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新闻爱好者》>>2017年第4期

新闻的品质不是审美标准而是思想定力

刘建明
2017年07月11日08:53 |
小字号

来源:《新闻爱好者》

【摘要】新闻的品质不是审美标准,因为新闻不是文学,不是鉴赏品。壮伟的思想定力和散发暖意,捍卫真善美、揭露假丑恶,才真正是新闻的品质。没有品质的新闻追逐耸人听闻、有闻必录,追求娱乐化和低俗化。新闻讲究文字风格和谋篇布局,不是为了新闻审美,而是为了增强新闻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新闻的品质——无论是思想定力还是有温度,都是新闻影响力的基因,远远超出了新闻审美的范畴。

【关键词】新闻的品质;思想定力;新闻的温度;新闻审美

网媒正在为高额利润拼夺厮杀,不惜降低新闻的品质,每天喷涌大量“危言耸听、哗众取宠”的魔咒式新闻。一些传统媒体也在紧跟、效仿。各类严肃媒体却流失千万受众,束手无策地在那里落寞发呆。它们不是没有回天之力,而是被禁锢在另一种没有品质的新闻框子里。

习近平指出:“要转作风改文风,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1]然而,一些媒体人却认为,新闻的品质是审美标准,只要记者写得“流利畅达、汪洋恣肆”,就能倾倒无数人。新闻不是文学,不是鉴赏品,新闻工作者是“党的政策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这些壮伟的思想定力,能使严肃媒体召回受众,清除垃圾信息对人们灵魂的玷污。

一、新闻没有品质的四种公害

自媒体的发展正如火如荼,有许多好的新闻报料,但多数网络新闻忽视品位,热衷炫人耳目且想一炮打红的负面消息。新媒体充斥“雷人雷语”“瞬间奔泪”“美腿抢镜”的诳语,每天都在喧闹吸睛。微博沦为明星扬眉吐气的平台,哪怕他们忸怩作态,都会让受众“闻声起舞”。以前是没有采访就没有新闻,现在是没有粉丝就没有影响力,没有品质的新闻正在催眠芸芸众生,贻害之深不可小觑。

没有品质的新闻,对政策、形势曲解误读,追逐耸人听闻,引起相关受众的恐慌。据报道,2015年底,一些媒体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住房发展报告(2015—2016)》的某些词句,竟然鼓吹2016年第二季度中国房价将出现“断崖式下跌”。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对记者说,报告被曲解了,新闻推导出“断崖式下跌”的结论“不十分完整”。该报告指出未来房价有下降的可能,而且这只是一种可能而已。[2]媒体上楼市被多次唱衰,这种新闻预测没有根据,缺乏可信的逻辑,事实上多地楼市的价格近年均有上涨,即使少数地方商品房价格下降,幅度也不大。所谓“断崖式下跌”,让想买房的民众迟疑不决,等待“大幅下跌”后再购;那些已经买房的业主则忧心忡忡,后悔难寐,“去库存”的经济政策在房地产业遭遇坎坷。无论是记者还是网民想在媒体上发表见闻,应当尊重客观事实,而不应给事实添加水分,拔高夸大。新闻报道以尊重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为原则,无论是专职记者还是网民,使用别人提供的材料或引用别人的话,都要忠于原意,不能歪解倒读,更不能断章取义、肆意篡改。

没有品质的新闻热衷于负面报道,对有悖人类精神道德、对社会发展有害的事件兴趣浓厚。作者笔下“一片黑”,无所不污,污名化新闻特别走俏。尽管这类新闻都是真实的,但并非雪崩如瀑,把人们层层包围,不应占据主要报道分量。有些人长期受到西方新闻界“坏消息就是好消息”观念的影响,在网上全身心投入“暴露浪潮”,对负面新闻兴致勃勃,却不认真挖掘产生坏人坏事的原因。近年微信上大量“情色”新闻连连走俏,复制西方黄色新闻的流弊,抹杀女性的精神价值,放肆地宣扬“淫靡纵欲”。西方报纸大都在大街上叫卖,用淫乱、污秽的内容与标题吸引过往行人,成为其灵验的促销手段,“坏消息就是好消息”自然成为西方报业的名言。社交媒体为了博取眼球,照搬这个老套路,不仅猎奇泄欲,而且狂热地推销西方的性文化。在我国社交媒体上,这类负面新闻今天已经拔得头筹。

严格来说,负面报道不是指对负面事实的报道,而是对负面现象认识错误、处理不当的报道。毫无疑问,负面事件应当报道,但要认真思考报道哪些坏消息,如何报道,究竟要占多大比例。揭露坏人坏事是媒体舆论监督的使命,也是媒体坚持正义立场的标志,一刻也不能懈怠。但对坏人坏事的报道在整体上不能压倒正面报道,即使在网络媒体上也不应“污水横流”,对丑恶事件大加渲染。

对事实不辨轻重得失,不拒枝蔓梗叶,喜好有闻必录,也是一种没有品质的新闻。不分巨细,把一切事实悉数奉送,排斥新闻选择,轻视新闻价值,新闻的品位必然式微。有的报道《老爸陪女儿跳芭蕾舞》,说了一通舞步不合拍之类的笑料,没有任何教益;有的报道接吻比赛,狂吻7个小时至31个半小时,还没有打破吉尼斯纪录,实为撩人耳目,如此云云,鸡毛蒜皮,枯燥乏味,百无聊赖的流水账新闻却被某些媒体青睐。有的报纸甚至开辟“有闻必录”专栏,以示新闻客观,博闻广记,忠于现实的存在,实际是玷污受众的眼球。

历史上有闻必录的主要含义是,御史对皇帝的起居言行不敢遗漏,不分大事小情,只能一一记录。不管事实重要不重要,是否有意义,一律照录不误,这种应付受众新闻饥渴的愚拙,使新闻的品质销蚀殆尽。正如鲁迅在《论“人言可畏”》一文中所说,记者是要“向上负责的”,新闻是“有选择的,有作用的”,“有闻必录”只是他们有时出了纰漏应付读者的口头禅。延安《解放日报》1942年在《致读者》的社论中曾指出:“党报决不能是一个有闻必录的消极记载者,而应该是各种运动的积极提倡者、组织者。”忽视新闻选择,把那些毫无意义、七零八碎的现象推给受众,只能是对他们的无情愚弄。

还有大量没有品质的新闻,推崇报道的娱乐化和低俗化,以调动受众的低级趣味为目的。尽管娱乐新闻代表大众文化潮流,但也应有品质、有品位,不能炒作隐私和花边新闻。体育新闻、文艺新闻、明星新闻清除媚俗气息,都可做得轻松愉快,让受众乐此不疲,满足“草根”群体的需要。如果娱乐新闻任意升级为淫言狎语、调侃戏弄,降低新闻格调,势必滑向低级趣味。

新闻报道不排斥适度的娱乐性,但不是任何新闻都可娱乐化,娱乐应当有题材的限制。更何况,“娱乐化不等于低俗化,要讲究文化品位,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和积极性,才能保持新闻的基本品质”[3]。对文艺界名流的趣闻可以报道,但不应专注于明星的隐私,更不应关注明星的脸蛋而不关注其演艺成就。名人新闻可以“寓教于乐”,把启迪和陶冶人们的性情作为报道的出发点,显现娱乐新闻的品质。反过来,试图把娱乐完全变成教育,或把教育与娱乐混为一谈,则是荒谬和做不到的。让娱乐新闻有知识、有科学与奋发精神,有仁爱观念,才是娱乐新闻追求的目标。否则,娱乐新闻将成为没有灵魂的新闻,滑向格调低劣、品位粗俗而难以自拔。

二、有思想定力,新闻才有品质

有品质的新闻都有思想,对事件有深度解读,有思考力,从而才能精准发力。新闻褒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对是非正误发出正义的声音,显露出坚毅的思想定力。新闻有了这种品质,受众才能从新闻中不仅得到信息,认识社会发展的归宿,而且知道自己应当走向何方。当媒介竞争进入“秒杀”和海量信息淹没人们视线的时代,受众缺少的不是信息,而是新闻思想的穿透力。冲破顽固观念的束缚,捍卫社会公平正义,是今天新闻最可贵的思想定力。

任何有思想定力的新闻都敢于面对现实,敏锐地揭露生活的顽疾。2011年4月11日,长沙县有关部门勾结无良建筑商,把讨薪的20多名农民工骗到项目部,出动数十名防暴警察实施抓捕,并进行殴打。事后声称,这些农民工无端闹事,抓捕无误,事件久拖不决。到10月20日,湖南省纪委干部陆群再也忍无可忍,在新浪网上发帖,叫板长沙县委书记和公安局长的非法行为。这一事件立即引爆媒体,许多新闻引用陆群的话说,我们真正需要的是具有良好执行力的制度,让民众维权渠道更加通畅,但在现行体制内无法解决这一事件。[4]《人民日报》、新华社、《南方日报》《南方都市报》《新京报》《第一财经日报》《北京晚报》《郑州晚报》《西安晚报》等300多家媒体及各大网站对这一“乌纱帽对赌”展开拉锯式的报道。媒体介入的舆情日渐高涨,众多网民点赞媒体和为民请命的纪委干部,而省市官员却视而不见,“能拖就拖、能推就推”。《人民日报》指出:“公平正义的实现,唯赖制度化的保障。这也提示社会管理者,维权才能维稳,制衡才能治权。”[5]这一有品质的新闻使人顿悟,让受众的思想豁亮而清醒。

新闻需要有故事可谈,不论什么故事都能明示社会症结,启发媒体找到思想定力。对于党媒而言,新闻的思想定力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传播党的政策主张,反映社会必须进行的变革,维护公平正义,坚守依法治国;二是媒体上的任何新闻都要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表象揭示理性,让受众明白自己的权利并捍卫宪法赋予的权利。新闻不仅报晓事件,而且能让受众茅塞顿开,提高“民主、和谐、平等、法治”等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约束力和指导力,从而推动现代思想在媒体上的华丽转身。

(责编:马潇(实习)、宋心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