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广电在重大时政新闻报道中如何更有作为
摘要:地方广电在重大时政报道中一向或被动、或主动地缺位,不免令人感到遗憾。地方广电应该改变观念,首先要树立“有所为”的心态,确立“基层信息媒介”的定位,利用好本土其他媒体的资源合力,善用新媒体平台和本地社交媒体,要用通俗易懂的新闻语言做报道,将会场和外景结合起来,就群众关心的话题从会议中找答案。但是重大时政报道有其特殊性,“稳中求进、稳中出彩”的基调一定要把握好。多从民生角度、地方角度切入,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做到小切口做出大文章。
关键词:地方广电;时政报道;群众反响;基层媒介
广电媒体具备社会属性,是党和国家的喉舌,关注并传播时政新闻是实现这一属性和这一功能的主要方式。对于我国来说,从中央到地方,从省级到县市,国家决策的信息传递呈散发式、层级式的姿态,各级广电媒体也相应承担起宣传传播中央重大决策和重大时政的任务;而各级广电媒体的角色和职能也相应随着从中央到地方的变化而层递地淡化。这和与决策层的远近有关,也和各级广电媒体的定位有关。
有鉴于此,地方广电在重大时政报道中一向或被动、或主动地缺位,不免令人感到遗憾。分析其原因,不外乎两个:第一,直接接收到的时政资讯有限;第二,内容不好把握,报道难度大。前者是客观原因,后者是主观原因。但是正因为这样,笔者认为地方广电应该改变观念,不能与重大时政报道脱离或“绝缘”。
一、树立“有所为”的心态
每年的全国“两会”、全国党代会及中央主要领导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活动等时政性报道,主要由中央媒体、省级媒体参与宣传报道,地方媒体虽然也时有涉及,但是碍于“无米下炊”或其他限制,久而久之滋生了“事不关己”的心态,在重大时政报道中缺位。
“能不能为”“如何为”是其次,首先要树立“有所为”的心态。地方广电是宣传思想文化系统中的重要一环,与城镇居民、广大城乡群众距离近,覆盖面广,在重大时政报道中“缺声”实际上造成上层决策和信息不能有效落地,出现信息断层。反过来,基层呼声和期待也不能及时得到反映,群众对上层政策的反响也缺少了一个主要的渠道。
二、确立“基层信息媒介”的定位
地方广电要在重大时政报道中有所为,关键要和中央媒体、省级媒体的职能和定位区分开来,这样在传播报道中才能找准基调、找对方向。
地方广电是重大时政新闻社会反应的神经末梢。上层决策和重大时政信息最终要落地到基层和群众中,在层递式传达和传播中,中央的相关决策是否准确到达?信息传播有没有出现流失和偏差?都要依靠地方广电做好“最后一公里”的传播。
而反过来,地方广电也是重大时政新闻社会反响和群众反响的第一收集渠道。政策和部署与群众期待是否相符?落实和贯彻情况如何?人民群众对相关信息的反响和反映如何?还有哪些诉求和期望?这些信息地方广电有足够的渠道去采集。
因此,地方广电在重大时政报道中不是直接的参与者,而是要确立“基层信息媒介”的定位。应该充分发挥地方广电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优势,做出活力和温度。
三、巧妙借力,资源共享,深挖本土,从实际出发做好时政报道
操作难,是地方广电在重大时政报道中主动缺位的主要原因。机遇与风险并存,“度”的掌握并不容易。对此,笔者有几点建议:
(一)多用中央和省级媒体的画面和稿件
重大时政新闻举世瞩目,地方广电极少有机会到现场获得第一手资料,为了保证准确和严谨,在需要时应采用中央和省级媒体的画面和稿件。地方广电和中央、省级媒体平时通过业务通道建立的联系,在重大时政报道中同样可以利用起来,获得准确无误的素材。多用中央和省级媒体的画面和稿件,还可以为新闻报道增强感染力,扩大影响力,这是善于借力的表现。
(二)与其他省市时政新闻报道联通起来
重大时政事件不会频繁发生,地方广电平时更多接触的是省市一级的时政新闻报道。重大时政报道要与平时的时政报道打通、联通,通过平时经验的积累,在更严格要求更高的新闻报道中沉淀和提升。在内容编排上,重大时政报道与平时的时政报道也要形成层次有序的逻辑关系,这样既是为了版面安排的便利,同时也营造了上下一盘棋、政策全覆盖的发展局面和氛围。
(三)新闻比会议重要,现场比会场重要
用大篇幅的会议和会场在填充版面的做法在新闻效果上是很差的,群众厌烦、相应的报道初衷也不到位。中央出台《关于进一步改进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新闻报道的意见》,就是针对这个由来已久的局面。会议和会场是大的背景,要有相应的新闻呼应、有相应的现场烘托。
会议是新闻的富矿。要用足会议透露出的各种信息,不能简单地就事论事。而是通过记者的细心观察和平时的素材积累,对会议的相关事件进行深化和链接,挖掘出会议背后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和发展方向。受众除了想知道开了什么会,更想知道为何开、达成何种议题、对百姓生活影响如何。要用通俗易懂的新闻语言做报道,将会场和外景结合起来,就群众关心的话题从会议中找答案。从报道手法、切入角度、报道口径以及画面、语言的风格上,尽量人性化、趣味化、形象化;当然,也要避免时政新闻的庸俗化、娱乐化、商业化。
(四)与其他区域内媒体形成合力和同频共振
地方媒体在重大时政报道中遇到的难题是相似的。区域内的广电和平面媒体在人力、资源、版面、选题计划等方面要在这些特别时期达成共识、形成合力,资源共享、互通有无,发挥各自的特长和优势,围绕同样的主题做出同频共振的效果。
除了宣传报道的效果可以做到1+1>2外,区域内媒体的携手合作在受众覆盖面和影响力上也有正面的促进作用。广播可以通过快讯、录音报道、新闻特写、专家访谈、广播插件等多种表现形式;电视有直播、转播、专栏、专题、短消息等方式;平面媒体也有头版、社论、专栏、专版等形式。立体化多形式的报道能带给受众多角度的冲击,也便于满足不同受众群体的习惯。
(五)善用新媒体平台和本地社交媒体
内容和传播渠道的创新已经成为时下媒体最热门的话题,做好融合传播甚至成为很多中央媒体和省级媒体头等重视的大事。确实,随着受众接受资讯方式的改变,微博、微信公众号和移动客户端已经是很多人主要的信息接收渠道。移动终端在新闻传播上,凭借快速推送的资讯信息,便捷的阅读与互动方式,满足了受众大量的信息需求。
因此,地方广电同样要考虑如何做好手机“小屏”的融媒体传播。有自有新媒体平台的,要有专人做好专题架设和资讯推送,要按照新媒体的风格重新编辑、取长补短,便于用户接收和阅读。本地社交媒体例如BBS、公众号、网站等也要提供鲜活、吸引力强的稿件供它们转发,覆盖更多的受众。而一些比较大的时政类微信公众号等自媒体,稿件质量高、信息量大,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转载使用。
(六)积极传送本地媒体稿件
除了利用本地社交媒体和新媒体平台做好“向下”的覆盖传播,地方广电还应积极“向上”传送本地稿件,利用层次更高更广的渠道扩大影响。所谓“酒香不怕巷子深”,基层稿件贴近受众,做得好、做得活的报道很受上级媒体的欢迎。
积极报送的做法是为了保持一个“量”,从量变到质变,只有足够多的“量”的积累才有可能达致“质”的飞跃。从效果上看,地方反响和基层做法是地方广电所长,也是上级媒体所需,但是要避免连篇累赘、堆砌数量。
四、守住底线,把握定位,地方广电的时政报道要“有所不为”
上文说的,都是地方广电在重大时政报道中如何“有所为”;但时政报道的特殊性,决定了我们发挥的空间不是无限的,“稳中求进、稳中出彩”的基调一定要把握好。讲究程序、行文严谨、用词准确等时政报道的基本要求不能脱离。
这里有几个技巧可以借鉴。第一是尽量避免涉及人事、民族、外交、军事等超出本区域范围的敏感议题。第二是多从民生角度、地方角度切入,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做到小切口做出大文章。第三是结合本土受众的兴趣点来“讲故事”。时政新闻都会伴随翔实的数据披露,这些数据和本土受众的关系如何?以后会怎样改变我们的生活?讲好故事,通俗易懂。第四在人员选择上要用有经验、有资历的编辑记者,他们对时政报道的把握更为可靠。
五、小结
正如上文所述,地方广电涉及重大时政报道是机遇和风险并存,把握好尺寸和技巧的前提下能给地方广电带来公信力和影响力的提升,也能提高本机构新闻报道的区域地位。对内部的资源配置和采编播团队来说也是很好的锻炼和洗礼。地方广电要最大限度地运用各种电视手段,充分发挥广播电视可视、可听的优势,展现表现力和感染力,让电视时政新闻报道与本土受众密切结合,做到不缺位、也不出位。
(作者单位:佛山电视台)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