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藏在互文背后的话语倾向——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中美报道的互文性分析
摘要:本文分别从《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选取了10篇关于2016年总统大选的报道,试图研究两份报纸互文性现象及互文模式。研究发现,两份报纸都大量使用了引用,同时《纽约时报》采用了多样的互文性手法,利用冲突型的互文性模式为精英阶层背书;《中国日报》使用的互文性手法较少,报道立场较中立,少有感情倾向。
关键词:互文性;英语新闻;比较研究;《中国日报》;《纽约时报》
作为超级大国,美国的一举一动牵动着世界的走向,2016年总统大选这一世界性媒介事件自然也受到了关注,从2016年1月3日共和党党内初选到12月19日美国大选选举人投票结果出炉,不论是美国的媒体还是国外的媒体都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和重视。
戴杨和卡茨认为媒介事件(如皇家婚礼、国葬、总统就职典礼、重大政治集会)里一个经常出现的形式是,媒介事件打乱了计划中的广播或电视节目,让其成为全社会关注的“中心”, 使得全民规模的受众了解到该事件。美国总统大选不仅是电视界的盛事,更是整个新闻界的狂欢。我们见证了铺天盖地的歌功颂德,也见证了对垒分明的隔空驳论。与媒调大相径庭的选举结果让人们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媒体究竟是民意的代表,还是社会精英利益的代理,或者只是政府宣传的工具?
媒体在报道新闻时,为了减少“说教感”,保持其“客观公正”的形象,往往会采用一些方法来规避冲突,互文性则是其中之一。互文性是指“一个文本由其他多个文本构成的”, 法国文学批评家克里斯蒂娃认为文本互文性是“历史被加载到话语和话语被载入历史的过程”。 本文将英语新闻放到互文理论的框架下来审视,探讨互文性在英语新闻报道的应用,互文性所起到的作用以及不同国家新闻报道的互文性模式有何区别的问题。
一、互文理论与新闻报道
互文是中国传统修辞格的一种,《语言学百科辞典》将其定义为“两个相对独立的语言结构单位,互相呼应、彼此渗透,相互牵连而表达一个完整的内容”, 即用结构形式上对称,意义内容互补的形式,构成互文双方有一方不在场,以空位形成独特表达效果的修辞格,正所谓“参互成文,合而见义”。如“主人下马客在船”、“秦时明月汉时关”等等诗句,都属于使用了互文修辞格。但是,关于古诗中互文的研究本质上关注的是还是语篇内部的互文,本篇文章要探讨的互文,是将互文纳入到整个语言互动体系之中,也就是现在语言学意义上的互文性理论。
互文性理论最早起源于20世纪的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经过了巴赫金的对话理论,互文性得到了发展的动力。19世纪60年代末,法国的文学评论家朱莉娅?克莉斯蒂娃首先提出了互文性的概念。克莉斯蒂娃认为,任何文本都是由大量文本相互交织而成的产物。 而在当前文本中存在的一些特定的文学现象,可以通过分析来掌握。在克莉斯蒂娃的影响下,像巴特、德里达以及热奈特等学者,将互文性这个概念用来描述读者创造意义的过程。互文性理论逐渐变得越来越成熟和完善。尤其到了20世纪80年代,随着电影电视节目等通俗文化产品涌入人们的正常生活,人们渐渐开始使用互文性,并将其作为语篇策略,有意识地引导读者在不同的语篇之间产生具体的联想关系。
互文理论作为外来引进的理论,经历了初期发展和本土化的过程。上世纪九十年代互文性理论被系统引进,我国出现了全面介绍互文性理论的文章,克莉斯蒂娃以及其他互文性理论家的著作也被首次译成中文,这类介绍国外互文性理论或有关互文理论译介性专著的代表学者是罗婷。
随着互文理论的发展,另一类互文性研究逐渐兴起,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运用互文性理论进行具体语篇研究,并开始把它引入非文学话语或文本,如散文、广告、新闻报道等等。新闻话语作为主要的分析对象, 比其他非文学话语或文本得到了更广泛的关注。辛斌和赖彦认为新闻语篇的互文对话在本质上承载着修辞功能,即“舆论形式与信息传播之间的动态互动”。 他们通过对互文修辞功能的对话资源的评价分析,发现语篇隐性表达的一个整体信息舆论倾向。王蕾认为“对语篇互文性的分析可以深刻揭示语篇的生成过程”, 她对中文报纸中的大量转述话语进行分析,得出了新闻报道在转述话语更倾向于选择间接转述的结论。在对新闻语篇的研究当中,不少学者都关注了新闻标题的话语互文性。朴宝蓝对新闻标题中互文的性质和形式进行了分类,赵咏梅探讨了互文性新闻标题的应用价值。赖彦更是认为新闻标题的话语互文性是话语实践的一种表现形式,“其意义折射具有社会构建性。 还有学者从新闻布局谋篇的角度去讨论新闻报道中的互文性,周善跳出单篇新闻语篇,分析报纸新闻稿件配置的篇际互文性,他认为这些“对于新文化与分析理论的建构以及报纸新闻编辑的实践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知网中,以“互文性”和“英语新闻”为关键词(主题词),有53篇文章, 其中从互文性视角探析英语新闻汉译策略的有5篇,涉及新闻标题互文性研究的有15篇,基于特定新闻语篇进行互文性研究的有14篇,另外还有一些从稿件配置,评价理论等角度研究的论文。当然,有些论述的层面会相互交叉融合,因此研究的界限并不能严格区分开来。
二、研究设计
1.焦点案例:美国总统选举2016
2016年美国总统选举是美国第58届总统选举。“美国有总统制,总统选举每四年举行一次。”。 纵观美国选举制度的历史,可以说“它保持着继承和创新。基本制度的继承,保持了政权的延续性和稳定性”。 根据美国选举制度,总统不是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的,而是由选举人团选举产生。选民在选举日投票时,不仅要在总统候选人中选择,而且还要选出代表50个州和华盛顿特区的538名选民,选举人团正是由这些人组成。
从共和党和民主党提名党内总统候选人开始之时,媒体就对这一媒体事件给予了高度的关注。2016年7月19日,唐纳德?特朗普被选为共和党总统候选人。2016年7月26日,民主党提名希拉里?克林顿为总统候选人。2016年9月至11月,希拉里和特朗普进行了三场电视辩论。除了总统选举进程的相关报道,媒体也将目光投向了候选人的花边新闻。希拉里的“电子邮件”和“晕倒门”。特朗普的“录音门”和“性丑闻”都引起了不少议论。
2. 数据搜集
本次研究的文本来自《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笔者在《中国日报》官网搜索栏以“2016 US presidential”和“election”为关键词,以2016年为时间界限进行检索,共有1739篇文章,将这些文章按相关性进行排序,每隔10页选取一篇,直到选满10篇。用同样的方法对《纽约时报》进行检索,得到各10篇文章,共计20篇。文章包括新闻,特稿,社论等不同类型的报道。
《中国日报》成立于1981年,一直被视为是国内外高端人士首选的中国英文媒体。中国日报一直被看做是中国了解世界、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纽约时报》作为一份有着百年声誉的报纸,自发行以来,一直在全世界范围内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同时它作为美国高级报纸、严肃刊物的代表,长期以来拥有良好的公信力和权威性。此次研究选择这两份报纸的新闻作为研究文本,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结果更具意义和代表性。
三、两份报纸的引用分析
互文性的具体手法包括引用,反讽,戏拟,典故等,这一部分主要以引用为例来进行分析。引用在英语新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也是互文性最重要和最常见的方法。引用是指借用或转述他人的原话。卡普兰和莱波雷认为引语至少可分为四类,雷卡纳蒂则认为“封闭引用”和“公开引用”即可归纳所有引用类型 。本文将从三种类型的引用来分析,分别是直接引语、间接引语和混合引语。直接引语是准确无误、一字不差的引用原话,忠实于讲话人的原意,保留话语的各种特征。间接引语是用自己的话转述原话。混合引语即引用他人话语中的一部分,来帮助自己阐述。菲斯曼曾经说过引语可以表述为“某件事如此是因为某个人说它如此”。 在英语新闻中,报道者经常直接或间接地引用他人的话,通过引用这些话语,让新闻变得更加的真实和生动,彰显整篇新闻报道的客观性。但是引用使得报道者可以以第三人的身份建立起被引用者与读者之间的联系,以不同展现形式介入其中,有意无意地来影响读者对引语的理解,即借他人之口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观点。转述动词作为报道者引用时所使用的标记,同样也可以看出记者的立场和态度。
1、引语使用频率及转述动词丰富性
通过分析发现,两份报纸都在报道中多次使用了引语(如图1),《纽约时报》使用引语的次数一共是112次,中国日报一共为61次,具体到每一个类型的引语,纽约时报使用的次数均多于中国日报。引出引语的动词(如图2),在两份报纸中,“say”的使用频率均为最高,其次是“tell”和“add”。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