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一带一路讲故事,媒体呈现“涨姿势”

张天培
2017年05月15日10:45 | 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小字号
原标题:一带一路讲故事,媒体呈现“涨姿势”

煮酒话媒

  “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于昨日(5月14日)在北京隆重开幕,来自世界各国的媒体正在用花式“姿势”报道这场盛会,一些外媒也在关注着中国媒体的表现。《纽约时报》在不久前的报道中提到,中国媒体正在改变它们讲故事的方式。是的,对于“一带一路”的报道,我国媒体更加注重故事元素。煮酒话媒在新闻中心现场,采访了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国日报社等媒体的记者,请他们来讲一讲这次是如何讲好故事的。

  用现场亲历讲沿线故事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场景:万米高空,飞往白俄罗斯的航班上,人民日报社“一带一路”采访小组巧遇湖南省考察团和中白工业园负责人,新闻人的敏感让意外相逢变成了一次别开生面的“一带一路”云端讨论。于是便有了一篇独特的报道,也开启了《人民日报》的一个新专栏,它的名字叫“行走‘一带一路’”。

WechatIMG502

  据人民日报社国际部副主任吴绮敏介绍,“行走‘一带一路’”栏目是一次综合策划的全媒采访,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倒计时一个月之际开栏,报道涵盖文字、视频、图片等多种形式。报社国际部共派出12名记者,分4个采访小组赴巴基斯坦、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柬埔寨等国进行深入采访,并派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常驻记者一起投入采访。

  截至目前,《人民日报》3版共刊发15篇相关报道。这些文章就“一带一路”周边国家的政府、企业、重点合作项目,以及当地历史人文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报道,讲述并记录了中国与沿线国家共建“一带一路”的生动故事和丰硕成果。

  由于前方采访时间紧张,记者团和后方编辑形成了一个大“兵团”共同“作战”。国际部23版主编孟祥麟介绍说,为了更加深入、真实地报道当地情况,除派出记者远赴海外采访外,这次采访还雇佣了当地的摄像人员,并租用无人机等新媒体设备进行360度跟拍。后方编辑为每篇专栏文章配上了视频二维码,方便读者感受现场的实际情况,从而更好地提升传播效果。另外,除报纸、网络、“两微一端”等终端刊发这些报道外,人民日报中央厨房的一秒世界工作室和零时差工作室也加以推送。

  通过对采访的进一步统合和深化,国际部精心打造了一部微纪录片——《我们的“一带一路”》,国内各大新媒体平台纷纷转载,上传到twitter、facebook等海外社交平台,也产生了巨大反响。

  吴绮敏副主任说,全媒体发展比以往更加需要聚合力。人民日报社具有这种能力和实力,在这次“一带一路”专题的采访中更加突出了自身的优势。“如果说,我们的报道在当下的传播语境中最大的优势是什么,那我一定会回答,是思想。”

  请总书记“解说”历史故事

  驼队、沙漠、古建筑、帆船、大海,穿越了千年的历史话题,就这样被这些元素构筑起来……新华社融媒体中心拍摄的这部“一带一路”微视频《大道之行》,把“一带一路”厚重的历史感成功地展现了出来。

WechatIMG503

  现在回想起来,新华社总编室融合发展中心副主任李柯勇依然很兴奋。谈到视频巧妙的创意,他说,因为主创人员发现,关于“一带一路”的故事,没有人比习近平总书记讲得更好,所以,这次视频决定请总书记“亲自”担任解说员,以他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的内容为开头,向大家娓娓讲述“一带一路”的千年历史。可以说,其中转场、幻化、延时等场景变化围绕的都是历史发展这个主线。

  CG特效、moco技术等炫酷技术的应用,是这次视频产品的另一大亮点。影片开头运用了CG 特效虚拟技术,将一滴水滴在雁栖湖中,随后百花盛开,一朵巨大的牡丹从中升起。画面的即视感很强,有惊艳壮观之效。

  视频运用运动控制系统(moco技术),创造出一种超现实主义的画面比例,将现实情节与未来畅想结合起来。比如,视频打造出了中白(中国—白俄罗斯)工业园场景,但将镜头拉开后,观众会发现这个工业园变成了一个生日蛋糕,上面有装饰点缀,蛋糕旁边放着具有白俄罗斯风格的烛台和刀叉。借此说明中白工业园区的建设,是中白两国共同打造的一个大蛋糕,造福两国人民。这种充满诗意的超现实主义夸张手法,传达了一种常规影视手段很难表现出的理念和情结,让人一目了然,具有冲击力。

  李柯勇介绍,视频在国内电视、网站、“两微一端”,以及户外广告屏等终端落地,腾讯、搜狐、新浪、凤凰以及今日头条等媒体对视频进行了转载,24小时内阅读量过亿。

  听外籍奶爸讲睡前故事

  一个老爸给宝贝萌娃在睡觉前讲故事,在很多家庭并不鲜见,可是如果这个老爸是在中国媒体工作的外文记者,而且讲的都和“一带一路”有关,很用心地将其制作成视频,那就不一般了。中国日报策划出品的《艾瑞克讲睡前故事》(Belt & Road Bedtime Stories)自推出以来,就在国际媒体中引起了很大轰动。据该报新媒体中心主任柯荣谊说,目前有大量的外媒对《艾瑞克讲睡前故事》感兴趣,《卫报》《时代周刊》和法新社等媒体都发出了采访主创人员的意愿。

WechatIMG504

  《艾瑞克讲睡前故事》目前已经推出了5集,分别针对国外受众普遍有疑惑的问题进行了解读:“一带一路”是什么?都有哪些合作?哪些国家参与其中?惠及哪些国家?钱从哪里来?主创人员通过和外籍人士交流,了解外国受众对“一带一路”建设的疑问和兴趣点,使整个产品的策划和制作更加具有针对性。

  柯荣谊介绍,这次视频的拍摄非常顺利,只用了一个下午的时间,就把5集内容都拍完了。视频主要通过facebook、twitter等社交媒体,以及youtube等视频网站进行传播,向国外受众讲述“一带一路”的故事。让柯荣谊没想到的是,视频播出后,同样受到很多国内媒体的关注,甚至连一些育儿公号都对视频进行了转载。截至目前,视频的转载量已经达到3000万左右。

  故事的男主角——奶爸艾瑞克透露,其实这个视频产品中的场景就来源于他和女儿真实的日常生活,片中的萌娃就是他的女儿。艾瑞克现在是中国日报文教部的外文记者,今年是他在中国的第11个年头。由于工作原因,他经常出差。每当这个时候,他总会在出发前给女儿讲讲出差当地的文化。不久前,艾瑞克还去了贵州,采访了遵义老支书黄大发。临行前,艾瑞克就为萌娃讲了贵州当地的一些故事。小姑娘听得津津有味,一副很入迷的样子。可以说,《艾瑞克讲睡前故事》就是把父女的“二人世界”展现给了观众。

  怎么样,听了这三个故事,您觉得中国媒体讲故事的“姿势”是不是又到达了一个新的境界了呢?通过对报道内容、技术、场景等方面的熟练掌握和创新运用,中国媒体讲故事不再是自说自话,而是越来越多地考虑接受心理,特别是得到了更多外国受众的认可。(人民日报中央厨房·煮酒话媒工作室 张天培)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