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融媒体环境下的“说新闻”
摘 要:融媒体环境下,新闻节目的播报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本文试从心理、技术等方面阐述“说新闻”产生的背景要求,以及融媒体环境下新闻从业者应对“说新闻”的方式方法。传统媒体只有积极适应新技术条件下的传播规律,不在新的传播领域缺位,才能在融媒体中占领舆论宣传的主阵地。
关键词:“说新闻”;受众需求;“说新闻”的特点;冗余度与信息丰度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8)03-0124-02
自从凤凰卫视的陈鲁豫开出了“凤凰早班车”之后,新闻节目的播报尝试各种风格的“说”已经20年了。湖南卫视《晚间新闻》由“播”改“说”之后,3分钟的插播广告代理权达到1888万元,创下了当时新闻插播广告的最高纪录[1]。随着技术的发展,竞争的加剧,迫使新闻从业者打破以前的思维模式,在新的技术平台基础上在更深层次重新架构新闻的传播形式。“说”新闻只有结合新媒体的传播特点才能有更加蓬勃的生命力。
一、为什么“说新闻”得到受众的认可
1.受众在心理方面迫切要求平等、参与、交流
自从凤凰卫视开“说新闻”之先河后,内地众多的广播、电视都开始以“说”来包装新闻节目。一个企业在推出其新产品时必须考虑顾客的消费需求,并且要与其他同类产品有细微的差别和不同之处,在经济学中称为“产品异质性”。“说新闻”出现后能很快被受众接受并认可,正是因为受众对待媒体的心理较以前发生了改变。他们对媒体,尤其是广播、电视再不像以前那样感到神秘。随着自媒体的发展,受众参与意识越来越强,希望更多的表达自己。因此作为集权威性、实效性于一体的传播信息的主渠道之新闻,也得改变以往不食人间烟火的形象,在传播时既要把握自己的传媒喉舌属性,又要有服务意识,在坚持正确导向的基础上,结合新媒体新、短、快、活的传播特性占领新闻传播的阵地。在制作时换位思考,受众希望在新闻中得到什么信息,怎样表达才更有效。
2.媒介带来的新的技术特征、功能体验促进了一些新行为产生和既有行为的调整
受众使用新媒体行为的增减调整在无形中重构着人们的生活时间,并进一步影响着人们的心理。《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14年,手机网民在网民中的比例高达83.4%,网民的人均日上网时长达222分钟,而且规模和时长仍在不断上升[2]。由于整体时间的有限性,花费在一种技术上的时间可能会影响人们在其他活动上的时间分配,那么作为新闻节目,如何随技术及人们的时间重构调整新闻节目的制作及传播方式直接影响新闻传播效果。其实新闻本身的特性就很好地契合了互联网传播的要求,短小、精悍。很多受众常常是在紧张的工作间隙或路途中获取信息,多任务状态下使人们没有更多的精力去刻意收看一档长时间、高强度、紧张严肃的新闻节目,“说新闻”可以使新闻播报“碎片化”,既可以独立成篇,又能系列播发,在受众的心理需求与时间方面兼顾。
3.从人的生理角度讲,“说”的传播效果最好
捷克的一位女研究者卡尔瓦绍娃专门研究了对同一课题分别采取的宣读讲稿(读)和脱稿发言(讲)两种口头传播方式的特点和效果。结果发现,讲的方式比读的方式词语的数量增加了约50%,减少了名词,增加了动词,虽然冗长些,信息量相对少了些,但是增加了局部的信息,具有描述性、戏剧化成分,节奏从容、自由,而且辅之以情感(姿态、表情),因此更适合于听众的感知和接收。从记忆效果看,测验结果是:通过讲的方式人们大约记住材料的33%,而读的方式人们大约只记住材料的10%[3]。从以上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如果信息传播者是以“说”的方式来传递信息的话,要比以“播”的方式能令受众记住更多的有效信息。受众在同等时间、接受同等内容的信息时,选择节目的倾向就完全取决于信息传播的方式。很明显,“说新闻”利于受众记忆更多的内容,也更易于被接受并获得认同。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