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中的“多元”人文关怀
摘 要:纪录片以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为出发点,反映“人”的生存环境、民俗风情、人文风貌等。人文关怀是纪录片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也是“人”对自身素养、价值、观念、人文、理念的最好体现。纪录片始终将人文关怀和人本理念作为创作当中最为重要的基本理念,真实的反映当下人们的生活状态、环境、责任、人文风貌等,从而更好的体现出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怀、对人的尊严的关怀、对社会的责任和使命的关怀。如果缺少人文关怀这个理念,纪录片将失去灵魂和存在的意义。
关键词:纪录片;人文关怀;实际应用
纪录片以真实为基础,也一直被看作是“担当社会良心”的传播载体。每一部影片都透露出创作者对社会、人文、良知的情感,对社会的责任和使命。纪录片存在的意义在于它的灵魂和责任,在于对人们生存状况的关怀、对人们尊严的关怀、对人类社会责任和使命的鞭策……
一、纪录片中的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就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怀、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对人类的解放与自由的追求,即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1]。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是人类自觉意识提高的反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任何的影像或视频的制作都是对过去事件的再现或者重构。作为大众媒体的电视影像本身就是集体记忆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人文关怀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也是“人”对自身素养、价值观念、人文理念的最好体现。
电视纪录片是以真实性作为追求目标,采用纪实手法拍摄的纪录片形式,在价值取向上自从它的诞生开始,就被烙上人文主义的印记[2]。纪录片本身也基本上都是以人为主题的选择拍摄,或者记录和人相关的内容拍摄等,因为人是永恒的主题。既然人是永恒的主题,那么人文关怀是整个纪录片当中必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比如纪录片《舟舟的世界》《老头》《幼儿园》《记住乡愁》《最后的山神》《藏北人家》《深山船家》《三节草》《水问》等,都是以人为主要的创作对象。在纪录片创作中需要知晓的往往不是画面的唯美,而是注重真实性、人文性、责任感、使命感、人文关怀等,这才是重中之重。
纪录片的题材宽泛,可以反映历史,可以引导社会舆论,也可以警醒世人反思,更可以突出时代主题。纪录片与人文关怀的关系,升华为二者的交融并归结为人的本性意义。也就是说,人文关怀应提升到记录历史文化中的人的本质上来,对于创作者来说,在创作思路中,没有绝对的界限,只有想表达的方式,目的是为了使观众认知并产生共鸣,而这种共鸣正是我们对纪录片所要求的,以人为本的文化使命。
二、人物类纪录片中的人文关怀
人物类纪录片都十分注重在社会群体中人们的地位和作用。挖掘人物内心感受和对于某些群体的影响,这是我们所要表述的人文关怀在纪录片创作中的作用。但人文关怀的目标始终将人的主题,尤其是普通人群体作为首选,将他们的自身价值投入到社会需求中,真实反映当下主题与时代需要,这是艺术形式与自身发展的必要条件。
纪录片以其真实、客观的特点来描绘纪实创作的框架,将创作者能够看到的和需要表现的内容用记录的方式来体现,不需要特别华丽夸张的特技展示,只需要将真实的人、物用镜头记录下来,用贴近生活、贴近观众、贴近实际的方式来让大家产生共鸣。纪录片《老头》在人文关怀当中堪称是经典中的经典,记录了一群退休的老头日常生活,真实地反应了他们的生活状态。《藏北人家》记录的则是措达一家的生活状态,整个影片给予观众的是一种文化品质,主题是人,体现人的本质力量和生存状态、人的生存方式和文化积淀、人的性格和命运、人和自然的关系、人对宇宙和世界的思维。
纪录片中大量运用真实的记录形式和写实手法来体现主题,它把镜头对准人,朴素地记录他们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风貌,可以说刻画了片中人物形象。通过再现生活的本来面貌,营造出了一种十分亲切、和谐的氛围,摒弃了说教,古板的形式,使纪录片贴近生活,贴近人心[3]。《舟舟的世界》通过细致、全面的真实记录,客观地展现了舟舟生活的状态,影片真实、细节感人、特别接地气,没有距离感,该片运用电视画面语言的表达技巧,直面人与人的差异,用最真实的情感,记录这个特殊的群体,以及对待他们的态度,充分体现出对待特殊群体的关注与尊重。
对于纪录片的创作者来说,在其创作中可以看出,总有一些人或一些事能够让受众产生共鸣或是深远意义。是否能够让人们产生共同的记忆,是否能引起不同层次人群的共同看法,而这些,正是我们创作中所要求的——人文关怀是一种使命和担当。像纪录片《老头》《藏北人家》《深山船家》《小人国》《记住乡愁》《最后的山神》《镜子》《高三》《舌尖上的中国》《龙脊》等影片都做到了。
在纪录片创作中,应该体现人文关怀的创作观念,应该体现对人的生存状态的表达,对社会现实的关爱和理解[4]。我们的镜头对准普通百姓、普通人、普通事,以他们看待生活的态度和生存的意义为基点,记录他们眼中的世界,使更多的人看到的不仅仅是外在的区别,最重要的是他们身上所持有的特质和独特意义。
三、人文关怀在纪录片创作中的应用
纪录片的画面语言虽然是表现为一种形式化的东西,但这种形式是与它所承载的内容相互关联的,对于人文关怀类的纪录片,需要的是创作者运用适当的表现手法和精湛的摄像技术进行构图、思考、拍摄、构建内容,整体走向的把握以及其客观性的记录。而叙事性的画面语言正是迎合了这种表述手法,合理真实的反映事件,把影片整体真实地反映出来。
换个层面来看,观众固然关心片子里的人物或者故事能够给我带来什么样的共鸣和冲击,但如果这类的纪录片仅仅停留在呆板的说教和苍白的阐述上面,缺少引发公众共鸣的人文关怀,就很难取得成功。关于这一点,几乎被所有优秀的纪录片验证。创造全球5.5亿元票房且屡获大奖的法国著名纪录片《海洋》,就是影片中彰显的人文精神和悲悯情怀,深深地打动了无数观众[5]。
纪录片《舟舟的世界》主要讲述的是一个残疾人的正常生活,这很容易让我们产生悲悯的情感,让片子融入了表象真实的人文关怀,主要以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一方面保持画面的美观性,另一方面也有保留特殊人群隐私权的寓意。在片子里,看到的不仅仅是主人公对于特殊群体的照顾以及相处,更多的是反映基层人群应该对于那些不健全人群的一种认知、尊重、理解以及平等对待。
其实在纪录片中可以没有感人的情节、细节,但需要有情怀、责任、使命……唤醒更多的人对于特殊群体能够公平的对待,抛去异样对待,平等地对待这世界上的每一个人。
纪录片《英和白》记录了武汉杂技团的熊猫英英及饲养员——一个具有意大利血统的单身女性白的生活,一种近乎于世外桃源般的生活。在这部纪录片中,没有配音解说,全靠画面的强化、对比来表现主题[6]。这部纪录片带给我们的价值就在于:使我们对人性和人生有了一个新角度的思考空间,正如张以庆所说:纪录片不等同于纪实片,生活也不只是过程和线性的实录,除了故事、细节之外,还有思想、情绪这样一些形而上的东西,我要做的就是这种形而上的表现。在纪录片创作过程中,能够让受众感受到共鸣或者尊重,创作者从人文关注到人文关怀,就是对被拍摄对象的尊重和关怀,也是对社会负责任的体现。
所以,将人文关怀与现代启示通过纪实的创作手法传达给更广大的受众群体,既是让我们重新发现了纪录片的真实之美,也是纪录片成为社会的良知和历史的记忆必走的一步。
纪录片反映的是当下对于这个时代主题的拷问,里面存在的深刻寓意,而对于这个寓意的理解,我们又会用怎样的心情去解读其真正的含义。而对于这些深蕴和含义答案的探索,这正是纪录片创作的魅力体现。
四、结 语
纪录片是以真实为前提的,而人文关怀恰恰是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纪录片的素材保留着生活的鲜活、真实的信息,具有极强的真实性和客观性。纪录片当中的人文关怀其实就是以“人”为本理念,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春秋时期齐国名相管仲在《管子》“霸言”篇中说:“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可以看出从古至今、从东方到西方、从哲学到艺术……只有切实地从以“人”的角度出发,紧紧围绕以“人”为中心,关注人的精神需求,关注人的生存状况,维护人的尊严与价值,纪录片才能真正的承担起社会的责任、使命和担当。如果缺少了人文关怀和人本理念,那么纪录片将失去灵魂和存在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卢春宁.电视传播与人文关怀[J].声屏世界,2008(9):22.
[2] 徐纳维.浅谈电视纪录片的人文关怀[J].辽宁广播电视学刊,2014(1):18.
[3] 罗家英.电视纪录片的视角与价值[J].南方电视学刊,2001(6):60-63.
[4] 刘作明.纪录片如何体现人文关怀[J].现代视听,2010(6):70-71.
[5] 廖水南.纪录片最需人文关怀[N].重庆商报,2012-06-19.
[6] 傅东.浅议人文纪录片创作[D].河北大学,2016.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