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好“中央厨房”,你得先弄清这些问题
今年两会期间,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正式运行。作为行业标杆项目,人民日报中央厨房从一开始筹建,就备受业界瞩目。前不久,人民日报媒体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举办了“中央厨房”技术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报业集团的100多名代表,齐聚人民日报社,共商技术,共话融合。这也是了解中央厨房建设、运行机制的良机。
“中央厨房”这个葫芦里卖的到底是什么药?读报君好不容易搞到入场券,前去一探究竟。一整天下来,内容密集,信息量丰富,真可谓脑洞大开。在读报君看来,中央厨房技术要求高、成本投入大,每个地方每家媒体如果都重新研发、重新建设,容易造成资源浪费,所以“中央厨房”提出建立共享机制。若要建设好、运营好“中央厨房”,可得弄清以下这些问题……
一问: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有什么不一样?
人民日报媒体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叶蓁蓁: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和大家此前接触过的有一些不一样,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 顶层设计不一样。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是一个完整的综合的融合体系,在顶层设计上得到了中央领导的直接指导和支持,根据中央领导的顶层设计,人民日报社领导吸收了国内外同行的一些先行先试的经验,形成了现在执行的组织架构和业务流程;
2. 技术体系不一样。通过对热点事件、新闻线索的大数据分析,可以非常清晰地判断,哪些选题要做,从什么角度来做。另外,传播效果也能通过中央厨房的平台得到真实客观的量化;
3. 开放合作的平台。从一开始,这个平台就不只是给自己做,而是想着全行业。人民日报社领导提出,一定要想着全行业的需求,一定要有胸怀天下的胸襟和视野。于是我们定义了这是一个开放的技术、内容、运营的全新的生态系统。
二问:新媒体的新闻生产有何不同?
人民日报媒体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何炜:新媒体下的内容,已从传统的静态图文,发展到现在的互联网和移动端更多的交互使用,比如直播、数据新闻、各种动态内容等。
新媒体的新闻生产,与过去的传统方式相比有所不同:
1. 新媒体众多的技术形态,用附件的形式已经不足以在技术上支撑我们的生产能力。我们不仅仅要解决生产问题,同样要解决生产的协作和投放问题。一个稿库已经解决不了这么多复杂的内容问题,所以需要有各个不同的专业化的生产工具;
2. 不再以稿件为中心,按照内部体系的设计,以选题任务为中心。一个选题策划的时候,可以策划很多种不同形式的作品。因为发布在不同的终端上,要考虑如何通过配合来扩大传播的影响力。
三问:地方党报、行业报的中央厨房如何建?
人民日报媒体技术股份有限公司CTO陈川:不管是省级媒体、地市媒体还是行业媒体,从形成舆论场的角度来讲,一定要去建立舆论阵地的报、网、端、微全媒体方阵。坚持移动优先,报纸内容深入挖掘,多个终端发布。
整个策采编发的业务流程要重新构造打通,真正最有价值的是内容。充分运用新技术,打造出适合在不同终端、不同场景的作品和形态。我们为不同媒体设计了不同规模、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众多中央厨房建设方案。
四问:中央厨房的内容如何生产?
人民日报媒体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技术部副主任于维纬:中央厨房的内容生产,可以从组织结构图的三个层次来说明,
1. 总编调度中心。发挥从发现线索,到做选题,到针对选题提交作品,到作品的多形态制作,到面向重大活动时调度指挥的中央枢纽作用;
2. 内容发布和渠道分发管理系统。侧重于面向各个终端提供分发和传播能力支撑,并提供传播效果追踪系统、热点分析系统、相应的一系列内容生产工具。这些内容生产工具里,包括了面向传统报纸版面的智能化设计系统、H5可视化制作工具等;
3. 采编联动平台。这是进行内容生产的整体协调工具,可以针对任务进行沟通和管理个人的资料。在很大程度上借助了微信平台,把微信的服务号跟采编联动平台建立互动,使得信息沟通共享的时候,能够更加顺畅。
五问:报业媒体如何构建音视频体系?
北京中科大洋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王杰中:随着技术的发展,网络带宽的提升,计算能力的加强,存储成本的下降,报业已从传统的文字加图片为主的方式,逐渐转变为多样化地引入各种音视频内容的方式。
报业媒体如何构建音视频体系,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开展:
一是有关直播业务方面。与电视台演播室的直播不同,中央厨房的直播构建是非常轻量化的平台,完全没有必要如想象的那样采购多少设备,建立多庞大的厨房系统。比如移动直播这个场景,只需在手机上安装一个直播客户端,通过这个客户端,就可以将信号切到中央厨房的云平台;
二是后期制作。包括配音、字幕、特效等,对于报业来讲不需要很多重型设备,更多的是两款产品:一款产品是手机客户端,视频拍摄完成以后,可以直接在客户端上做快速剪辑、配音、字幕加载等;另外一款产品是数据云端,我们通过笔记本电脑或者PC端,可以非常方便地进行专业化的音视频剪辑和加工处理;
三是构建一个音视频资源的管理体系,便于在使用这些音视频资源时的检索查询以及编辑制作。体系里的资源是内部共享,可以随时随地提供在线支持。音视频资源的使用,基于选题协同的模式,多种角色分工合作,源数据、线索、素材、产品等,各司其职,通过协同工作的方式完成内容制作。
六问:创新技术在内容生产中如何运用?
人民日报媒体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可视化产品经理王盈:新媒体时代,互联网的热点是一波接一波,仅凭自己的技术开发很显然是赶不上的。一旦出现新的技术,中央厨房就会找合适的技术人员、技术厂商,跟内容的编辑人员一起碰策划,去制作和实现。
我们之前做的VR产品,根据我们现在的开发能力,可能研究几年也做不到正式上线的程度,所以我们就尝试新技术,跟内容团队、技术人员合作,策划一些很好的新闻案例去摸索,探讨在创新过程中需要什么样的技术、需要什么样的软硬件、需要什么样的服务等问题。我们在做各种新技术产品的时候,都是一边摸索技术和业务模式,一边摸索制作方式、制作流程。最终,我们会把合适的模式、技术吸纳到中央厨房的平台上来。
七问:中央厨房的大数据平台都有什么内容?
人民日报媒体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技术部副主任伍小虎:中央厨房的大数据平台包含了四道“主菜”,第一道是辅助内容生产,第二道是传播效果分析,第三道是内容运营分析,第四道是精准推荐营销。
辅助内容生产包括新闻线索的追踪、实时热点的分析、全网舆情的监测等。传播效果分析包括传播影响力分析、渠道传播情况分析、地域传播情况分析、传播特征分析和比较、作品版权跟踪等。内容运营分析包括流量分析、内容分析、用户分析、来源分析、新媒体运营分析等。精准推荐营销包括个性化内容推荐、内容推荐市场、新闻内容库、广告素材管理、内容(广告)精准营销等。
八问:玩转大数据都有哪些招数?
腾讯云计算(北京)有限责任公司大数据架构师温星涛:玩转大数据,以腾讯融合云为例。它把相关的数据和规则放入大数据平台,基于数据整体概况和数据挖掘进行分析,这其中包含了当前热门数据和行业热点。腾讯的大数据处理平台整合互联网网民的观点,在有危机和风险的时候在平台上发布报警信息。
腾讯经过十余年的积累,已经有10亿用户的各种数据,对10亿用户进行处理,形成标签服务体系,可以帮助媒体行业从公众号或者发布渠道收集来的用户做精确的画像分析,从而得出用户的需求。
腾讯的大数据还有其他类型的应用。比如:手机客户端、微信、手机浏览器等,都会上报用户的地理位置信息,我们可以定位成一个热点地图。数据上报以后,可以在一个区域内表现出人群的走势,进行人群的主体分析、画像,同时还可以把用户的使用特征在界面上进行整体呈现。
九问:媒体融合云是怎么回事?
人民日报媒体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云计算产品经理武文广:媒体融合云,在2016年8月正式上线。中国媒体融合云的主要定位和使命核心是两个字,即融合;发挥的作用表现在两方面,一个是行业,一个是技术。
未来的设想是,借助云平台和云服务的方式快速交付,可以把行业内的优质内容、优质服务和优质技术,通过这个平台实现很好的融合。
媒体融合云有两种合作模式:
一种是集中服务的模式。所有平台上的应用,像生产协作、传播应用管理等服务,都整合在云平台上。所有的用户、媒体单位、自媒体都可以通过这个平台构建自己的服务,快速便捷。这个服务采用租赁的方式;
另一种是专用中心的模式。针对体量稍微大一点、希望构建一整套中央厨房业务应用的用户或者媒体单位,在整个综合媒体融合云中,资源相对独立,所有的服务器、网络设备、带宽流量都是独立的,安全且高效。
十问:“互联网+”的前景是“连接一切”?
腾讯云计算(北京)有限责任公司云计算架构师于江:“互联网+”的 “+”代表连接。人和内容的连接主要是获取信息,比如我们看一篇新闻报道,获取到一个新闻信息。人与设备的连接是对设备的控制来实现,可以对设备进行管理和操作。人与服务的连接则更关注便捷性,更快速地获取服务。而人与人的连接就是腾讯现在做的,比如微信。
微信的主要目的就是连接一切。微信月活跃量已经超过了8亿用户,微信公众号总量已经超过了2000万,遍布全球200多个国家。其实社交带有很强的文化色彩,中国人理解的社交是大而全,老外理解的社交是小而精,不同理念下微信做出的产品也会不同。
在“互联网+”面向中央厨房的时候,当连接跨越不同行业的时候可以让连接更广,当数据跨越不同行业的时候可以让数据更多,当媒体跨越不同行业的时候可以让媒体更专业。
在读报君看来,人民日报作为中国媒体行业的排头兵,在媒体融合发展的探索和尝试具有公共属性。人民日报中央厨房不仅服务于人民日报自身的融合发展,还要为全国新闻行业服务。共享融合发展经验,重塑媒体价值和影响力,才能促进国家新闻行业的发展进步。
撰稿/统筹:张 翀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