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问”与“问真”:电视问政节目的精神与使命
“电视问政”类节目已成为许多城市电视台的看点,受到市民的青睐,其成功的关键在于搭建政府与民众之间的沟通桥梁并监督政府依法履行好自身的职责,从而“为民问政”。“电视问政”类节目成为塑造电视媒体公信力和发挥影响力的重要平台,但是媒体对于如何向党政机关“问难”,还存在许多心理疑虑并缺乏正确方法的指导。一些电视问政类节目为了追求收视率,提问尖刻、犀利,使公众忽略了与己相关的具体问题和基本的政治诉求,而沦为围观的看客,理性、批判的公民被置换成消费的市民。而也有一些电视问政类栏目迫于权力的压力,未能问出真相,解决真问题,最后沦为政府部门的“秀场”。
笔者通过这些年参与电视问政节目制作以及对同类节目进行比较后认为,当前的“电视问政”类节目主要包括以下两大部分:一是发问环节,即对问题发问,对真相追问,对责任追究问责;二是监督落实环节,即问出思路,问出承诺,问出成效。电视问政以“问”而立,节目“秀”的过程也即问题解决的过程,主持人层层深入的问题、官员诚恳的回答、现场观众客观的评判、现场专家剥茧抽丝式的点评,这些元素的叠合,最终呈现出一个相对理性的时政类电视真人秀节目。
电视问政类节目作为舆论监督的典型代表和重要载体,“问”是其成功的起点和关键,要改变原有的观点和克服眼前的困难,真正做到“问”而非“秀”,就需要在“问”上下功夫,其要义在于要有“真问”的精神和“问真”的使命感。
一、真问:揭示真问题
所谓真问,也就是不作假,不流于形式,不避重就轻,实实在在发问,揭示真问题。作为一档舆论监督类的节目,首先就要敢于“真问”,也就是不畏惧政府权力,不弄虚作假,用真实的案例来发问,用理性的声音来追问,用真正的力度来问责,将问题置于阳光下,以敦促问题的解决。
(一)用真实的案例来发问
发问是电视问政类节目的第一个环节。问题的阐发需要以真实的案例为基础,真实的案例需要用事实来展现,从而为准确发问创造条件。以南宁电视台《向人民承诺——电视问政》为例,在每一期节目中,栏目组的记者都会花一到两个月的时间进行前期的实际调查、深入走访制作VCR,并现场播放来揭示问题,然后再由主持人向相应的政府部门现场提问。在2017年的第三期节目现场播放的VCR中,记者曝光了多个部门的工作人员工作时间看电影、玩游戏、逛淘宝等“不务正业”的行为,并以表格的形式进行了统计,不仅提供了事实,也为主持人的提问创造了足够的底气。
记者是现实问题的发现者,是案例的描述者,必须站在相对公允的态度,保证案例的真实可靠。由于暴露的是政府部门的问题,记者既不能去迎合政府权力避重就轻流于形式,也不能为了满足受众对“揭丑”的偏好,刻意渲染以偏概全。在上面的调查中,南宁电视台的记者对相关部门进行了两次走访,并以数据的形式展示了两次调查的整体情况,其中某单位“不务正业”的工作人员最多,第一次走访为14人,第二次走访为11人,真实有效的数据保证了案例的可信度。因此主持人的提问有理有据,才能给参与问政的官员制造压力,封堵其辩解的可能。真实的案例是发问的基础,科学发问、有效发问来源于记者调查的真实案例,这是真问的第一步。
(二)用理性的声音来追问
发问只是提出问题,而追问却是挖掘问题背后的真相。追问真相是为了找到问题的根源,以便更好地解决问题,而不是用犀利的语言制造政府部门的难堪以满足受众的心理平衡,从而哗众取宠制造噱头,这既不利于官民矛盾的解决也不利于公民理性思维的形成。在这个过程中,主持人的角色非常重要,他应该是政府部门、当事人、专家学者中间的协调者,应该用更加专业、理性的思考去追问,协调各方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促进问题的解决和公共管理等方面知识的传播、普及。如果主持人一开始就存在明显的“站边”现象,将政府推向对立面作为节目所消费的对象,这与电视问政培育公民政治参与意识和民主监督意识是背道而驰的。
从南宁电视台《向人民承诺——电视问政》创办初期,笔者就一直参与节目制作的全过程。可以说南宁电视台的电视问政栏目经过三年多的打磨,已经将理性探讨的声音更多地融入到节目制作当中。现在的节目中,我们可以看到越来越多南宁以外城市在处理相关问题上的经验介绍、也增加了越来越多对正面典型的褒扬。例如2016年制作的一期围绕精准扶贫领域出现问题的节目中,栏目组既曝光了通过传销方式扶贫的某第一书记的恶劣案例,同时也褒扬了被特邀来到现场的六位“优秀第一书记”代表。通过正反两面的充分展示,激浊扬清,效果更好。
一些社会问题的解决并非只有官方的不作为那样简单,需要政府和民众之间齐心合力完善制度、认真执行才能得以改善和解决。简单的官民二元划分不应该成为寻找解决策略的路径。电视问政类栏目通过促进双方之间的交流让政府部门更加通民情接地气主动“打捞”民意,引导民众更加理性地参与到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公共问题的解决当中,这才是电视问政节目更深层次的目标。
(三)用真正的力度来问责
发问和追问的最终指向是问责,即谁应该承担责任或为问题负责,问责的目的是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问责力度的大小决定着解决问题的效果。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媒体需要接受上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在这种条件下,电视问政中对政府的“发难”、给政府部门的“难堪”能够落到实处而不是“逢场作戏”,依然是市民和观众关注的焦点和吸引他们参与的关键。
南宁电视台的《向人民承诺——电视问政》是由南宁市委、南宁市政府主办,南宁市纪委、南宁市委宣传部、南宁市监察局和南宁市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局共同承办的栏目,其作用是发挥媒体监督作用,强化各部门服务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促进部门改进工作作风,推动南宁市各项重大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党委和政府的支持是问出真问题、问出责任人和追究真责任的重要保证。据统计,自南宁电视台电视问政开办以来,就节目中反映的问题,南宁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共给予244人党政纪处分或问责处理。这些事实和数据虽是负面报道却形成了正面效果,赢得了民心和受众。比起政府制度性的问责,电视问政栏目通过曝光问题找到对应的主体责任部门和责任人,用舆论监督要求主体责任部门及相关责任人认真履行职责,更具常态化和灵活性。而被曝光的党委和政府部门和责任人,也能够起到良好的警示、教育作用,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追究到责任部门、责任主体是电视问政有效发挥舆论监督功能的重要保障。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