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西部学刊》>>2017年10月

渐变与影响:新媒体时代人际传播的动态特征及新的功能【2】

龙剑梅
2017年11月23日09:52 |
小字号

(四)自主性与交互性并立

从传播渠道以及方式来看,新媒体颠覆了原来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形式,更是赋予人们新的沟通平台和传播权利,使传受双方的地位发生根本性变化;作为单纯传者或受者的个人已不复存在,受者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集编码、译码等多种角色于一身的主体,并可与信息传送者进行及时互动,甚至实现了角色转换,使每一个体既是传者又是受者成为可能,极大地激发了受者的主动性。

传统人际传播本身就具有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率高等特点,只是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传受双方在时空上不能分离。而新媒体环境下人际传播是自主性与交互性的统一,跨越时空。微博使用者就可根据个人兴趣爱好自主选择关注的对象或信息,也能按个人意愿随时取消关注的用户。微博的传与受几乎是同步进行,传者在发出信息时可立刻得到转发或评论的反馈,而受者只要借助一定的技术手段就可以发布或修改信息,成为一个信息的传播者。因此,交互性和自主性成为了常态。

(五)存贮性和复制性兼容

从传播效果看,传统人际传播尤其是面对面的人际传播主要依靠口语或身体语言来完成,信息的传递“转瞬即逝,记录性较差,其保存和积累只能依赖人脑的记忆能力”,[11]149局限性明显,极大约束了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而新媒体下的人际传播集合了文字媒介和数字新技术所具有的优势,沟通的信息不仅可长期保存,多次重现,而且还能复制。新媒体环境下,电话或在线视频交流时可以录下通话和视频进行信息保存;网络聊天时可以保存聊天记录;转发、评论微博或微信时也可以复制和保存交流的信息。因此,极大地弥补了传统人际传播时空固化的缺陷。

三、影响:新媒体时代人际传播的新功能

人际传播的功能可以从个人和社会两个维度来概括,从个人来说,具有实现自我认知,建立互动关系,认识与控制环境,交流人生经验和实现信息沟通,满足情感需要的功能;从社会来说,具有传承社会文化遗产,推进社会文明和国家建设事业发展的功能。[12]15-21新媒介的出现对人际传播产生了深刻影响,也赋予了人际传播的新功能。

(一)塑造双重身份,实现理想自我

社会学家戈夫曼是符号互动论的代表人物,他在人际交往的研究过程中首创“拟剧论”,把人际交往比作演戏,把生活的社会比作剧场,社会成员在这个剧场里按照社会剧本的需要扮演各自的角色,以获得自我身份的认同。据此,人际传播过程就成了一个双方进行自我表演的过程,其自我并非真实的自我,而是用各种符号伪装过的自我,“人际传播者实际上是带着符号制作的‘假面具’的表演者”。[13]当然,这种带着“假面具”所进行的表演并不是代表着欺骗,而是人们在自我表达中为了得到他人认同、赞许或达到交往的目的,而故意约束真实的自我,失去人性的本真。此外,人们在自我表达的过程中,必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传播者外貌特征、身份地位等自身因素以及风俗、规章制度等外部因素,因而许多个性得不到张扬,不能自由地表达自我,也不能实现理想中的自我。

新媒体环境下人际传播具有真实性和虚拟性相统一的特点,使表演者具有现实生活和虚拟网络的双重身份。借助网络等新媒体,面对面进行传播所需要的声音、动作等符号的制约作用得到弱化,具体时间、地点等场景的影响也基本消失,这使得传播双方的表达过程更加自由。在与陌生人或新朋友交流时,塑造理想自我的可能性得到提升,这个理想的自我超越了文化背景、身份地位等现实自我的界限,现实社会交流中没有表达出来的那一部分自我得到充分展现,实现理想中的自我。

(二)“碎片化”传播,不断完善自我

网络传播是“碎片化”的传播,其“碎片化”主要体现在:1.传播环境时空的碎片化,指的是传播的时间和空间被撕裂成了碎片,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传播活动;2.传播内容的碎片化,超文本链接使得网络传播的内容不再完整,而是趋向碎片化、非线性化;3.注意力的碎片化,面对海量信息,受者注意力多数是片刻的、即时的、转瞬即逝的;4.传播主体的碎片化,人人都有发言机会,人人都能成为传播主体。[14]新媒体下的人际传播由于需要借助网络,如手机短信、微博、网络聊天工具、微博等,所以也会体现“碎片化”特征。

传播时空的碎片化使人们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去与他人进行交流,获取信息;传播内容的碎片化让人们在信息的海洋中更有针对性地找到自己想要获得的信息,提高获得信息的效率;注意力的碎片化能更快去适应信息的更新速度,为不断获取新信息提供保障;传播主体的碎片化使得在人际交往中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大大增加,通过与网友的交流取长补短。新媒体环境下传播充分利用“碎片化”,不仅有利于人际传播的完成,而且能使人们不断得到提高和完善。

(三)扩大传播效果,促进社会和谐

人际传播并非只是传受双方封闭式的信息传递,而是在整个社会的大环境下进行的。人际传播过程受社会环境的制约,也会作用于社会,这种作用主要是通过影响大众而实现的。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认为大众传播的效果是通过“二级传播”,即由“大众传播、‘舆论领袖’、‘受传者’等要件构成的传播过程”[15]实现的。这里的舆论领袖指的是群众中有一定权威性与代表性的人物,他们首先接触大众传播媒介,再将从媒介上获得的信息进行加工获得自己的理解,然后传播给周围的人,从而对周围的人施加一定的影响,[12]82由此可见,人际传播会对大众传播的效果产生重大影响。

参考文献:

[1](美)威尔伯.施拉姆.传播学概论[M].何道宽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3]罗青,马为公.新媒体传播[M]. 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

[4]匡文波.“新媒体”概念辨析[J].国际新闻界,2008(6).

[5]石磊.新媒体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6]喻思娈,张洋.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发布[N].人民日报,2017-1-23.

[7]付玉.自媒体视阈下人际传播的变迁研究[J].新闻爱好者,2012(17).

[8]赵高辉.圈子、想象与语境消解:微博人际传播探析[J].新闻记者,2013(5).

[9]刘婷婷,赖翠琼.网络环境下的人际传播[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10]彭兰.网络中的人际传播[J].国际新闻界,2001(3).

[11]田中阳,肖燕雄.传播学基础[M].长沙:岳麓书社,2009.

[12]薛可,余明阳.人际传播学[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

[13]芮必峰.人际传播:表演的艺术——欧文.戈夫曼的传播思想[J].安徽大学学报,2004(4).

[14]刘剑敏,李润权.论网络的碎片化特征[J].新闻爱好者,2011(18).

[15]杨大勇,王祖爵,程旭兰.二级传播理论初探[J].河南职技师院学报,2001(2).

作者简介:龙剑梅,女,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文化与传播。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