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二十二》创纪录片单日票房纪录 全部收益将捐出

2017年08月17日07:18 | 来源:长江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二十二》创纪录片单日票房纪录

  导演郭柯(左)与韦绍兰老人

  差点要靠妈妈卖房筹款,此后幸得张歆艺100万资助。完片后始终无法上映,又由32099位观众参与众筹凑齐宣发费用。关注“慰安妇”幸存者晚年生活的纪录片《二十二》有着坎坷的经历,却在上映后实现了最美的逆袭,获得了年轻的“自来水”们热捧。16日,来汉与观众交流的导演郭柯更“求监督”,承诺捐出票房收益。

  在《二十二》的片名背后,有最沉痛的事实。在日本侵华战争期间,中国有约20万女性被迫成为“慰安妇”。2012年,郭柯听说了广西“慰安妇”幸存者韦绍兰和她的“日本儿子”的故事,据此拍摄了短片《三十二》,寓意当时国内幸存者还剩32人。但到他2014年再次拍摄时,人数变成了22。影片上映前两天,黄有良老人去世,片中的老人只有8位还幸存于世。

  当初为了拍片,郭柯的母亲差点要卖掉自家的房产。在朋友圈求助后,艺人张歆艺资助了100万,影片终于得以开拍。但《二十二》在2015年已经获得公映许可证,此后辗转多个电影节,只求能得到展映机会,结果只在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上获得唯一奖项。当年有制片人对郭柯说:“别再花钱拍这个了,年轻人是不会买账的。”

  可在16日晚武汉的放映中,现场三刷四刷的、曾参加众筹的、曾组织点映的,通通是制片人口中的年轻人。放映结束后,仍有不少人捧着鲜花、签名本,等着与郭柯多聊几句。短短3天时间,影片排片率从首日的1.5%,一路攀升至第三天的12%,票房已超过4000万元,并创下国内纪录片单日票房纪录。影片在豆瓣网的评分更是高达9.1分。

  郭柯笑说:“对于票房,从第二天起我就不忐忑了。”现在更让他忐忑的是如何捐出票房收益,影片一上映,他就承诺捐出全部票房收益,“挣钱的机会我一定还有,但面对这些老人们,我希望自己干干净净。”但他没想到,想象中一两百万的收益,如今恐怕要以千万计算。“人怕出名猪怕壮,钱多了不是好事,会引发很多的问题。”接下来,他要思考如何分批、合理地捐出收益。“票房再高,也会全都捐出去,我也想把自己逼到绝路上去,让每一个人都来监督我。”

  访谈>>>

  请记住真实的她们

  撕掉“慰安妇”标签

  以为会哭、会恨、会怒,却在《二十二》里看到老人们最平淡无奇的生活,连哭诉都只有寥寥两次。但在一首朝鲜族儿歌里,在几句忘不掉的日语里,历史的痛就能刺到观众。导演郭柯以一个孙辈的视角,记录下这些幸存老人们平静的晚年生活,他希望撕掉“慰安妇”的标签,温柔地陪伴老人们走完这一生。

  像奶奶一样,怎忍心尖锐挖掘

  看《二十二》之前,很多人觉得害怕,怕看到的是血泪、痛苦、伤疤,怕自己会哭成狗,会被仇恨淹没。但在影片里,老人们逗着猫、打着牌、陪孙辈看电视,即便孤单地独居着,也都在平静、平淡地生活。片中记录了另外一位记者的采访,追问幸存老人的“日本儿子”,“为什么你哥哥想杀了你?”这样的问题不会出现在郭柯的画面里,讲到那一段回忆时,每当老人们挥手“不说了”“不记得了”,镜头就会切走,不再纠缠。有人认为“浪费了题材”,但她们不是题材,而是活生生的人。

  郭柯说:“我不是学者,不是要去调查研究历史,也不是为了挖掘她们的故事。就像拍自己的奶奶一样,如果有人来问她尖锐的问题,你是不是会请人出去?她们都八九十岁了,正在一个个地离开,为什么不在离开之前温柔地对待她们呢?”在拍摄孝感的毛银梅时,老人每天都会摘一桶栀子花,送给剧组的每一个人。山西老人李爱连每天都会炸一盆馒头片,等着剧组去吃。“有些老人不愿意说出来,我就会选择关机,哪怕她在关机后愿意再发泄地说出来,我也不能拍,不能辜负她们的信任,那不道德。”所以更多的时候,郭柯和伙伴们只是陪着老人聊天、陪她们玩,摄影机则架在很远的地方。“我相信如果你们和老人相处久了,选择会跟我一样。”

  她们是受害者,不是耻辱

  见面会末尾,郭柯特意嘱咐观众,“如果大家要在网上发评论,请记得在‘慰安妇’三个字上打引号。”在他看来,“慰安妇”只是一个标签,老人们是被迫成为日军“性奴隶”的受害者。

  上海曾计划拆掉一座位于学校内的“慰安所”遗址,媒体采访时,中学生认为“慰安妇是国家的耻辱”。郭柯觉得:“问题出在传播者身上,为什么我们把这样的信息传递给了中学生?她们不是耻辱,不是妓女,而是受害者。”他说:“‘慰安妇’的标签在她们身上很多年了,每年到一个时间节点就搬出来。但大家看到的都是符号化的苦难,不知道她们叫什么、住在哪里、家人如何。我希望《二十二》能让大家看到她们生活中的样子,这些老人就跟我们的外婆、奶奶没有区别,甚至她们比很多人更善良、更爱这个世界。一直停留在标签上,对她们是不公平的。”

  也因为这样,《二十二》的海报都选择了手绘的少女头像,“希望她们能记住美好的花季,希望小朋友们不害怕看到这些奶奶。”

  不猜观众想什么,回归平淡

  在《二十二》之前,郭柯曾拍摄短片纪录片《三十二》,以韦绍兰老人和她的“日本儿子”为主角。当时的拍摄中,郭柯只有短短几天时间,会让老人摆拍一些镜头。

  但在《二十二》里,这些都没有了,只剩缓慢的、安静的记录,甚至有些太过平淡。“我特别不喜欢在这个题材上跟我谈创作、谈风格、谈技巧,我没把自己当导演,也没把这当创作。在这个题材上,我不能考虑观众和市场的感受,只能以一个晚辈的角度来对待。”

  他自嘲说:“我拍过太多烂片了,每天16个小时不停地表达,拿到剧本就先揣摩观众会怎么反应,哪里要丢出一个包袱。到《二十二》的时候,已经有逆反心理了,每天就拍6小时,老人们生活平淡,我就拍得平平淡淡没有剧情。”

  如今证明,他的逆反竟成了打动观众的地方。郭柯才醒悟:“所谓的专业人士不要去猜想观众的心理,猜不到的。我们就认认真真地拍戏,把真情实感放进去,观众是能感受到的。”

  链接>>>

  如今的积庆里曾有当年的“慰安所”

  《二十二》里毛银梅老人的故事,武汉观众会格外有感触。她本是韩国人,年幼时随家人逃难到武汉,离散后被骗到日占区,并沦为“慰安妇”。逃出后的她留在了孝感,收养了一个中国女儿,并将名字改为毛银梅。毛是“毛主席爱我们”的毛,银色的梅花则是她丈夫最喜欢的花朵。电影里记录下的毛银梅老人已经是地道的孝感口音,不愿再回到韩国。只在哼唱《阿里郎》等歌曲时,还有一些曾经的影子。

  而毛银梅老人曾被掳入的慰安所,就位于如今汉口的积庆里。电影里写道,在武汉沦陷后,日军在积庆里建立慰安所,其中有来自日本、朝鲜的女性,以及部分从中国抓去的女性。直至新中国成立前,武汉各地最多时曾有60多座慰安所。《二十二》剧组就拍摄了如今仍位于积庆里的遗址,小楼里光线昏暗,走出来会令人恍如隔世。

  今年1月18日,95岁的毛银梅老人去世。近日,韩国“慰安妇”题材影片《鬼乡》的导演听说此事,有意来湖北祭奠。 (记者万旭明)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