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人民网奖学金>>传媒2017

新媒体环境中主流媒体雾霾报道的框架研究——以人民网微博为例

邓堉颖、王建业
2018年02月05日11:44 | 来源:人民网研究院
小字号

摘要: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雾霾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雾霾报道在特定的时期占据着媒体的版面,媒体的叙述框架在一定意义上建构了受众的现实认知。本文参考框架分析理论,采用内容分析的研究方法分析了人民网官方微博上2011年以来关于雾霾话题的247条微博。研究发现:在雾霾报道中,人民网微博原创与转载并存;新闻事件、建议措施、雾霾科普和媒体表达这四类的推送内容较为均衡;2013-2015年报道量较多,且集中在雾霾高发的秋冬季节;报道区域主要覆盖华北、东北地区,其中北京尤为突出。关于雾霾的报道态度倾向主要以中性为主,负面略高于正面。并由此提出适度拉长雾霾报道时间、增加雾霾科普的内容比重、平衡官方和民间话语等建议举措。

关键词:雾霾;人民网;微博;框架

一、研究缘起及意义

新世纪以来,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凸显,逐渐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我国的环境问题日趋严重。2013年“雾霾”“PM2.5”开始走进公众的视野,成为了人们持续关注的话题。

媒体作为传播讯息的载体,具有传递信息、引导舆论、教育大众等功能,特别是关乎人们的切身利益的问题上,媒体的报道就会在更大程度上影响着受众的认知和行为。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各大媒体纷纷借助新媒体的力量在各个平台上报道,主流媒体的报道具有专业性和权威性,能够更好的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和引导舆论走向。因而,本文以人民网的微博为例,来分析主流媒体雾霾报道的框架特点,由此探讨在报道雾霾这类环境新闻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策略,从而更好的为主流媒体雾霾报道的发展做出有效的指引,为主流媒体在报道以雾霾为代表的公共健康事件时,提供参考建议。

二、研究现状

一般认为,最早是由戈夫曼将框架理论引入社会学的范畴,认为是“人们认识和解释社会经验的一种认知结构,它能使框架使用者定位、感知、确定和标签那些看似无穷多的具体事实。” 吉特林最早将框架分析引入媒介研究领域中 ,加姆森认为,框架是一组议题的中心组织思想,为相关事件赋予意义,强调议题的关键所在 。随后,潘忠党等人将媒介框架定义为“符号工作者长期组织言说包括口语和视觉的过程,长期以后形成固定的认知、解释与呈现形态,以选择强调以及排除。” 框架理论在传播学研究领域,主要出现在在新闻生产、内容研究、效果研究三个角度中 。

现有关于雾霾报道的诸多研究都是基于以上的研究理论进行的。潘霁和刘晖以“北大雕像戴口罩”事件的讨论为例分析其中的情感表达和归因,认为微博空间更似“减压阀”,主要以情感化批评为主 。王庆以人民网2013年1月的雾霾报道为例,发现人民网风险归因动机淡化舆论对雾霾深层原因的追究和分歧,归因框架和归责框架以不同的组合策略模糊了雾霾风险的各种行为主体责任 。还有学者对2005-2014中的《纽约时报》雾霾报道进行内容分析,发现该报纸在报道这类环境问题时主要以负面的调查新闻为主,框架呈现出规制话语主导科学话语的特征 。

可以看出,框架理论在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分析不同媒体的时理论框架的运用也会有所侧重。但是,在目前在有关主流媒体的雾霾报道研究中,大多聚焦某一方面,且都是筛选出某几年的报道进行研究,缺少从时间维度上完整的对互动性较强的微博平台进行的分析。本文试图对历年人民网微博中关于雾霾的报道进行量化分析,思考我国主流媒体在微博上雾霾报道的总体状况和发展方向,为传统主流媒体在新媒体中更好的报道雾霾此类环境问题提出有益的思考。

三、研究方法

本文雾霾报道的数据来自人民网的官方微博,人民网作为党和国家治国理政的重要资源和手段,其信息全面而有代表性、评论深刻而有导向性,具有很强的影响力。通过在@人民网微博中键入“雾霾”作为关键词,使用GooSeeker网页抓取软件抓取了历年关于雾霾微博共计319条,经过数据清洗,剔除无效样本72条,共选取有效样本247条,时间分布为2011年12月至2017年3月。

在对数据信息进行大量阅读的基础上,笔者从标题语气、报道数量、来源、区域、主题及态度倾向五个方面上对人民网雾霾新闻进行内容分析。

我们把报道语气主要分为7类,分别是陈述肯定句、陈述否定句、疑问句、设问句、反问句、感叹句、祈使句。对于报道数量,我们主要是以时间为线索,观察人民网微博在报道雾霾事件上所呈现的时间特点,通过把历次雾霾报道中所提及的区域进行汇总,得出雾霾区域分布图。在报道内容主题上,通过对样本内容进行仔细研读,总结出12个类目,通过编码把具体的文本纳入相对应的类目之中,经过统计分析,将12个类目进行归纳总结,提炼出建议举措、新闻事件、媒体表达和雾霾科普四个主题。在态度倾向上,笔者根据人民网微博雾霾报道内容的态度倾向,把其分为正面、中性、负面三类。至此,我们通过对人民网微博雾霾报道的内容分析,总结提炼出人民网微博对于雾霾话题的整体新闻框架。

四、雾霾内容的框架分析

(一)报道时间集中秋冬,2013-2015年报道量最大

从2011年12月7日7点31分,人民网发出第一条关于雾霾的微博至今,我们可以发现,人民网关于雾霾的微博报道主要集中在10月至次年1月,这4个月份的报道量占据总报道量的63.7%。同时,这4个月份也是我国雾霾高发的月份。从报道年份来看,人民网关于雾霾的报道量在2013-2015年最多,此后有下降的趋势。

2013-2015年是中国雾霾最为严重的几年,人民网关于雾霾的报道也在这几年达到历年之最。在引导舆论,框架雾霾报道议程方面,充足的信息量是必不可少的。人民网微博通过增加雾霾报道,主动出击设置雾霾报道议程,预报雾霾、科普雾霾知识,引导民间舆情。

(二)报道来源多为转载,原创内容约占三成

报道来源又称新闻出处,即新闻源。分析报道来源,可以找出新闻生产要素所代表的意义和利益,是构建新闻框架的第一步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报道来源的采用程度是判断大众媒介报道倾向的重要依据。人民网微博上关于雾霾的报道大多是转载,原创内容约占31.5%。在转载来源中,中新网占比最多,达到11.8%。其次是新京报、京华时报,分别占比为11.8%和5.9%。

微博作为信息共享平台,声音多元,信息繁杂。对于话题的议程设置需要多家媒体的共同努力,尤其是雾霾这种关乎全民生命健康的公共事件,利益错综交杂,人民网作为主流媒体,若想引导话题舆论,肃清网络空间,必不可少的是与其他重要媒体的合作。从已知的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人民网微博通过转载其他主流媒体的报道,如中新网、新京报、京华时报,来共同设置雾霾的议程,引导民间舆论。

(三)标题多为陈述句肯定语气,报道态度严谨

人民网微博关于雾霾报道的标题上,陈述式的肯定语句占绝大多数,达75.71%。在对雾霾议题的议程设置中,媒体标题报道语气,尤其是在浅阅读的新媒体环境下,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受众对于议题情感上的认知,进而影响受众对话题的认知程度。雾霾作为事关国民健康的公共安全事件,任何信息都有可能挑动民众的敏感神经,进而引发舆情事件。主流媒体在设置雾霾报道议程时,严肃认真的句式和语气,可以树立权威形象,引导公众舆论。

(四)报道区域集中北京,偏向华北

报道区域是指报道所集中报道的指向区域,区域的指向可以从侧面反映所选新闻材料的主观意图。人民网微博关于雾霾推送所提及到的区域中,北京次数最多,占统计量的22.2%,其次是天津、郑州、河北。入围前五的唯一南方城市则是上海,区域偏向于华北,尤其是京津冀。但是,根据2015年中国城市雾霾指数排行 ,北京的排名在第26位,而人民网微博在“拟态环境”中对北京的构建排在第一位。

(责编:温静、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