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7年·第6期

传记片的心理性探析与创作

鲍永红
2017年07月07日10:15 | 来源:今传媒
小字号

摘 要:人物传记片是类型片的一种,跟其他类型相比,传记片更加应该甚至必须全力以赴塑造真实的人物形象,这种真实应该是立体的,全面的,尤其是心理的真实。要想塑造出这样的人物形象,进而打动观众,心理呈现是必须的途径。本文首先分析了中外人物传记片在心理性上的差异,然后以徐舜寿的传记片创作为具体案例,分析了中国传记片的心理性及其创作与发展。

关键词:传记片创作;心理性;人物塑造

传记片是电影类型片的一种,是以历史上杰出人物的生平事绩为题材而创作的一类影片。

由于工作关系,本人曾接手一部人物传记纪录片创作,传主徐舜寿是中国航空设计事业奠基人,曾主持设计了新中国第一架自己的飞机,并且在60年代就开始为中国自行设计大型客机做着各种准备。1968年徐舜寿在文革中去世,年仅51岁。

笔者拿到的材料是一部关于徐舜寿的传记——书中详细记录了他从出生到去世的人生历程。面对一个人物长长的一生,创作者应该如何下手呢?

一、中外传记片在心理呈现上的差异

虽然是纪录片,但是创作规律是相通的,当然不可能按照传主的人生经历,从出生讲到去世。不管纪录片还是故事片,传记片首先应该对传主的人生进行解构,将人物的真实人生整体拆散,从中选取适合主题的素材,然后再按特定方式组合在一起。

那么,在传主漫长的一生中,该如何选择素材?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解决传记片本身的审美问题。传记片的本体特性是什么?传记片追求的是什么?

通过对中外传记影片的对比,例如《飞行家》《莫扎特》《巴顿将军》《梅兰芳》《林则徐》《孔繁森》等,可以发现,我国的传记影片在创作理念和创作手法上与好莱坞有着非常大的差别。

国内人物传记片多是命题作文,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特色,传主多为干部、科学家、劳动模范,影片的创作目的往往是通过展现人物的先进事迹和高尚品格,起到宣传、教化的作用。这样的创作目的决定了影片的创作重点在叙事,一般来说是将人物放在历史背景下,展现杰出人物的生命轨迹和突出业绩,进而确立人物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和杰出贡献。即使一些并无宣传目的的传记片,也往往只是将创作重点放在如何结构故事、设置悬念、营造历史感等方面。

好莱坞的传记片是类型片的一种,传主的选择看重的往往是人物本身人生经历的传奇性和戏剧性。在叙事的同时,好莱坞传记片一个最大的特点是它的心理呈现,叙事并不是第一位的,叙事是为心理呈现而存在的。

二、心理性是传记片的灵魂

传记片,顾名思义就是人物传记,题中应有之义就是人物塑造,跟其他类型片相比,传记片更加应该甚至必须全力以赴塑造真实立体的人物形象,这种真实并非指历史的真实,而是所传达给观众的感受,是一种艺术真实,这种真实应该是立体的,全面的。要塑造这种层面的真实的人物形象,打动观众,心理呈现是必然的途径。

所以,心理性是传记片这一类型自带的特性,是传记片的内在要求,是区别其他类型片的特质。因为我们拍摄一部传记片,并不是为了去记录一个人的生平,而是希望构建一个与众不同的独立个体的精神世界。“心理性的体现与否,体现的程度以及水平,对于传记电影能否成功有重要影响” [1]。

“精神分析学认为,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层面立体、复合地组成,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应具有各个层面的特质”。传记片应该以丰富的人物塑造手段,表现人物不同层面的心理状态,以及这些心理侧面之间的矛盾冲突。这样人物才能立体而丰满,真实而感人。因此,心理性是传记片的灵魂。

心理的发展又是一个完整的具有时间性的链条,在这个链条上勾连着人物一生中经历的各种各样的人和事件。传记片应当尽可能地呈现出人物精神链条的完整性,这也是创作时选择素材的原则,即选择那些与心理发展有关的重要的生命节点和片段。

好莱坞传记影片非常注重心理性,“注重传主人格发展的完整性,心理世界的多层面性,尽可能深刻地进入传主的内心,从而达到塑造一个“完整的人”的目的”。2004年马丁?西科塞斯导演的影片《飞行者》是亿万富豪霍华德?休斯的传记影片,曾获得第77届奥斯卡5项大奖。影片并没有展开休斯的一生,而是选取了1930年代到1950年代他人生剧烈变化的二十年,影片由片断式的跳跃情节组成,情节更多的是为了烘托这个传奇人物鲜明的性格特征而存在,所谓传奇生涯反而排在第二位了。影片全片着力点放在休斯执著、任性以及为电影和飞机而癫狂的极端个性的刻画上,大量场景呈现了休斯洁癖、强迫症发作、精神出现幻觉等状态。影片的另一条线索即休斯与几个女人之间的关系,这条线索的目的也是为烘托休斯的个性特征。

而国内的传记片常常忽视人物本体,转而关注叙事。在人物个性刻画上,大量篇幅用在人物的超我层面,着力表现人物无私的精神、高尚的品格,而在“自我”“本我”层面基本没有着墨,使得传主的形象局限于单一层面,造成人物形象扁平化、脸谱化的结果。

三、围绕心理呈现进行创作

由于创作理念上有这样的差别,所以在创作手法上国内传记片与好莱坞之间也有着巨大的差异。

好莱坞传记影片目的是塑造真实立体的人物,刻画复杂的心理图景,所以电影画面往往具有“心理呈现性”。例如影片《飞行家》中反复出现的童年的休斯洗澡的场景,就是对他未来性格形成的心理暗示,还有反复出现的洗手的场景,都属于心理呈现场景。尤其当休斯的航空公司面临联邦法案的制裁和被兼并,休斯连续几个月将自己封闭在房间中一段,影片用了十几分钟的长度,采用了风格化的光影处理手段,风格化的构图手段,呈现出了休斯疯狂错乱的内心世界,那种让人感同身受的歇斯底里的癫狂状态。

而我们很多的传记片绝少有这样的场景,画面的功能基本上是叙事,缺少超越叙事的、具有心理冲击力的场景,所以很难呈现传主的本我、自我和超我的矛盾冲突,也就无法很好地塑造一个立体的人物形象。

当然这并不全是创作者的问题,而且有可能根本不是创作者的问题,这与我们电影制作过程中的诸多因素有着非常直接的关系。我们拍摄传记片大多不是商业目的,而是为了宣传、教化。当然也有不少传记片在自觉追求类型化的表达方式。导演丁荫楠在拍摄《孙中山》时曾谈到:“必须走向人物心理”、“以一个全新的人物心理片的姿态走上世界影坛”、“结构成以艺术的造型与声音为表现形式的一部哲理性的心理情绪片”[2],“正是因为有着自觉的艺术追求,《孙中山》并没有试图展现孙中山的一生,而是聚焦于他在颠沛流离中屡败屡战、不断探索的心路历程”[3]。

在阅读和采访之后,笔者决定只选取徐舜寿最后十年,即从1956年到1966年之间片断式的人生经历作为影片的素材,在这十年中,他一方面不断地为自己的梦想,设计中国自己的飞机,努力着,另一方面,由于他的个性,又不断地遭受着历次政治运动的冲击,直至文革中离世。

(责编:马潇(实习)、宋心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