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人民网奖学金>>传媒2017

人民网“一带一路”报道特色及问题研究【2】

孙志男
2018年02月05日10:55 | 来源:人民网研究院
小字号

(五)报道形式:融合多元呈现手段,形成全媒体矩阵

人民网采用文字、声音、图片、视频和动画多元形式呈现新闻,通过PC网站、手机客户端、人民微博、微信多媒体,为用户提供融合接收平台,形成多渠道、立体化、融传播的报道格局。

人民网创新传播方式:视频频道人民电视播放“一带一路”视频新闻,2016年“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直播视频播放量达224万 ;人民网原创动画视频《炫酷动画带你穿越一带一路》,展现“一带一路”沿线20座城市的风土民情;H5手游《丝路寻宝记》,以小戴、小露为主人公,沿着陆上和海上两条线路,介绍沿线国家“一带一路”建设;2017年5月8日,人民网上线“一带一路”全媒体平台,综合报道“一带一路”信息。全媒体平台融合图文、视频、直播等多元报道形式,通过“要闻”“解读”“资料库”“案例”等板块,发布解读“一带一路”倡议相关政策法规,为各国企业、公民提供了信息服务和交流平台。

二、人民网“一带一路”报道存在的问题

媒体融合背景下,人民网应发挥互联网优势,弥补党报在技术和数据上的短板。通过对人民网“一带一路”报道的内容分析,笔者认为人民网没有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新闻呈现形式、内容更新频率、风险预估和传播思维等方面仍存在一定问题。

(一)新闻呈现方式较为老旧,数据可视化程度不高

目前,人民网“一带一路”报道虽然报道形式多元,但仍以传统文字、图片、视频机械叠加为主导:图解报道只是在图片上配文字,用图片作为文字报道的背景,仅起到美化版面的作用;视频新闻仍采用传统声画结合方式,以采访、拍摄图像为主。这种形式虽具一定可读性,却不具备可视化特点。

数据不仅是新闻来源,也是一种可视化新闻呈现形态。数据可视化,不仅使受众快速接收信息,而且有助于提高内容交互性,扩大传播范围,譬如在阐释“一带一路”倡议意义时,利用相关数据对比分析。利用大数据思维创新“一带一路”报道方式,以数据图、互动图标、动画演示等可视化形式展现数据,比简单的文字叙述更直观、更可信。

(二)全媒体平台内容不足,部分栏目更新不及时

“一带一路全媒体平台”是人民网首页“一带一路”专题频道,部分板块内容少、更新不及时,未提供浏览先前新闻报道的入口,受众只能浏览当天更新的“一带一路”报道。其中“记者专访”“丝路多媒体”“丝路合作”“丝路图说”“丝路风采”等板块内容更新不及时,约落后4-5天。目前新浪微博已经推出“一带一路”全景360照片,央视网、新浪网、腾讯网大量运用航拍技术,展现“一带一路”沿线风光。而人民网在新技术使用上仍未起步,“VR /AR”栏目未开放,“丝路之声”板块只有一段航拍试录视频。此外,人民微博的话题更新频率低,用户范围有限,话题关注度低,影响力较弱,没有发挥移动社交媒体的互动作用。

(三)对“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风险和挑战预估不足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顺应了经济全球化潮流,同时也面临很多考验。习近平总书记在“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上提到,“高峰论坛的宗旨就是共商合作大计,共建合作平台,共享合作成果,为解决当前世界和区域经济面临的问题寻找答案”。“一带一路”倡议涉及地域广泛,涵盖经济、文化、基础设施等多方面合作。我国与沿线各国存在意识形态、价值观、文化认知等差异,在宗教、资源、大国间政治地缘博弈、域外势力等因素的影响下,“一带一路”建设不可避免会遇到新情况、新挑战和新问题。人民网“一带一路”报道向展示成果一边倒,几乎没有提及“一带一路”建设面临的风险和挑战,缺乏理性、客观、公正的报道立场。人民网应充分利用政治和人才优势,及时预估“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问题,为“一带一路”建设出谋划策,未雨绸缪。

(四)延续传统媒体单向线性传播思维,忽视受众反馈

人民网“一带一路”报道虽然利用新媒体的媒介形式,但延续了传统媒体灌溉式、单向线性的传播方式,人民网“一带一路”研究样本中,只有一篇《网友热议:凝聚共识汇聚力量,中国道路会越走越宽》报道,反映出受众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态度。人民网是信息发布者,没有给受众提供一个平等交流的信息平台,受众只能被动接受信息,缺少传受之间双向交流;受众与受众之间彼此孤立,缺乏联系,无法通过人民网这种网络媒介传播信息;传受关系缺乏交互性,受众没有反馈信息的渠道。

二、对人民网“一带一路”报道的建议

(一)转变话语方式,把握好舆论引导工作的时、度、效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不管是主题宣传、典型宣传、成就宣传,还是突发事件报道、热点引导、舆论监督,都要从时度效着力、体现时度效要求 。人民网在报道、转引相关文章阐释“一带一路”倡议的重大意义时,应尽量避免使用“开创”“引领”等争议性话语,避免将倡议“战略化”“地缘政治化”,强调“一带一路”倡议的合作性、非排他性和公共产品作用,讲清楚“一带一路”倡议提供了一种新型贸易投资合作模式。

在展现“一带一路”建设已经取得的成果时,人民网一方面可适度扩大宣传,兼顾报道舒适度,表现中国与沿线各国互惠互利,为繁荣世界经济做出贡献。过度报道如夸大事实、主观渲染,宣传效果可能适得其反。另一方面借沿途国家的官方发言人、专家、当地民众之口,讲述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同支持及合作建设成果。对内,平衡消息来源,新闻具有权威性、客观性,提升传播可信性;对外,易在国外读者中产生共鸣,减弱故事内容转化的不适应感,提升“一带一路”报道的可读性。

(二)转变传播策略,主动塑造多元开放的大国形象

目前,针对部分舆论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污名化解读,人民网采用的是被动回应,及时澄清的报道策略。这种防御性的报道方式传播效果有限,使得我国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国际舆论场中处于弱势地位。

人民网应主动设置议程,由及时澄清转变为合作对话,掌握“一带一路”倡议的新闻话语权,不断向外界阐释“一带一路”倡议的开放性、合作性和包容性,逐步引导域内外国家树立起“我们的事业” 意识。通过转变传播策略,搭建中外信息平等互通平台。人民网加强网络舆情监控,发挥互动性优势,主动设置议题,讲好“一带一路”故事,预先消除舆论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误解传播中国发展理念,塑造我国和平发展、多元开放、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三)转变传播理念,推进互动机制制度化、常态化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读者在哪里,受众在哪里,宣传报道的触角就要伸向哪里,宣传思想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就要放在哪里。 制度化、常态化的互动机制,为受众提供了一个发表见解的平台,人民网可以在民主讨论中获取新闻线索,有利于推动新闻生产方式改革,实现舆论引导。人民网应转变依靠国家的新闻理念,树立市场观念、竞争观念,发挥自身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互动机制,人民网不仅是新闻产品的渠道商,也成为新闻产品的生产者。

2016年两会期间,人民网设立“网民议事厅”“强国E两会”等互动平台,“一带一路”报道可以延续两会报道优势,借助人民微博和人民网手机客户端,增设“一带一路”网络投票、民意调查板块,向受众提供个性化、差异化服务,实现“一带一路”报道传播效果最大化。

四、结语

在落实“一带一路”精神,建立命运共同体,形成合作新格局的进程中,媒体作用不可或缺。媒体正确报道“一带一路”有利于让更多人了解、关心并参与、融合到“一带一路”建设中,消除国际舆论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疑虑和误解,有利于沟通信息、推动经济、整合资源、文化交流、塑造形象、凝聚共识。媒体应创新传播方式,提供多形态“一带一路”产品,重视受众反馈,不仅正面报道“一带一路”建设成果,还要及时预估倡议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唯有此才能让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模式走向世界,向世界传播中国声音,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发展。 

(责编:温静、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