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介环境下地市电视台新闻话语权的解构与重塑
摘要:媒体话语权的争夺由来已久。电视新闻话语权在新媒介环境下迎来了诸多新变化。地市电视台的新闻话语权呈现出语言符号亲民、物质基础坚实可信、权力利益博弈“平衡兼顾”等特征。新媒介环境下,民意舆论场不可控、不可测因素凸显,地市电视台的新闻话语权面临新媒介对电视新闻“现实”构建能力的解构。未来,地市电视台要重塑新闻话语权,必须积极拥抱新兴媒介,打造电视新闻品牌栏目,培育草根意见领袖,深植群众话语体系,重新掌握构建“现实”的主导力。
关键词:地市电视台;电视新闻;话语权;解构;重塑
话语权主要表现为语言控制权力和舆论影响能力,语言的静态与固定、抽象与有限,以及包含诸多假定等特性①,使得话语的编码与交流、概括与传播变得变幻莫测。新闻媒介是公共舆论场得以形成的主要传播载体和渠道,新闻话语权则成为媒体舆论控制力和影响力的显要表征。电视新闻话语的舆论影响力不容小觑。
一、市级电视新闻话语权特征
新闻话语权就是利用新闻报道影响舆论导向、社会行为和国家政策的能力和权力。不同类型、不同层级的新闻媒介话语权不一,甚至同类型、同层级的新闻媒介话语影响力也不尽相同。地市电视新闻话语权呈现出以下典型特征:
其一,“民意对接”的亲民符号表达。相比省级媒体和中央级媒体,地市电视台是最基层的媒体、最接地气的媒体。其电视新闻话语体系更加充满开放性和社会性,具备对接民意的便利和优势,这从地市观众对本地电视台民生新闻的高度关注可以得到印证。
其二,“坚实可信”的话语物质基础。地市电视新闻虽出基层,但同样是主流媒体,是政府的宣传工具,台属资源、品牌、公信力等历经较长时间积累,比网络媒体具备更为可信、可靠的影响力基础。
其三,“平衡兼顾”的权力利益博弈。媒体市场化转型背景下,决定传媒经济效益的市场、监督引导的党政宣传部门、作为消费者的用户三者共同塑造着媒介组织②。市级电视新闻话语权建设既要“顾上”,又要“兼下”。一方面,其特性决定话语体系要为国家和政府利益代言;另一方面,作为用户“够得着”的权威媒体,必须寻求更好方式对接群众。
二、新媒介环境下地市电视台新闻话语权面临解构
新兴媒介已成为电视新闻话语权研究的重要情境,尤其在新媒介环境下舆论环境、利益博弈等日趋复杂,对电视新闻话语权建设形成了冲击和挑战。
(一)新媒体削弱了电视新闻构建“现实”的能力
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李普曼的“拟态环境”、麦克姆斯和肖的“议程设置”理论,均指出媒介信息活动对客观环境的重新选择和结构化过程,一定程度上,媒介就是现实,电视新闻话语权由对新闻事实的选择性、结构性和倾向性报道而逐渐形成。电视新闻“议程设置”本就面临“时滞问题”,即电视新闻对公众产生影响存在一定时间差,尤其面对“三微一端”的即时、现场和真实等优势,电视新闻时效性、在场性和影响力等均不可同日而语,人们不再仅凭电视新闻“拟态事实”作出行为反应。新媒体首发效应引领下,电视等权威媒体跟进报道或评论,用户观察初级舆论场形成情况才作出行为反应。当下,电视新闻在构建“拟态现实”的过程中扮演着“跟随者”“家长式”的角色,承担着还原事实、引导舆论的职责,但其首发优势已明显减弱。在“见仁见智”的用户面前,掌握着权威话语权的电视新闻媒体往往成为了“沉默”的群体。
(二)民意舆论场不可控、不可测因素进一步凸显
乔舒亚·梅罗维茨(Joshua Meyrowits)的情境媒介理论认为,传播媒介应被视为社会环境的一部分,把情境视为信息系统,每种独特的行为都需要一种独特的情境。③当前,社会情境的典型变化是民意舆论场日趋复杂化、结构化和组织化。例如在2014年广东茂名“PX事件”中,部分民众聚集游行,甚至做出打砸、破坏公共设施等不理智行为。民意舆论场不可预测的因素越来越庞杂,不可控制的力量越来越强大,由言语激化为行动的时间差缩小,致使允许电视新闻“反应”的时长越来越短,而群众对其时效、真实、态度等要求却越来越高。茂名新闻媒体在PX事件中虽反应不够迅速,但做到了真诚对接群众,针对谣言一一进行了澄清,起到了正本清源的效果。民意舆论场的不可测、不可控对新闻媒体的发声速度、话语态度、语言体系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草根利益崛起打破了电视新闻维持的利益平衡
市级电视新闻话语权受到物质基础、利益平衡、政治博弈和价值观等综合因素的影响。电视新闻作为权威信息的出口,维持着党政宣传部门、媒体经济利益和普通群众知情权之间的利益平衡。
新媒体蓬勃发展导致民意舆论场话语力量的扩充,为用户个体表达诉求提供了便利的渠道和势能,“素人”的话语能力得到充分释放。一方面,普通民众的表达平台激增,激发了他们话语表达的诉求和意愿;另一方面,民意舆论场上草根意见领袖崛起,成为民众语言诉求的“代言人”,增强了民众话语表达的能力。市级电视新闻话语权不再仅仅由政府所主导并赋予,普通群众声音变得越来越重要,注重对接群众的期望、需要和利益成为电视新闻话语权建设的重中之重。
三、地市电视台新闻话语权重塑
新媒体发展势头强劲,危机舆情事件频发,既对电视新闻话语权构成挑战,也为强化市级电视新闻话语权提供了机遇。市级电视新闻仍然可以通过拥抱新媒体,塑造品牌新闻栏目,培育意见领袖等举措,强化话语权。
(一)积极拥抱新媒体,重掌构建“现实”的主导力
舆论场上,尤其是危机舆情发生之时,新媒体信息流和谣言流助推了多元嘈杂声音和复杂多变氛围的凝聚,亟需“首要责任主体”澄清事实、主持大局。危机舆情发生之初,地市电视新闻应主动掌握主动权,因应受众期待,实现话语影响力、说服力最大程度地强化。遗憾的是,在现实中,很多媒体主动放弃或贻误了这种主动权,从而导致舆论失控或谣言满天飞。
尽管在重大安全事件等社会问题上,媒体在相应主题的话语权通常让渡给了政府机构部门,但是在专业性与权威性不足的背景下,媒体借助新媒体或民间消息来源,扭转了被消息来源设置的议程,完成了对话语权的重新掌控。④
(二)做优民生新闻栏目,树立新闻栏目品牌
品牌新闻栏目既是电视媒体实力的彰显,也是新闻话语权的主要表征之一,拥有品牌新闻栏目的电视媒体,其话语影响力不可小觑。品牌首先面向用户,电视新闻品牌栏目在受众心智中占据重要的位置。
在时政、民生、专题、访谈等新闻节目类型中,民生新闻栏目塑造品牌更具优势。首先,民生新闻对接群众、聚焦群众关心的话题,表达群众的利益诉求,能够解决群众生活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其二,市级电视新闻栏目具备借鉴优秀同级媒体办栏目经验的优势和便利,取长补短做优民生新闻栏目。其三,地域文化特色是塑造民生新闻栏目品牌的又一优势,地市级电视新闻要善于利用地域文化塑造新闻栏目品牌。其四,吸收新媒体新闻优势,可以拓宽民生新闻来源,强化民生栏目活力。
(三)培育草根意见领袖,深植群众话语体系
意见领袖从事着“两级传播”:媒体消息首先抵达意见领袖,再由意见领袖传达给“人口中不太活跃的那一部分”⑤。当下,传播环境发生巨变,政府和媒体培育意见领袖的作用和意义不再局限于“上对下”的中介传播效果。与之相反,通过意见领袖更好地了解群众诉求,更好地疏通“下对上”的意见表达渠道,成为政府和媒体的当务之急。地市电视台可尝试培育台属草根意见领袖,为他们提供更多接触并使用媒介的机会,促进他们与其他群体交往,为他们参加各种会议提供机会等,促使他们形成主流价值意识和客观理性的话语体系。通过“电视新闻——台属草根意见领袖——普通群众”的循环路径,将理性话语充分植入群众话语体系和意见诉求中去。
注释:
①[美]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M].郭镇之等 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88-94.
②刘毅,郝晓鸣.新闻控制、采编话语权与报道影响力[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5 (03):23-37+126.
③董璐.传播学核心理论与概念(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152.
④陈娟,王文杰.话语权分配与争夺:广州市食品安全报道分析[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3 (12).
⑤[英]丹尼斯·麦奎尔,[瑞典]斯文·温德尔.大众传播模式论(第二版)[M]. 祝建华 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55.
(作者单位:东莞广播电视台)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