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闻传播实务教学改革的思考
2016年,在中国新闻史学会的支持下,二级学会应用新闻传播学研究委员会成立,目的是“繁荣新闻实务研究、促进应用传播发展”。2016年8月,应用新闻传播学研究委员会在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举办了第一届常委理事会和学术年会。2017年3月,应用新闻传播学研究委员会主办、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承办了新闻传播实务教学论坛,论坛的主题英文翻译成“Learning by doing”,做中学也是学中做,这个翻译特别契合新闻传播实务教育的精神和逻辑。媒介融合变革的语境下,新闻传播实务教学如何改革创新,我有一些想法跟大家分享和探讨。
一
教新闻实务课程的老师特别不容易,他们在课堂内外付出的时间非常多,也得到学生非常多的感激和好评,和学生们也最能打成一片。但是,他们不容易把实务教学进行理论化的阐释和表达,进行学术发表的空间也相对狭窄,分享实务课教学经验的交流平台不多,参加学术研讨会的机会也很少。因此,针对这个群体的全面科学评价还做得不够。有了应用新闻传播学研究委员会这个二级学会,新闻实务教学和研究的老师们就有了一个共同的家。
在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实务课的老师却有一番施展才华的天地。由汕头大学举办首届新闻传播实务教学论坛是最合适不过的。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2003年成立以来,一直在引领新闻传播实务教学改革的前沿。就我的观察,这个学院有三个特点:
第一是国际化,有跨文化的实务师资队伍,组建起这个队伍很不容易。第二,有融媒体的教学经验和条件,这里有很好的实务教学设备,外人多数知道设备很棒,但可能不太了解他们如何使用设备、如何让学生爱上使用设备、老师如何投入个人的休息时间与学生们一起进行实践教学。了解了这些,才能知道这里实务教学的精神和热情。第三,他们带学生走出去进行跨国跨境采访报道训练,开创了新闻人才的精英化培养模式。把对事实真相的追求、对专业精神的坚守,当成新闻实务教学的魂,这是最可贵的。
二
新闻传播业态在发生变迁,新闻生态系统和行业正在重构,也给新闻教育带来挑战。现在,新闻专业学生毕业后进入专业媒体就业的比例越来越低,过去新闻媒体对口依赖的传媒产业正在结构性重组。新闻传播教育的改革,一方面要立足于我们过去的新闻传播,另一方面要更广泛地面向公共传播。这意味着我们不仅要为专业媒体机构培养专业的编辑和记者人才,同时也要为包括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在内的更广泛的公共传播业培养懂得信息采集和生产的公共传播人才。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传播人才的核心素养到底是什么?大家的共识是:区别于文学的讲故事手法和社会学的调查方法,新媒体环境下的故事叙事和传播,要使故事和大众更好地连接在一起,用多媒体的叙事方式去呈现和表达故事,而且能够从纷繁复杂的现实中抽剥出和公共利益相关的重要议题。
新闻传播学的讲故事能力,是区别于社会学和文学的。简单来说,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传播人才的核心能力,就是广泛收集、挖掘、整合、提炼和生成信息的能力,融合使用音视频等多种媒体形式来表达、呈现故事的能力。过去我们提倡讲故事,现在还要提倡编辑故事、创意故事和表现故事。比如,现在新闻“加工业”正在兴起,很多新媒体虽然没有实地去做调查、没有写原创报道,但是他们用自己的视角,通过整合、再分析生成有价值的内容。很多微信公众号的爆款内容,虽然经常免不了做“标题党”,但内容和形态有独特之处。其对用户痛点的把握、对资讯再加工的视角,都值得学习。因此,未来的新闻业,不仅是讲故事,还要挖掘故事、制作故事、设计故事,在这个过程中,视觉化素养会变得更加重要。
另外,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传播人才的核心能力还包括促进公共对话、凝聚价值共识的能力。习近平总书记用新闻舆论工作来为传统的新闻宣传工作提出更高要求,懂舆论就要懂网民的情绪和态度,懂网民的社会心态,懂得如何把新闻传播的内容跟公众情绪和社会认同有效地勾连在一起。所以,新闻传播人才要能够设置议程,懂得把握场景,善于促进对话,维护优质内容和特定社群之间的连接关系,这是社会化生产和协同化生产的能力。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传播人才的核心能力有变化,也有不变,变化是观念、技术和传播方式,不变的是对复杂中国的深刻认知,是呈现和讲好这个国家的故事的能力。
三
在新的形势下,新闻实务教学的改革方向是什么?我提出三点建议,供大家讨论:
第一,实务和方法有效对接
过去新闻实务课讲采写编评的技巧比较多,现在我和很多老师交流,大家都觉得按照教科书讲一定不行了,只讲新闻实务的技巧也不行了。老师们自我的知识更新要跟得上媒体的发展和变化,在新闻实务教学过程中要更加强调方法论和认识论,新闻实务教学的方法需要和社会科学的多种方法甚至大数据挖掘等文理交叉的方法有效地结合。
美国新闻教育的一项调查显示,新媒体时代的核心能力中,批判性思维和写作能力非常重要。我教了10年深度报道课,也深感实务教学需要突破和创新,现在上深度报道课更像是社会复杂问题的方法论课程,需要越来越多地把社会研究的方法和新闻实务结合起来。这样的话,学生更加懂得分析复杂问题,懂得对各种现象建立基本判断,而不仅仅是掌握深度报道的调查突破方法和写作技能。
第二,实践和实验打通
传统的实务课,多为实践课,而新媒体时代,实验教学也需要不断强化。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建立了用户行为实验室、大数据传播实验室、VR实验室、媒体交互实验室等,初步形成了内容采集、用户洞察和视觉呈现三大模块。在实践和实验教学并重的探索中,内容产品需要技术和可视化呈现,数据挖掘的方法也变得特别重要。所以,我想未来实务课应考虑如何与实验教学更紧密地结合。
第三,技术和人文结合
技术在新媒体人才培养中占据越来越大的比例,但必须有人文思考、有人文理念,我们要警惕对技术的盲目追逐或过度炫耀。在一些大型活动的报道中,我们看到媒体人既报道新闻,也热衷报道自己使用的设备。对此,我们需要思考的是:他们的报道让我们知道了多少未知的事实?是否让我们对社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某些时政报道有可能是“内圈”传播,一方面传播给原来关注时政的人群看,却没有吸引年轻人去关注,另一方面给媒体同行看,大家自娱自乐、沾沾自喜。任何时候,都要用人文精神和价值反思去引领技术的运用和实践。
这次新闻传播实务教学论坛给我们提供了交流机会,我希望新闻实践的探索创新能够给新闻理论研究提供源头活水,而新闻理论研究能够给实践提供价值引领和方向启示,两者比翼齐飞。
(本文为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中国新闻史学会应用新闻传播学研究委员会会长张志安教授在2017年首届新闻传播实务教学论坛开幕式上的发言)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