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人民网奖学金>>传媒2017

视角·素材·话语:重大主题报道的新闻叙事对比分析——以《人民日报(海外版)》与香港《文汇报》迎接十九大专版报道为例【2】

李忱阳
2018年02月05日13:12 | 来源:人民网研究院
小字号

三、话语:叙事技巧的比较

当已经探讨过重大主题报道中新闻叙事的视角、素材之后,研究的重点就转向了叙事方法的分析,即新闻叙事技术的探讨。面对重大主题中样态各异的新闻事实,怎样展开叙事并制作成新闻文本,特别是叙事者如何运用语言系统表达带有情感因素与一定意图的词、句、段、篇等,就成为新闻叙事话语的研究重点。明确地说,新闻叙事时间、结构、修辞等话语形式,是文本的构成因素,又是制作文本的技术方法,与受众的理解过程紧密相连,并与新闻制作的认知和社会环境密切相关。

“事件被界定为过程。过程是一个变化,一个发展,从而必须以时间序列或时间先后顺序为其先觉条件。事件本身在一定的时间内,以一定的秩序出现。” 时间在新闻叙事研究中主要关注“时序”与“时长”两大概念。

从时序上来看,话语时间(叙事时间)的顺序与被叙述时间(故事时间)在某种程度上的倒置,第一时间传递新闻事实的产生这一动态过程的最新结果,往往可以达到“先声夺人”的效果。2017年10月4日,香港《文汇报》专版中的报道《出征四十九天 深海勇士凯旋》就以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事件开头“昨日清晨,已在海上出征49天的‘深海勇士’号载人深潜试验队,在完成全部海上试验任务后胜利返航三亚港。”随后,文章展开介绍了中国自主研制的“深海勇士号”的研制过程、航行过程、相比于之前的“蛟龙”号在自主研发上的突破等,进而展现“大国重器”这一报道主题。以深潜成功这一标志性事件作为突破口,吸引读者眼球,相比于平铺直叙,可谓效果与众不同。

从时长上来看,在新闻叙事中,故事事件所包含的时间总量与描述的叙事文所包含的时间总量并等值。因此,在一篇新闻报道中选取多长时间的内容进行报道,影响着新闻报道效果。迎接十九大的重大主题报道,一般选取的时间范畴为十八大以来的这五年,但如果通过概括、场景、省略等多种具体的运动形式,有意识地缩减、放大某一部分的新闻叙事时长,则会取得意想不到的叙事效果。如2017年9月14日,《人民日报(海外版)》专版中的报道《安吉:绿水青山闪金光》,则是详细还原了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是如何在调研中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论断的,通过在场人员回忆式的直接引语“习近平告诫,既然要‘生态立县’,总是有所为,有所不为,以环境为代价推动的经济增长不是发展。”还原这一论断提出的肇始,使得本篇报道读来倍感厚重。

在新闻叙事中,叙事结构可以指“指文本内部的叙述方式安排,为文章结构”,或是指“互文性的文本间的文体方式的安排,为文体结构” 。根据梵?迪克的假设性新闻图式结构,新闻文本可以被看作一个三度叙事文本。新闻文本可以由概述和新闻事实构成,概述部分由标题和导语承担,新闻事实部分可以具体分为新闻事件、背景资料与评价三部分。在重大主题报道中,出于总结、回顾过去五年发展变化成就的题材需要,《人民日报(海外版)》与香港《文汇报》专版之中的大多数报道都遵循着这样的模式。

而区别比较明显的是文体结构上的安排。在重大主题报道中,多种新闻文本组合或融合于同一新闻文本中时,文体样式上的互渗,即不同新闻文体的命题场组合,可以在一个统一的大标题下实现有序组合、促成命题的有效完成,将新闻事实精确而完整地呈现出来。

在香港《文汇报》专版之中,“清单式”新闻叙事模式的使用,就是巧妙进行“文体互渗”的样例。2017年9月25日的“非凡五年之依法治国”,2017年9月26日的“非凡五年之军队涅槃”2017年10月5日的“非凡五年之科技创新”,10月6日的“非凡五年之文化自信”,2017年10月9日的“非凡五年之民众获得感”等主题报道中,出现了“十八大以来的数字法治”、“十八大以来新亮相军备”、“中国科技创新成绩单”、“文化走出去成果”、“医疗、教育改革成绩单”等根据时间、要点等诸多标准所罗列的新闻信息“清单”。分行罗列、清晰标注的“清单式”新闻叙事模式,一方面满足了为受众解读最原始的新闻或事件的需求,另一方面也适应了用户花费少量时间消费新闻的需要 ,也使得大量的数字信息不至于掺杂在文字报道中,造成文字报道的冗长。而单独提出的数字清单,经过版面编辑特殊处理后,突出了表达重点,使其更加有效地服务于主题报道。

在新闻叙事话语的具体方法中,新闻修辞也与其密不可分。“新闻修辞不仅限于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相反,它还包括为增加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合理性、正确性、精确性和可信度而使用的策略性手段。” 而新闻叙事的修辞资源,可被分为“告之以事”、“晓之以理”与“服之以势”三种。

“告之以事”,即“用事实说话”,叙事者通过客观地叙述新闻事实及其背景来体现观点,发表意见。“晓之以理”,即通过巧妙建立新闻事实之间的联系来说理。“服之以势”,即运用“修辞人格”,形成“身份/人格”的组合,多表现为引用官方、知名人士、专业人士等的发言来增强报道的可靠性,形成“因势利导”的态势。

《人民日报(海外版)》与香港《文汇报》专版的有关报道中,“服之以势”的新闻修辞都得到了充分而广泛地运用。《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年10月1日专版中的报道《中国电影:稳步阔进世界电影前沿》与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展开对话,探讨我国电影“走出去”的现状和未来;9月29日专版中的报道《中国当代文学引发海外汉学研究热》与三位评论家、两位汉学家展开对话,探讨海外汉学家对中国当代文学译介与研究的话题。香港《文汇报》所推出的“中国通”系列访谈,2017年10月13日的报道《美国著名中国问题专家:反腐风暴重塑中共党内信心》专访《他改变了中国:江泽民传》作者,谈近几年的全面从严治党给全党全国带来的改变,2017年10月15日的报道《前伦敦经济与商业政策署署长罗思义:中国崛起 重塑世界秩序》,则谈论这位外国学者眼中的“中国模式”。这些将知名专家与人士与具体发言充分结合的有关报道,突出学理逻辑,增强了重大主题报道的思想深度,有力增强了报道效果。

而在另外两种新闻修辞中,《人民日报(海外版)》善于采用“晓之以理”来展开有关报道,如2017年9月12日专版中的报道《五大理念引领中国发展》,同天的另一篇报道《改革为中国发展披荆斩棘》,都是善用说理,结合宏大叙事与政论文风,阐述五大理念、深化改革在过去五年中的重要作用。相对地,香港《文汇报》所推出的“基层代表故事”系列报道,则巧妙选取十九大党代表中的基层代表,通过他们艰苦奋斗、砥砺成长的“中国故事”,展现过去五年中国发展变化的缩影。

四、结语

《人民日报(海外版)》与香港《文汇报》,同属于我国外宣领域的重要媒体。两份报纸的目标受众同为海外华人华侨等海外中文读者。两家报纸在定位上也相似,《人民日报(海外版)》的定位方针之一是“海外视野,中国立场;文化情怀,思想高度”,而香港《文汇报》以"文以载道,汇则兴邦"为理念,立足香港、背靠祖国、面向世界。虽然由于《人民日报(海外版)》为中共中央机关报,视野和高度相对高于其他媒体,但香港《文汇报》因其悠久的“文汇报”品牌历史,其视线与影响力也绝不仅在香港。两家媒体属性和定位的相似性还在于,现任《人民日报(海外版)》的总编辑王树成就曾任香港《文汇报》社长、总编辑。可见,两家报纸具有高度的相似属性。

然而,两家报纸在迎接十九大专版中的新闻叙事上的不同表现,体现出的其实是我国对外传播中的两种方式:“讲道理”和“讲故事”。选择跳出就事论事的范畴,在宏大主题下摆事实、讲道理,高屋建瓴、恢弘论述,或是走入寻常百姓家的日常,在点滴细节处谈故事、忆亲历,细水流长、谈笑风生,两种方式、缺一不可。

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曾强调,要切实提高党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创新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机制,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要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增强国际话语权,集中讲好中国故事。在类似的重大主题报道中,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就成为新闻舆论工作管理者与媒体从业者的思考所在。近年来,“精准传播”已经成为新闻传播业探讨的热词,在重大主题报道中,对不同的报道主题运用区别的传播策略。在大是大非问题上站稳中国立场,旗帜鲜明、坚持导向,在人文交流领域巧用叙事策略,成风化人、润物无声。在我国的对外传播事业传播力已充分覆盖的前提下,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亦能逐步落实,顺利推进!

(责编:温静、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