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深度融合,党报评论拥抱新蓝海

——2017党报评论融合发展论坛综述

本报记者 何鼎鼎 李浩燃
2017年08月20日13:02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深度融合,党报评论拥抱新蓝海

  图为2017党报评论融合发展论坛现场。

  8月19日,深圳。由人民日报社和南方日报社联合主办的第二届全国党报评论融合发展论坛在这里举行。来自中央和全国省级党报评论“掌门人”齐聚一堂,展望媒体融合趋势,共商评论融合发展大计。

  “在媒体融合发展的大潮中,党报评论尤其面临着内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艰巨任务,尤其担负着向新媒体舆论场传播主流舆论强音的光荣使命。”广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慎海雄如此思考。

  “纷繁舆论场呼唤黄钟大吕,众声喧哗更需激浊扬清。响应中央融合发展号召,党报系统应形成主流价值的‘传播矩阵’、打通主流媒体的‘人才池’,迈向一个评论的‘众筹时代’,让主流价值的声音更加响亮。”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卢新宁如此判断。

  主动融合

  在创新中打造主流价值新高地

  4亿微博活跃用户、2000万个微信公众号……一条留言就是一条微评论。可以说,这个时代每个人都可以写“评论”。

  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8·19”讲话中要求,要加快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2016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2·19”讲话中强调,融合发展关键在融为一体、合而为一。

  媒体融合是大势所趋,党报评论拥抱新媒体同样至关重要。面对媒体格局、舆论生态变化带来的挑战,党报评论如何更好占领舆论阵地,在观点竞逐中高出一筹?

  “评论是报纸的灵魂,体现媒体的思想导向。”慎海雄在致辞中表示,“做好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宣传阐释,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头脑、指导我们的实践,党报评论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做好澄清谬误、明辨是非的工作,旗帜鲜明亮剑发声、一锤定音,积极有效引导社会舆论,党报评论同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们必须深刻领会中央精神,准确把握社会心理,生产出内容更精准、传播更及时、载体更丰富的评论产品,进一步让正确的思想舆论入脑入心。”

  卢新宁在致辞中指出,全国党报负责人和评论“掌门人”相聚一堂,共商融合发展未来,共议党报评论发展,是用实际行动践行新闻舆论工作者的48字职责使命。这两年,舆论格局、媒体融合、媒体变革都迎来了分水岭。但不管媒体形态怎么变、舆论格局怎样变,原创仍是社会最宝贵的资源,思想仍是媒体最重要的品质,理性仍是时代最需要的力量,党报评论仍然握有这个时代不可或缺的优质资源。党报评论握指成拳,就一定能用好手中的金话筒,在舆论场中众筹起我们更大的“存在感”,成为舆论场的“中流砥柱”“定海神针”。

  组团出征

  在实践中打造党报评论新形态

  2015年7月,第一届党报评论融合发展论坛在北京召开。面对诸多变与不变的期待,党报评论选择主动出击、组团出征。中央和各省级党报以变革为契机,不断尝试“共建栏目、共享资源、共谋传播”。

  人民日报评论部立足新媒体矩阵打造虚拟的、人格化的“党报评论君”形象,成为评论融合发展的一个生动注脚。从率先成立新媒体编辑室到微博、微信粉丝量破百万、日阅读量平均近10万,从建立粉丝群、创办互动类评论栏目“聊友汇”到加强新媒体原创内容与报纸版面联动,从任仲平微纪录片、音频栏目“睡前聊一会儿”到年轻评论员集体出镜的“两会侃侃谈”系列视频……人民日报评论正在从传统的报纸评论向全媒型、全天候评论转型。

  北京日报走出了一条版面与微信公众号“比翼齐飞”,社内平台与社外新兴传播平台同频共振的内容生产传播路径;解放日报打造移动互联网平台“上观”,成为整合评论资源、推动融合破题的范例;重庆日报构建了“一端一网一号”的理论评论立体传播体系,仅一年就积累用户50万人;南方日报以工作室为依托、以专栏为抓手,倾力打造“南方评论”高地……

  19日,2017媒体融合发展论坛上,“全国党媒公共平台”正式发布,党媒组团融合发展已显现出“合纵连横”的发展态势。随着体制机制逐步建立健全,党报评论协调沟通的壁垒进一步被破除。搭建党报融合论坛群作为日常沟通机制,党报评论融合发展论坛,已成为共享成果、共商大计的年度盛会;内容生产上“互通有无”的资源共享机制不断完善,人民日报评论版“纵横”栏目已转载各地党报评论近400篇,“连线评论员”栏目成为各地评论员思想碰撞、观点交锋的品牌专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融合发展,主动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要从“相加”到“相融”,着力打造新型主流媒体。尽管“水位”有高低、“进度条”有差异,但决心和方向是一致的:读者在哪,评论的触角就要伸向哪里。创新话语表达方式、增加优质评论供给、增强设置议题能力,才能夺取评论高地。

  握指成拳

  在变革中把握融合发展新机遇

  “评论虽然是个性化的产品,但在今天需要更重视团队合作,联合力量打造精品。”新华日报社评论部副主任翟慎良的发言,引来很多共鸣。

  能否以新媒体激荡传统版面,供给更多优质言论?能否在视野上向外打开,不断尝试拓展新的受众群?能否夯实立场,在主流和热点间寻找共鸣?这些议题将在未来决定着评论融合的深度。

  卢新宁提出三个建议:一是党报评论员可以率先进驻党媒公共平台;二是党报评论员可以联合组建跨地域工作室;三是党报评论员可以联手推出视频直播节目。

  “策划可以切磋,稿件可以共享,互相提高、互相学习。”云南日报社编委、评论部主任王雪飞认为,党报评论之间应该加强联动和互动,这对于新闻舆论工作是很有助力的。

  “做原创评论也好,向新兴媒体延伸也好,打造融媒体产品也好,渠道与平台的作用日益凸显。”参会嘉宾普遍认为,如果党报评论的“兵力”还停留在“七八个人,五六条枪”,怕是无法应对融媒体时代的舆论格局。

  “如果能共建平台、共享资源,应该能解决很多地方党报评论部都面临的技术不够、稿源不足、人员有限的问题。”内蒙古日报社评论版主编李振南很看好党报评论的“组队”,希望能达到“内力”“外力”互相激荡的效果。

  “党报评论需要超越‘双边关系’向‘多边机制’进发。”“我们应该进一步从整体上布局,统合党报评论生产力。”“平台不用重复建设,关键是要共建共享。”……你一言,我一语,指向的都是党报评论聚力发展,思考的都是让主流声音更加响亮。

  会上热烈讨论,会下深入交流,通过这次论坛,一个共识正在党报评论员中形成:党报评论要走在融合发展的大潮前列,迈向一个“众筹时代”,通过思想众筹、选题众筹、作者众筹、平台众筹,更好凝聚社会共识、传播主流价值、发出主流声音。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