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首页人民网首页传媒频道|人民网研究院

--2017中国传媒大学篇

历年获奖名单

 

2017人民网奖学金获奖名单:
一等奖:邹凯欣
二等奖:向蓓蕾、付锐涵、于欣宜
三等奖:傅凌波
2017人民网优秀论文获奖者名单:
一等奖:邹超越、李劭强
二等奖:周文韬、孙志男
三等奖:朱毓春、齐元皎、付锐涵、于欣宜、
    金鑫、王亚鹏、董玮、韩娟、柳林婧、
    邓堉颖、王建业、房立俊、李忱阳

优秀论文一等奖(2)

邹超越

新媒体环境下我国中老年群体媒介素养测量研究——基于东北地区实地调查数据分析
  当今,我国互联网接入门槛和使用成本已经大幅降低,现在正是提高新媒体在中老年群体中渗透率的黄金时机。然而整体上看,新媒体背景下的中老年群体媒介素养虽逐年提高,但仍未达到理想水平。目前关于老龄化与媒介素养联系起来的研究比较少,对于媒介素养研究多集中于年轻人或特定身份群体,而对于中老年人媒介素养的研究,大多是传统媒体接触使用情况的分析,对老年人新媒体素养的研究还不够丰富。此外,地域上看此前研究多集中在北上广深,缺乏对二三线城市及其他特定地区的研究,因此本次研究将调查范围特定在东北地区,希望能为我国中老年群体媒介素养研究出一份力。
详细 >>

李劭强

“表达共同体”视角下传播理念的创新
  新媒体赋予了受众更多传播主动权,受众与传者的关系、联系更加紧密,大众传播原有的传播模式正面临被解构的冲击。在新媒体环境下,为有效传播信息、引导舆论、建立和谐传受关系,有必要提出“表达共同体”概念,以依托新媒介,促使传播者重视协商传播、信任传播、行为传播。这是新闻传播理念在媒介融合趋势下的创新。
详细 >>

优秀论文二等奖(2)

周文韬

媒体融合背景下党报如何传播主流声音——基于“人民时评”与“人民网评”的内容分析
  本文基于对《人民日报》评论版“人民时评”栏目与人民网观点频道“人民网评”栏目在选题、评论风格等方面的内容分析,提出“人民时评”选题扣准时代脉搏,力求重大、深刻,立论多站在中观高度;“人民网评”选题时效性、贴近性强,立论角度新颖,思想深刻。本文认为,二者的差异性体现出《人民日报》与人民网优势互补、一体发展的战略考量。进一步提出,媒体融合背景下,人民网需要理顺采编流程,融入中央厨房采编机制;发挥技术优长,弥补纸媒时效、数据等方面短板;转化品牌优势,继承和发扬党报风格,最终发挥党报在媒体融合中品牌、组织、政策、人才等方面的后发优势。
详细 >>

孙志男

人民网“一带一路”报道特色及问题研究
  本文从报道领域、报道体裁、报道视角和报道对象等方面对人民网“一带一路”相关报道进行内容分析,认为人民网“一带一路”报道注重新闻时效性,融合全媒体报道形式,多方面、多层次展现“一带一路”倡议内涵及重大意义,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报道效果。但人民网“一带一路”报道仍存在数据可视化程度不高、部分栏目更新不及时、对“一带一路”建设风险预估不足、忽视受众反馈等问题。进一步提出,人民网应转变话语体系,制定主动传播策略,树立以受众为中心的传播观念,顺应媒体融合潮流,发挥党报及新媒体双重优势。
详细 >>

优秀论文三等奖(11)

朱毓春

基于算法机制的个性化新闻推送对传统把关模式的影响
  基于算法机制下的个性化新闻推送正在被各个平台及媒体机构广泛应用。算法技术在新闻生产与传播领域的应用,打破了传统的把关模式,对新闻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梳理了个性化新闻推送在国内外的实践状况,分析了个性化新闻推送在国内传媒领域的应用。通过对其编辑流程的阐释,分析个性化新闻推送对新闻业传统把关模式的影响。
详细 >>

齐元皎

人民网策划类网络专题报道研究——以“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专题为例
  本文以人民网十九大专题报道为例,归纳分析了其对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网络专题报道的版面设计、专题设置、专题新闻内容等方面的优劣,从而得出结论并提出对策建议。本文选取人民网十九大专题报道为主要研究对象,以人民网十八大专题报道为参照,利用框架理论在报道形式与报道内容方面进行比对分析,并总结归纳出人民网在策划类专题报道方面的优势与不足,提出可行性建议,旨在促进人民网在专题报道各方面更加完善,巩固其主流媒体的地位,打造优势品牌。
详细 >>

付锐涵

网站数据新闻比较研究——以人民网图解新闻、新京报图纸、网易数读为例
  数据新闻是一种建立在数据增长背景下的新的报道形式。尤其随着移动端新闻阅读的普及,新闻阅读的“读图习惯”日益明显。数据新闻以数据和新闻为基础,呈现手段为桥梁将其嫁接。其中,呈现手段是给人直观感受和鲜明印象的,数据来源通常是公开的数据或者记者整理后的数据。以上两点均不是某一平台独有的。而新闻内容的选择和表述则是一家网站风格的体现。人民网“图解新闻”、新京报“图纸”、网易“数读”都是典型的数据新闻作品生产地。研究发现,以上三个网站的数据新闻作品各有特点,这种特点是新闻内容上的特点。
详细 >>

于欣宜

人民网、新华网“2017两会”报道比较研究
  本文以人民网、新华网2017年2月21日至3月19日的“两会”报道为样本,从文字新闻、图解新闻、视频直播以及民意调查四方面进行对比研究,分析两网站“2017两会”报道在内容、形式和时效等方面的差异,并探究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总结了两网站在“2017两会”报道中各自的优劣之处,提出改进建议。
详细 >>

金鑫

媒体融合发展与服务模式的创新
  面对传统媒体坍塌,新媒体欣欣向荣之势,2014年8月,中共中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知道意见》。《意见》中对传统媒体的转型提出了指导方针:融合发展建设新型主流媒体。其核心是互联网思维下媒体的融合与创新。在Web3.0时代,随着互联网流量红利的殆尽,新兴媒体内化为以差异人格化为中心,以智能化技术为手段的内容运营,再次延伸了人与媒介的关系。为此,本论文力图从差异人格化、智能化内容运营为入口,探索媒体融合发展与服务的创新模式与方法。为新型主流媒体的建设与发展抢占有利时机。
详细 >>

王亚鹏

基于主流媒体网络平台的科技传播策略分析——以人民网“科普中国”为例
  科技传播是提高国民科学素养的基本途径。科技传播的活跃对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和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进步,都具有重要意义。我国主流媒体网站是大众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担负着传播信息、引导舆论的作用,也承担着传递知识、教育大众的职责。以人民网为代表的主流媒体通过与中国科协合作,建立了专门的科普频道,对于提高科技传播的效率,提高国民科学素养具有重要作用。
详细 >>

董玮、韩娟

从隐形到爆炸:基于快手在线评论文本对移动短视频APP受众心理的探究——一种传播心理视角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移动短视频APP迅速发展。本文基于快手在线评论文本,使用内容分析与文本分析法,对快手短视频下的在线评论进行了分析,探究其受众心理。分析了快手受众的认知、情绪情感以及行为意向等层次,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指出,其受众在使用快手时主要体现了获取信息与知识的工具性使用、进行消遣的仪式性使用、满足娱乐需求、在社会互动中寻求情感支持以及寻求并强化其身份认同等心理因素。
详细 >>

柳林婧

隐藏在互文背后的话语倾向——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中美报道的互文性分析
  本文分别从《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选取了10篇关于2016年总统大选的报道,试图研究两份报纸互文性现象及互文模式。研究发现,两份报纸都大量使用了引用,同时《纽约时报》采用了多样的互文性手法,利用冲突型的互文性模式为精英阶层背书;《中国日报》使用的互文性手法较少,报道立场较中立,少有感情倾向。
详细 >>

邓堉颖、王建业

新媒体环境中主流媒体雾霾报道的框架研究——以人民网微博为例
  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雾霾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雾霾报道在特定的时期占据着媒体的版面,媒体的叙述框架在一定意义上建构了受众的现实认知。本文参考框架分析理论,采用内容分析的研究方法分析了人民网官方微博上2011年以来关于雾霾话题的247条微博。研究发现:在雾霾报道中,人民网微博原创与转载并存;新闻事件、建议措施、雾霾科普和媒体表达这四类的推送内容较为均衡;2013-2015年报道量较多,且集中在雾霾高发的秋冬季节;报道区域主要覆盖华北、东北地区,其中北京尤为突出。关于雾霾的报道态度倾向主要以中性为主,负面略高于正面。并由此提出适度拉长雾霾报道时间、增加雾霾科普的内容比重、平衡官方和民间话语等建议举措。
详细 >>

房立俊

“于欢案”舆论背后的社会心态及媒体引导研究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民对于自己的情绪、意见、诉求等表达得更为直接和强烈,网络热点事件往往会引爆舆论场。本文以“于欢案”为例,运用内容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对“于欢案”舆论背后的社会心态的变化与调整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同时进一步分析了在社会心态的变化与调整的过程中媒体所起到的舆论引导作用,以期为媒体如何在网络热点事件中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提供一些参考。
详细 >>

李忱阳

视角·素材·话语:重大主题报道的新闻叙事对比分析——以《人民日报(海外版)》与香港《文汇报》迎接十九大专版报道为例
  本文以新闻叙事学作为理论框架,对《人民日报(海外版)》与香港《文汇报》迎接十九大专版的有关报道进行文本分析并进行对比,从视角、素材、话语三个角度展开研究,并试图为我国重大主题报道的叙事策略提出思考,在对外传播中讲好中国故事,切实提高主流媒体对外传播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