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一带一路”报道特色及问题研究
摘要:本文从报道领域、报道体裁、报道视角和报道对象等方面对人民网“一带一路”相关报道进行内容分析,认为人民网“一带一路”报道注重新闻时效性,融合全媒体报道形式,多方面、多层次展现“一带一路”倡议内涵及重大意义,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报道效果。但人民网“一带一路”报道仍存在数据可视化程度不高、部分栏目更新不及时、对“一带一路”建设风险预估不足、忽视受众反馈等问题。进一步提出,人民网应转变话语体系,制定主动传播策略,树立以受众为中心的传播观念,顺应媒体融合潮流,发挥党报及新媒体双重优势。
关键词:人民网;一带一路;媒体融合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的贺信上提出,媒体在信息传播、增进互信、凝聚共识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希望各国媒体为推动国家关系发展、沟通民心民意、深化理解互信方面积极有为,为“一带一路”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媒体应做好“一带一路”相关报道,阐释清楚倡议的内涵和意义,为“一带一路”建设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人民网是“网上的人民日报”,《人民日报》将人民网作为推动媒体深度融合的重要抓手和战略资源。 人民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肩负宣传任务,掌握官方话语权,代表中国立场。作为国家重点建设的新闻网站,人民网如何讲好“一带一路”故事,对于塑造中国形象,推动“一带一路”发展至关重要。
一、人民网“一带一路”报道特色研究
以“一带一路”为关键词在人民网中检索,从中选取从2017年3月1日至9月31日“一带一路”相关报道作为研究样本,共16845个。因样本数量过多,利用excel的RANDBETWEEN函数进行随机抽样。首先确定每月的样本数量,利用RANDBETWEEN函数生成1到样本数量范围中的30个随机数,在人民网检索结果的对应位置找到这些随机数所代表的文章,进行筛选,选择“一带一路”在新闻中占主要部分、有具体陈述或评论的文章作为研究样本。若新闻有其他主题,只提到一带一路而无实质性描述的文章则忽略不计,重新筛选直至找到符合条件的样本为止。通过随机抽样,共得到样本210个。
(一)报道领域:以经济报道为中心,多方面展现“一带一路”内涵
“一带一路”倡议不是丝绸之路的简单复制,其内涵丰富、范围广泛、沿线国家众多,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多方面合作。人民网深刻认识“一带一路”倡议内涵,报道涉及多领域,以相关经济报道为中心,文化、政治报道并重,全面阐述“一带一路”倡议目的、内涵,及其给沿线国家和地区带来的意义和机遇。根据人民网“一带一路”相关报道涉及领域,笔者将其分为政治、财经、文化、传媒、交通、技术、法治、环境和其他共9类。
人民网主要侧重“一带一路”相关经济报道,占总数35.5%,其次是政治报道和文化报道,分别占比19.4%和12.9%。“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为推动经济全球化而提出的经济合作新模式,旨在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 。人民网以经济为报道重心,抓住倡议核心目标,体现“一带一路”推动全球经济共赢发展的重要作用。
政策沟通,是“五通”的重要保障;民心相通,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文化软实力,是国家合作共赢的社会基础。人民网注重“一带一路”相关政治报道和文化报道,阐释“一带一路”倡议对推进我国与沿线国家互联互通、文化交流、维护我国边疆稳定、民族团结、周边和谐的重要意义。
(二)报道体裁:以新闻消息为主,评论与通讯并重
人民网“一带一路”报道新闻体裁比例从大到小依次是消息、评论、通讯、人物专访和其他体裁(包括领导讲话汇编、学术论文、散文等),其中消息所占比例为41.9%,评论占比22.6%,通讯占20.95%,人物专访占8.25%,其他体裁比例为7.5%。
人民网“一带一路”报道以新闻消息为主,注重新闻时效性。消息简短精炼,以记录事实为主,描写和议论较少,可信性、真实性强,但篇幅短,内容硬,传播效果较弱,不利于“一带一路”倡议对外传播。
观点评论类报道在人民网“一带一路”报道中的数量仅次于消息。人民网整合分析官方信息,积极表明中国立场,发出中国声音。例如人民网评、网友热议、人民日报评论员等栏目推出《媒体合作,一带一路新风景》、《网友热议:凝聚共识汇聚力量,中国道路会越走越宽》、《人民日报大使随笔:丝路结伴 风雨同行》等评论文章,从传媒、理论、外交各方面引导网络舆论。新闻评论与消息、通讯相结合,形成“新闻事件+深度解读+观点评论”模式,有助于加强网络思想舆论阵地建设,掌握话语权。
通讯占人民网“一带一路”报道总量的第三位,通讯篇幅较长,内容完整全面,以讲故事的方式报道“一带一路”。例如9月26日人民网转载《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治沙 世界点赞》,讲述“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致力于治理荒漠化,使黄沙变为绿洲,创造巨额生态财富。新闻通讯故事情节丰富,富有感情色彩。相较于消息,运用新闻通讯讲述“一带一路”故事,更具有感染力,传播效果突出。
(三)报道视角:兼顾国内国际两个视角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闻舆论工作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增强国际话语权,集中讲好中国故事,同时优化战略布局,着力打造具有较强国际影响的外宣旗舰媒体。 中国与世界各国存在地理环境、民族文化和价值观差异,关系状态、认知不同导致国际舆论场对“一带一路”倡议理解存在分歧。人民网注重对外传播,兼顾国际国内两个视角,以中国与沿途国家和地区合作共赢案例解读“一带一路”倡议,澄清国际舆论误解。
人民网推出12个外文语种和5个少数民族语言版本的一带一路专题频道,积极对外宣传,牢牢掌握文化核心地位和话语权。同时注重展现沿途历史文化、建设成果、民生民情。例如《中国茶文化“飘香”法兰克福国际书展》、《“中国红”点亮克罗地亚古竞技场》、《中柬合资澜湄航空正式开航 搭建区域“空中高速路”》等报道,讲述中国与法兰克福、克罗地亚、柬埔寨在文化、经济、基础建设等多领域展开合作,体现中国始终坚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 理念。
(四)报道对象:多层次展现“一带一路”倡议内涵及重大意义
人民网“一带一路”报道采访对象多样,包括各国领导、中外企业代表、专家、百姓群众,占比从高到低分别是各国政府官方活动63.08%、中外企业代表26.2%、专家学者9.8%,当地百姓0.9%。报道对象层次突出,侧重官方活动。
——重点报道领导出访、会议召开、部委发声等官方活动。“一带一路”倡议强调国家和地区间的合作,官方活动是一个国家和地区最具代表性、权威性的声音。人民网对于“一带一路”论坛会议、各省发展规划、政府发言、领导专访的新闻报道数量明显高于其他事件。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一带一路”的演讲、出访及会议等官方活动报道,均编排在PC网站首页、手机客户端首屏、“一带一路”专题首页、全媒体平台等显著位置。
——企业代表。企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主体和中坚力量。今天的中国正处在一个走出去大潮的前夜,迄今为止中国在海外已有3万家企业,总资产达6.4万亿美元。 但企业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中不免遇到风险和苦难,不少中小型企业缺少发声渠道,无法表达自己的愿望和呼声,人民网重视对参与“一带一路”企业的报道,赋予他们极大的话语权。例如《走进非洲的石油创客》讲述4名中国研究生在非洲创立了第一个石油技能培训中心,他们瞄准商机,从困境中寻找机遇。报道企业故事,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其他企业发展提供了借鉴经验。
——专家解读。部分受众对“一带一路”倡议的丰富内涵理解得不全面,甚至存在误解。专家从学理角度,将抽象概念具体化,有理有据地分析、研判,提供准确信息。例如2017年4月,人民网与“一带一路”百人论坛、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等合作,开设“一带一路大家谈”栏目,从全球治理、投资便利、企业参与、讲好故事多个角度阐释“一带一路”建设的重大意义。专家解读“一带一路”倡议更具说服力,增强新闻专业性、真实性、权威性和公信力。
——百姓讲述身边故事。沿线国家民众是“一带一路”倡议的直接获益者和作用者,他们切身体会到“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发展成果,评价“一带一路”倡议,当地民众有很大的发言权。人民网平衡官方话语与民间话语机制,关注、记录、再现“一带一路”沿线百姓生活。10月13日人民网“一带一路”全媒体平台推出视频新闻《一带一路,我们的故事》,讲述沿线国家民众的生活变化,柬埔寨女孩陈秀丽学习中文后,在西港特区沙发制造厂工作,赚钱装修房子;老法赛尔和儿子小法赛尔参与亚吉高铁建设,父子俩一起工作,老法赛尔经常和儿子分享对铁路建设的看法和知识……当地民众讲述“一带一路”带来的自身生活转变,体现新闻报道的人文情怀,增强“一带一路”共建吸引力。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