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视听》>>2017年第10期

浅析文化类电视节目走红现象

牛嵩琳
2017年09月28日14:09 | 来源:视听
小字号

摘要:从中央电视台创办的《中国成语大会》《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到地方卫视的《中华好诗词》《中国面孔》等,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元素的文化类节目陆续火爆荧屏。面对原创文化类电视节目的走红,从学界到业界都对此给予了广泛关注。本文针对中国电视行业文化类节目的走红现象展开分析。

关键词:文化类电视节目;走红;传播机制;创新路径

中国是一个传统文化底蕴丰富的国家,近年来的西学冲击日渐衰微,中华民族传统的诗词歌赋独领风骚,占据着人们的关注重心。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价值不可磨灭,与现代传媒结合的中华文化,引起了全社会学习中华古诗词、历史、语言的热潮,充分体现了传统文化对于现代社会的深远影响。从传播学视域下,这种原创的文化类电视节目有着一定的大众传播意义。

一、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出现

纵观中国电视媒体的节目发展历程,我们可以总结出很多的规律,从选秀类、竞技类到真人秀,无疑都是引进或借鉴外国的节目策划方案,稍加改进包装后进入大众视线。明星IP吸引注意力资源,电视台以此收获广告费盆满钵满。但是大众审美区域多元化,娱乐至死的理念引发了电视媒体研究者的思考,中国电视节目的未来何去何从,始终是充满争议的话题。于是随着网络媒体、自媒体冲击着电视媒体的传播力,文化类节目应运而生,出人意外地取得了不错的反响。探究其走红背后的原因,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

(一)多元文化融合背景下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电视节目的主要形态,伴随着日渐开放的国门兼收并蓄。从海外剧、外语电影到真人秀节目,多元文化的融合开启了更加包容的精神需求。虽然差异化的文化背景刺激着大众的感官神经,但是缺乏可以滋润人心的文化灌溉,也不能在网络洪流中逃脱雷同的命运。这时候,以本土文化创造的电视节目令人耳目一新,中华文化的根在新时代生长发芽,开出了令人愉悦的花朵。以电视这种声画一体的形式吸引主流的受众,为喜欢中国传统文化的受众准备了视觉盛宴,也为不熟悉中国传统文化的国民打开了大众传媒的另一种形式。

(二)新颖赛制吸引受众注意力

汲取真人秀及益智类节目的经验,文化类节目的赛制别具一格。电视工作者可以理解这当中存在的新旧联系,电视节目受众的敏感度并不高,他们所感受到的是一种熟悉又陌生的形式,文化领域的知名学者的风趣语言给知识的传递增加砝码,赛制的设置紧张又充满乐趣,全民参与感极高,日常的实用性也较强。随着国民对教育的认同感增强,电视媒体的知识教育功能被看重,这也是文化类节目收获较高收视率的原因。

(三)改进节目形态有利于塑造电视媒体形象

近年来,伴随着网络媒体对电视媒体的冲击,争夺注意力资源成为传统媒体面临的艰巨挑战。于是,众多引进模式下的同质化节目被快速制造,看似繁荣的电视节目市场并没有原创精神的体现,大众审美娱乐化的趋势愈演愈烈。自主创新与思想深度的不足,使广大受众产生了对电视媒体的固有印象。中国的电视媒体唱衰,中国观众的信仰缺失,全社会的刻板印象不利于电视媒体树立品牌公信力。而具备一定文化创新性的文化类电视节目挽回了电视媒体的形象,媒介整合力提高,本土化节目受到了一致好评。

二、文化类电视节目的传播机制

(一)以人为本,面向大众传播

中国古典文化经历了小众高雅文化到大众全民文化的变迁,随着教育的普及和国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全社会形成了崇尚文化学习的风气,但是,并没有除受教育之外的主流途径传播中华传统文化。这时候,适合时代发展的文化类电视节目以受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走入视线,并引发全社会争相学习的热潮。这种借助电视媒介传播优势面向大众传播的机制值得电视同行借鉴。

(二)关注现实,紧贴热点意蕴深刻

文化,以诗歌为代表,具有穿越时间历史的生命力,能够关怀现实生活的酸甜苦辣,反映时代发展和历史变迁。文化教育的意义正是在此。中国古典文化著作中,很多关心民生疾苦的内容,放置当前时代依旧发人深省。重大的社会政治事件能够启发文人的家国情怀,亦具有仁政爱物的思想。在倡导生态文明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的中国社会,文化的现实意义跃然荧屏。

(三)涤荡心灵,直击心灵与情怀

诗歌可以兴观群怨,文化精髓带来的感动可以长存。透过古典文化作品,全民进入了一个固定情境,直达心灵深处的柔软与激荡,积蓄已久的智慧、品格、胸襟、修养成为润泽人心的力量。电视节目的声画效果可以借助音乐、画面而具备一种强大的感染力,使得观众将所听所见内化于心,产生情感的共鸣,这也是主流电视媒体德育功能的最直接体现。

三、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创新路径

(一)文化类电视节目应当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

现代文化多元背景下,文化特征的鲜明性是电视节目应该追求的,过度依赖“引进”的节目制作流程会加速电视节目的同质化,最终失去稳定的受众群。借助电视节目的平台,挖掘文化发展的内在源泉,给国家公民的思想、行为、习惯以高层次的约束力,增强电视的民众基础,以得到良好的反响。要选取合适的题目,发挥出博大精深的文化力量。

(二)文化类电视节目应当具有服务大众的追求

服务大众是文化类电视节目的永恒追求,也具有把握受众关注度的作用,以维持受众的忠实度,长久活跃在荧屏,而不会形成文化节目的“昙花一现”。在文化类节目的把关方面,要维持一定的严肃性,比如江苏卫视《最强大脑》,以高度的科学严谨性,满足了观众的学习热情,也弘扬了一定的传统文化,实现了高收视率及醒目的电视节目辨识度。因此,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创新依旧要坚持“内容为王”,不断打破大众接受“高端”知识的界限,以真正实现服务大众的媒体追求。

(三)文化类电视节目应当紧跟时代热点

紧跟时代热点的电视节目内容能够获得极强的影响力。在众多的节目中出类拔萃,首先要突破自身的思维限制,不断创新节目理念,将节目策划、制作的过程视角多元化,始终与时代接轨,避免出现脱离群众的节目内容。创新节目形态的同时,也要重视传播途径的多元化,全方位展示节目制作的新奇点,帮助受众提高审美趣味,平衡猎奇和求知之间的关系。

(四)语态策划要具有贴近性

文化本身具有令人细细品味的魅力,而电视媒体又是一种快速更新的大众媒介。在“快餐文化”盛行的当今时代,文化类节目的艺术价值胜过娱乐价值。为了不使两者相互违背,必须调整主持人的节目语态,以既贴近群众又具有文化内涵的节目语言抓住节目的精髓,成为最具实际价值的节目标签。优秀的节目主持人能提高整个节目的气质,整合出令人惊喜的独特价值。

四、结语

综上所述,文化类电视节目体现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认同是令业界及学界认可的。文化电视节目的播出发挥出提升受众审美情趣、增强媒介素养的社会职能,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未来中国电视节目的制作应该在文化输出方面进入更高的层次,这是我们电视工作者的经验总结,也是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国门、迈向世界的必由之路,对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高燕.文化类电视节目的传播价值与创新路径分析[J].新媒体研究,2016(14):106-107.

2.邢晓秀.文化类电视节目策划的策略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6(14):153.

3.赵小川.浅析文化类电视节目策划[J].新闻研究导刊,2016(17):131.

4.王晓晓.文化类电视节目的需求满足与生命力提升——从央视《朗读者》热播说起[J].新闻战线,2016(24):107-109.

5.方佳辰,罗彬.传播学视阈下的原创文化类电视节目分析——以《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为例[J].今传媒,2017(04):89-90.

(作者单位:宁夏广播电视台)

(责编:马潇(实习)、宋心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