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广播电视台:虚拟技术让两会报道更"妙"
▲河北广播电视台北京演播室内两块手机屏实时显示“冀时”客户端内容。
河北广播电视台主播刘妙然(右一)正在虚拟演播区拍摄《“妙”说报告》。
“今天的《“妙”说报告》,请主播妙然用10个关键字,说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民生福利。”3月10日,《河北新闻联播》中的一档名为《“妙”说报告》的栏目吸引了《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的注意。
在这档4分26秒的栏目中,随着关键字不同,画面背景也在做相应改变。特别是在说到“学”这一关键字时,画面背景变成一个图书馆。妙然站在二层,从旁边的书架中抽出一本书,拿在手中,一边翻看,一边向观众阐释关于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相关内容。
画面再次变化,来到下一个关键词“净”。这时候背景变成了蓝天碧海黄土地,一棵茂密的绿树生长在画面左边,黄白相间的小花与绿草同时破土而出。在这样的动态背景下,妙然向观众讲述了巩固蓝天保卫战成果的重要性。
书架是虚拟的,妙然抽出来的书却是真实的。这个一气呵成的动作是如何完成的?前一秒背景还是图书馆,后一秒变成了自然风光,让观众感到身临其境的背景又是怎么实现的?
带着这些问题,记者来到今年全国两会河北省新闻中心,实地走访了河北广播电视台北京演播室。在河北广播电视台融媒体新闻中心副主任张蔚的介绍中,以《“妙”说报告》为代表,河北广播电视台充分运用技术元素,不断创新报道形式的做法跃然而出。
走进占地面积约150平方米的演播室,挂在右边墙壁的一块长4.5米、高2.3米的绿布首先映入眼帘,这是演播室的虚拟演播区。采用全虚拟技术的《“妙”说报告》就是在这个绿箱区拍摄而成。
在张蔚的描述中,记者的疑问也得到解答。绿色幕布前堆起的两个绿色正方体,高度正好是节目画面中妙然抽书的书架高度。当妙然把手伸过去要拿书时,工作人员要及时把一本书按照从书架中抽出的角度递入她的手中。把书放回时,工作人员要迅速把书平移拿走。这个播出后不足一秒的动作,需要工作人员与主持人不差毫厘的密切配合。在固定背景下展示图表的前景虚拟技术今年继续保留,包括图书馆在内的画面背景的不断变化,则要归功于全虚拟技术的运用。
在全国两会报道中,河北广播电视台今年首次采用全虚拟技术。张蔚对此表示,创新无处不在,特别是在全国两会的报道上,电视人每年的创新更是尤为重要。
“电视的创新主要体现在技术上。在党的十九大报道中,我们曾尝试运用全虚拟技术进行简单的展示。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对这一技术的使用更加成熟。通过技术引领,不断创新栏目形式,希望会议内容能够更好地传播。”张蔚告诉记者。
技术的力量在河北广播电视台北京演播室每一个角落蔓延。除虚拟演播区外,包括一块长9米、高1.5米的高清弧形LED屏的主演播区,设有两块模拟手机外观的显示屏的新媒体互动区,以及设有一块场内节目连线场外记者屏幕的联合播报区,共同构成了河北广播电视台北京演播室的主要阵容。
“两块手机模样的显示屏会实时更新我台‘冀时’客户端用户评论的内容,并与演播室内对代表委员的采访有机结合。联合播报区的屏幕会显示记者会外采访的内容,通过节目中的连线,与演播室内的节目进行互动。”张蔚说,“全国两会的精彩内容通过这四块屏幕汇聚在演播室中,通过网上网下、会内会外的互动,实现了技术助力下民声民意的联通。”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