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平台“沉默的螺旋”现象成因初探——以大学生在社交媒体上的表现为例【3】
3、 平台因素影响“沉默的螺旋”表现
在原有的研究中,有学者提出,由于互联网带来的匿名性使得人们在发表反对观点时能够减少顾虑,而现实在社交平台中,互联网这一特性是否影响了大学生的意见表达?通过相关性检验(表8)可以发现,互联网的匿名性带来的影响并不明显;且直观询问得到的结果(图8)显示,受访者们对于互联网能够隐藏信息这一点抱有怀疑的态度;而大部分受访者在设置个人id的时候也并没有刻意隐藏自己的身份,仅有约40%的人会选择使用与自己特性无关的id名(图9)。
在设计问卷时,考虑到由于社交媒体之间也存在不同的特性差异,特将以现实生活中的社交关系为基础的社交媒体平台(以微信、QQ为例)和以网络虚拟关系为基础的社交媒体平台(以微博、知乎)进行区分。
比较两种平台下“沉默的螺旋”现象表现可以发现(图10、表9),以现实生活社交关系(指熟人关系为主的现实社会关系)为基础的社交平台人们表现评分更高,且方差更小,说明得分分布更集中;而以虚拟关系(指通过网络取得联系的社交关系)为基础的社交平台人们表现评分更加分散,更加地难以预测,这也说明,在以虚拟关系为基础的社交平台中,干扰人们发表观点的因素更加复杂。
比较受访者在两种平台中身份隐藏倾向可以发现(表11、12)在以现实社交关系为基础的社交平台中,因为更多的是现实生活中结识的朋友,人们感受不到在互联网中的隐匿性,因此并不会改变“害怕孤立”的社会心理;而受访者们明确表示出在以虚拟社交关系为基础的社交平台中,更倾向于在陌生环境以自己的隐藏身份去表达反对观点。
4、 心理因素探究
① 害怕孤立
在纽曼的“沉默的螺旋”理论中,有三个假设的要素:(1)害怕孤立(2)意见气候(3)准感官统计。“害怕孤立”是指个人会因为害怕孤立而改变自己的行动,应用在传播领域即是人们会因为害怕自己发表与大多数人不一样的观点而遭到孤立;从心理学看来,引发人类社会行为的最强烈的动力之一就是“不被孤立”。“意见气候”是指自己所处的环境中的意见分布状况,包括现有意见和未来可能出现的意见;“准感官统计”是说每个人都具有“准感官统计”的能力,这种能力能够判断“意见气候”的状况,判断什么样的行为和观点被他们所处的环境认同或不被认同,什么样的意见和行为正在得以强化或弱化,作为做出行动的依据。对此一因素的检验主要是通过询问受访者这三个方面的主观体验与其表现出来的“反对者占多数情况下”的表达意愿进行相关性分析(由于在测量“‘沉默的螺旋’表现情况”的问题设计的时候,已将“意见气候”作为控制变量加以控制,因此此处仅考察剩余两项)。
根据调查发现,无论是在以社交关系为基础的平台还是以虚拟关系为基础的平台,或是从整体数据来看,越认为自己在平台下受到压力小的受访者“反对者占多数情况下”的表达意愿越强;而受访者中越不担心因为自己的观点与网上大多数意见不同而受到网友孤立的人越敢于在“反对者占多数情况下”表达自己的观点。“害怕孤立”以及拥有准确的“准感官统计”能力的因素仍然是“沉默的螺旋”现象存在的原因之一。
② 维护社交平台中的人际关系
无论是以现实社交关系为基础还是以虚拟社交关系为基础的平台,社交媒体的初衷是为用户提供一个用来社会交往的场所。人们可以在里面搭建自己的人际关系网络,或在已有网络基础上加强关系。在拥有了一定人际关系网络的基础后,相当于是有了交流的社会资本,而发表反对大众意见的观点可能会损害原有的社交关系,因此人们会选择沉默。在访谈中,“在社交媒体发展之后,发表观点更加容易,但一般都是言多必失……有些时候我和好朋友的观点可能是不同的,背后是价值观的不同,但我觉得没有必要把价值观的不同凸现出来,影响大家的关系。在利益平衡中,我会倾向于更实在的社会关系,而非其实不会对生活产生多少影响的某个观点的表达。”
③ 投入产出比考量
除了现实的人际关系考量,在反对声中发表观点的投入产出比也是大家在发表意见前所考虑的内容。“我对自己在网络上用几句话的功夫,推翻他们(不同意见者)的观点、解释清楚自己的观点并影响很多人没有信心。如果真的是很要紧的问题,我们肯定会私聊或者见面讲,那就不再是社交媒体的事了”。多个受访者都表示,并不认为自己在社交媒体能够阐述清楚问题,“觉得既浪费时间,又达不到理想的讨论效果”,甚至会有表达上的偏差,不如转移到线下去讨论“我发现好多次我(在社交平台上发言)明明没有那个意思,但别人就会认为我很有攻击性,就会弄得很僵。所以我还是更习惯于就是当面跟人去表达,因为这样的话不能产生误解。”
同时,在社交平台中开展的话题,如果遇到阻力,可以随时终止话题。在社交平台上,终止话题仅仅通过“不回复”即可做到,“撤资”成本极低,但在现实生活中要终止话题远不止这么简单。因此,考量反驳多数人观点的“付出”、“收效”以及终止话题所带来的“成本损失”,人们往往倾向于缄默。
除此以外,网络的飞速发展使得社交平台用户进入门槛低,更多人认同在平台中参与者水平残次不齐、讨论问题多样、价值观也更加多元(见图11)。受访者表示,对其中很多话题不感兴趣,或者讨论对象“无理取闹”(“水军”、“脑残粉”等)使得自己认为没有争辩的意义和价值,也会放弃争论,“一看而过”,减少此一方面的时间、精力等方面的“成本投入”。
五、 结论
在自媒体时代,原来的每一个讯息接受者被“赋权”成为讯息的发出者,互联网平台给每个人都提供了发表观点机会。但人们是否能够真正用好这种“权利”,毫无隐藏地在社交媒体上发表出自己的观点?答案是否定的。
通过此次调研,可以发现40年前纽曼提出的“沉默的螺旋”理论在今天仍然适用,“沉默的螺旋”现象依然存在。调查中,与未设置情景时人们的表达意愿相比,人们在与他人意见不一致的情况下表达意愿较低,人们会因为自己想要表达的观点与大多数人不同而对自己的观点进行适当的隐藏,或迎合对方的观点,或不发表言论,而网络自身的特点也并未消除人们担心真实表达反对意见而带来自身所处环境改变的顾虑。
探究社交媒体中“沉默的螺旋”现象存在原因可以发现,越认为自己受到压力小的受访者“反对者占多数情况下”的表达意愿越强,“害怕孤立”以及拥有准确的“准感官统计”能力仍然是现在“沉默的螺旋”现象存在的原因。除此以外,在社交媒体上发表反对观点带来的对已有人际关系网络的破坏以及基于对发表反对观点投入产出比的考量,使得人们也选择在“无关紧要”的话题上缄默。
随着网络民意和网络舆论对公共事件的发展进程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以新媒体平台为主体的网络舆情监控成为舆情监控重点。通过此次研究可以发现,社交平台也是网民表达观点的重要平台之一,网民在其中表达的观点应该受到舆情监测部门的重视。但由于“沉默的螺旋”现象的存在,在进行舆情监测时,机构和政府要警惕新媒体平台特别是社交媒体平台上的“舆论集中”假象,采取多种方式鼓励“沉默的大多数”发声,刚好地理解人民所要表达的观点与期望。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