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中日韩媒体联手破融合发展难题 主动求变前途可期

赵新乐
2018年05月22日13:23 |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小字号
原标题:主动求变 前途可期

编者按:5月10日,由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的第六届中日韩新闻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来自中日韩三国的38家主流媒体和记者组织的50多位资深媒体人,围绕“全媒体融合发展和创新合作”这一大主题及“媒体在促进双边关系中的作用”“维护半岛和平稳定”两个分论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

很多人看过这样两张照片:第一张照片拍摄于2016年,照片中的每个人手上都拿着一部手机;第二张照片拍摄于1916年,每个人都拿着一张报纸。两张时隔100年的照片放在一起对比,传递出一个鲜明的信号:人们对于信息的需求从未改变,但是传递信息的载体已经发生了变化,并且这种变化还在继续。

在第六届中日韩新闻研讨会现场,《人民日报》新闻协调部副主任汪晓东以此为例说明,作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互联网推动我们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同样,在这种全新的改变之下,融合发展成为近几年中国传统媒体以及日韩媒体面临的共同挑战和思考。

数字背后 彰显新特点

“97.5%、90.7%、25秒……”汪晓东在发言中给出了这样3个数字。第一个数字来自于今年1月份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其中显示,截至2017年12月,中国的手机网民已经达到7.53亿,网民当中使用手机的人的比例占到了97.5%;第二个数字90.7%,是中国网民通过社交媒体获取信息的比例;第三个数字25秒,是去年8月8日,四川九寨沟发生7.0级地震,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利用机器人写稿技术生成一篇540多字的快播新闻稿所用的时间。

“随着智能终端的普及,还有各种移动应用的迅速落地,包括媒体在内的整个互联网行业正在经历着大规模的用户迁徙和场景转换。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个人、组织或者信息与外界交互的主要方式,手机已经成为获得信息的主要工具,微博和微信这些社交媒体已经成为中国民众获取信息最重要的渠道。智能化已不仅仅用于新闻生产,还将用于内容的分发。”汪晓东以此来说明当前全媒体时代媒体融合呈现出的3个新特点:移动化、社交化以及智能化。

汪晓东提到的媒体行业所面临的变化,日本和韩国媒体同样感同身受。来自日本NHK报道局的国际部部长伊藤良司分享了日本新闻通信调查会在去年11月进行的一项调查,调查显示:在网络上浏览新闻的人占到了71%,首次超过阅读新闻早报68%的比例。“可能这一点在中国和韩国已经习以为常了,但是在日本,报纸还是非常大的获取信息的渠道。而去年的这份报告显示,2010年以后,人们获取新闻渠道的途径第一次转向了以网络为主。”伊藤良司坦言,这种倾向毫无疑问还会继续持续下去。

“我所工作的报纸,它的阅读量现在正急剧减少。1995年的时候,70%的人阅读这份报纸,过去5年中,我们可以看到它的数据急剧减少。2015年的时候,只占14%,目前可能是10%。”韩国《每日经济新闻》评论员尹垌镐说,毫无疑问,互联网门户网站、移动端、SNS等,通过这样的渠道获取新闻的比例跟传统媒体相比,已经高出很多。网络带来的全球性变革,不仅仅在中日韩之间。

习惯改变带来新挑战

在汪晓东看来,移动时代又催生了很多新的需求和业态,比如移动视频直播平台、移动支付以及各种生活服务平台。因此,内容、资本、技术都在角逐手机屏幕这块方寸之地。对于传统媒体而言,失去了移动传播这块平台,那么,报刊有可能内刊化,有可能变成自娱自乐,广播电视这种传统的传播渠道也将受到威胁。

“更为重要的是,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社交媒体,凭借基数大、信息传递快、互动功能强、信息消费自主性高这样一些特点,成为网络上重要的内容传播工具,抢占了传统媒体稀缺的注意力资源。”汪晓东提到,很多所谓的大V、大号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信息的整合者、意见的表达者,而且在舆论场上也具备不小的话语权。但是,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他们这种情绪化的表达,有时候也加剧了舆论的激化。而平台为黏合受众,以算法为卖点推送的内容对秉持主流价值的传统媒体来说,同样也是不小的挑战,也会造成很大的冲击。

新闻媒介的渠道越来越多样化,但大众对新闻的信任度却在逐步降低,韩国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尹垌镐以路透社此前做的一个调查为例:在不同的国家为媒体打分,几乎没有哪个国家的媒体信任度超过70%,大部分人对媒体的信任度是很低的。“我们报道的渠道越来越多,但是,新闻报道的信任度越来越低。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就是因为大家对媒体的期望值没能达到。”在尹垌镐看来,作为媒体人,应该怎样恢复民众对媒体的信任度,这是需要认真探讨和研究的。

尽管面向日本1200名选民的调查结果显示,相信日本媒体报道的人为53%,不相信的人为39%,仍是相信的人更多一些。但是,在伊藤良司看来,作为一种趋势,对于媒体报道的信任度在日本也是每年逐渐减少的。因此,在不久的未来也许就会像美国那样,迎来逆转的日子。伊藤良司认为,网络时代的媒体,如果仅仅着眼于生存论或者营销论,早晚会失去国民的信赖。如果要成为受国民信赖的媒体,就必须秉持“因为有媒体,国民的声音才能够反映在政治上,媒体是民众主义的后援”的概念。例如,政府是否在做应该做的事情、将来的生活有没有保障等,时而迅速、时而详细地进行调查采访,而后发布公正而准确的信息。也就是说,大众媒体的职责不应改变,且在前景不明朗的现代社会里,应该比过去更为重要。

对于传统媒体所面临的困局,人民网副总编辑潘健还提到了另外一个方面,他说,以前媒体的报道能够在舆论场中占到八成或九成,但现在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在一些热点事件中,媒体可能就是舆论场里的配角,甚至成为舆情攻击的对象。“这是我们以前没有感受到或者预料到的。”在潘健看来,互联网时代下,除了要重塑媒体的立身之本外,传统媒体或者说主流媒体,也要寻找最大公约数,把这个公约数放大,把媒体所服务和面对的对象放大,这个可能是在互联网时代需要考虑和实践的一种理念。

重新思考媒体的本质是什么,这是中日韩媒体同仁共同的感受。韩国新闻放送编辑人协会会长、《中央日报》主编李夏庆直言,媒体最大的问题,是在非常多的信息当中,失去了媒体的信任度以及报道新闻的价值。要重塑媒体的公信力,首先就要确认事实,在互联网很多虚假新闻中判断真假。比如,美国的《纽约客》杂志,它提出的宗旨就是准确度,所有报道提前要百分之百地去调查确认。《中央日报》几年前也引进了这样一个事实确认的制度,这样的做法在媒体行业中非常流行。

尹垌镐也提到,相比之下,传统媒体还是有把关功能的。通过把关来提供可信赖的信息,这是一个方法。另外就是要不断地进行研究和深造,还有重视监督的作用,要不断同受众进行沟通。

融合发展需要新路子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曾说,网无所不在,网外有网,无处可去。汪晓东借这句话说明,我们生活的全媒体时代同样也是无处可去。既然是这样,媒体人就要主动适应全媒体时代,主动拥抱互联网时代,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推动媒体深入融合,重塑主流媒体的传播力,提升主流价值的引领力。

“我想用3个C来概括推进媒体深度融合的3个维度:Content(内容)、Creative(创新)、Customer(用户)。”在汪晓东看来,无论在什么时代,优质的内容永远是稀缺的。主流媒体应该增强内容自信,就是要把传统内容优势进一步放大,通过优质内容的供给,在新的媒体格局当中实现突围。但这不意味着可以忽略技术创新,在推动媒体融合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保持对技术的高度敏感,主动去拥抱新技术。最后,就是用户意识。用户意识的关键还是服务,就是媒体能够为用户提供什么样的信息服务,从而使自己提供的信息成为必需品。只有了解用户在哪里、用户要什么,媒体才能更好地进行新闻的生产,也才能提高新闻产品的到达率。面对融合发展,伊藤良司提到,日本的传统媒体并没有袖手旁观,报纸、电视等都在实行数字优先,都有这样的一种号召。因此,现在日本报纸媒体、电视媒体都先于纸面或者电视渠道,在网络上登载相关内容,通过这样的做法力图挖掘年轻的读者层和收视层。NHK最近也在报道局设置了一个新的组织,助力采访内容可以先登在网络上,如果反响好的话,再用专业的摄像机拍摄并播放,而这是之前不曾有过的新尝试。

“现在没有媒体可以看到一条非常明确的成功之路,但是我们在持续努力中。我想说的是,首先,在媒体融合的时代,必须要迎接变化,面对变化。其次,我们必须走正道,纸质版报纸的读者越来越少,我们必须通过其他的方式去补充。”李夏庆说道。

“中国有句古话叫:独行快,众行远。作为一个时代课题,融合发展不是一家媒体的事情,实际上也不是一个国家媒体的事情。”对于加强媒体创新合作,汪晓东提了3个建议:三国新闻媒体可以建立常态化的交流机制;在媒体的深度融合上,通过国家的媒体界联手进行技术攻关,联手提升传播能力,找到最好的技术,通过最新的技术来提升媒体传播能力,拓宽报道领域,产生更优化的效果;此外,中日韩三国的新闻媒体可以多组织一些联合采访,不仅仅是拓宽报道选题,更重要的是增进三国的了解,讲出更多好的故事。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