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新闻爱好者》>>2018年第6期

论全媒体时代国际新闻传播人才的创新培养

代芳芳
2018年08月14日10:07 |
小字号

来源:《新闻爱好者》

【摘要】为了给国家新闻传播能力建设提供基本保障,我们需要构建适应时代需要的国际传播人才培养体系。研究国际新闻传播的创新人才培养能为我国国际传播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国际地位的逐步提高,国际交往日益增多,中国在世界经济、政治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我们的对外传播力和国际话语权仍然相对较弱,纵观国际新闻,绝大部分新闻都由世界个别发达国家的通讯社发布。我们不得不承认,目前我国的国际传播能力与发达国家仍然存在着差距,也与我国的国际地位不相称。

这种信息差距直接或间接影响了我国参与外交事务和国际事务的主动权。为扭转信息传播的落差,增强国家对外传播软实力,更好地传播中国声音、塑造中国形象,国家开始大力发展国际传播事业。教育部党组于2016年召开会议,学习和研究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会议提出了加强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要求,特别指出,高等院校的新闻传播院系要充分利用自身条件和优势,着力培养既有爱国情怀又有国际视野,能够传播好中国声音的国际新闻传播人才。

全媒体时代给新闻传播事业带来的巨大变革有目共睹,我们对新闻人才的培养也必须与时俱进。传统的新闻人才培养已经不能满足新时代的要求,媒介融合的全媒体时代对国际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在未来的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中,必须不断探究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新闻人才培养路径,构建出适应时代发展和中国国情的创新新闻人才培养模式。

一、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特点和现状

全媒体时代背景下,尽管新媒体的创新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但传统媒体有其自身的优势,新老媒体交替的现状并不是非此即彼,新媒体和传统媒体间必然出现相互融合的趋势,可以实现优势互补的状态,被称作融媒体。新技术为促进媒体相互融合和发展提供支持,创新人才为全媒体时代媒介融合提供保障。目前,世界格局正在向多极化发展,世界各种力量在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中出现新的分化和组合,美国、俄罗斯、中国、日本、欧盟等大国和国际组织在国际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世界风云瞬息万变的今天,我们不仅要适应融媒体的时代要求,更重要的是需要把握国际话语权,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因此对国际新闻传播人才的创新培养迫在眉睫。

要在新形势下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新闻人才创新培养之路,我们要把握国际新闻人才培养的特点,同时还要了解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现状和困难。我国国际新闻传播人才是能保持坚定的立场,熟练掌握新闻业务技能,深入了解中国国情和世界形势,灵活使用外语和新技术的新型复合型人才。为此,需要着力加强学生政治素养和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教会学生具备掌握实时的报道能力、国际交往能力、应急事件处理能力、使用现代传播技术手段的能力等。这就要求国际新闻人才的教育必须加强对学生新闻专业素养和创新实践能力的提升,提高学生运用外语的能力、拓展国际视野的能力、随机应变的能力、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运用新媒体技能等诸多方面的能力。总结起来,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特点是政治性、国际性、复合性、技术性和创新性。

国内很多学者对国际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进行了调查和分析,他们发现了新闻人才培养仍存在不完善之处,因此在阐释了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理念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可行的培养建议。在培养理念方面,学者尚京华提出了在各个部门之间相互配合的“融合贯通”理念,即高校培养专门的新闻传播人才,并对国际传播媒体的一部分人员进行继续教育,为新闻传播媒体提供就业和实习的机会等[1]。

课程设置方面,部分高校对通识教育非常重视,认为国际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需要同时研修跨文化传播、历史、哲学与政治等通识课程。但我国高校的新闻传播课程设置中仍存在一定的问题。除基础课程外,关于中国国情和世界形势教育的课程较少,尽管有个别院校已经开设了一些开拓思维的专题讲座,但并没有系统的教学体系。在全媒体时代必须对现有传统课程设置进行调整,特别是需要增加关于媒体技术的课程。实践方面,大部分新闻院校的理论学习与实践相脱节,没有针对不同年级和阶段的课程设置相应的实践方案。对国际新闻专业来说,还需要给学生提供到国外媒体实践的机会。目前,新闻专业的学生在国外媒体的实践机会非常少,而且实践的指导机制不够完善,学生们在实践中并不能得到系统的、专业的指导。从国际新闻传播专业的课程设置上反映出部分高等院校对国际新闻传播人才能力的认知上不够全面。高校和媒体行业的长效机制并没有建立。

二、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应遵循的原则

要适应媒体融合的全媒体时代发展,掌握我国的国际话语权,我们在探索国际新闻人才创新培养之路上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

首先,我们必须坚守新闻专业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理念,致力于培养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合格专业素养的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中需要塑造学生正确的新闻职业理念和职业道德,这样才能够传播国际事实真相。全媒体时代的信息量泛滥,存在信息虚假的情况,国际新闻工作者需要具备去伪存真的筛选意识和披沙拣金的过滤能力。

其次,必须走培养复合型国际新闻传播人才的路径。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是国际新闻专业毕业生进入传媒机构工作的必要条件。接受过系统完善的新闻专业高等教育的毕业生具备新闻工作的基本能力,能在工作实践中把握国际新闻工作的基本技巧和规律。全媒体时代突破了媒介之间的界限,在信息融合的大时代,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必须从单一的专业转变到复合型人才,不仅要有跨学科的知识结构,还要培养不同媒介采编、拍摄、制作的实践能力,要在未来工作中把握不同传播渠道的传播技巧。

再次,国际新闻教育要遵循与时俱进的原则。在全媒体时代,对国际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要重视多媒体技术的培训。美国普度大学传播学院院长霍华德?塞弗(Howard Sypher)指出,我们生活在个性化新闻的新时代,国际新闻传播者必须掌握使用新媒体的技能[2]。对高校的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中,需要把社交媒体整合到各项课程中,培养学生掌握最现代化的传播工具、方法和技术。

最后,国际新闻专业的教育必须坚持让国际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在实践中熟悉和掌握新闻工作的基本方法和规律。目前,我们培养出的学生知识和技能存在单一性,很难满足时代的需求。因此必须创新教育模式,在制度层面给予新闻界和教育界支持,共同制定培养方案、评价体系和实践教学体制。

三、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创新理念

回顾近十年的新闻人才培养道路,我们认为中国的国际新闻人才培养要走符合中国社会特点的道路。我们不能照搬国外一些新闻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法,应该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下遵循新闻人才培养的相关原则,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本土化人才培养体系。这套具有中国特色的本土化新闻教育体系中,核心的教育理念是培养学生具有几方面的能力:坚守国家立场的能力,及时传播的能力,传播好中国文化的能力,学会运用新媒体时代不同传播渠道的能力。

(一)国际新闻传播必须坚守国家立场

全媒体时代的个人化、网络化和全球化的信息平台要求国际新闻传播不仅需要顺应时代要求,更需要具有爱国情怀。因此,在新闻人才教育中,应始终把爱国教育放在首位,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学生,使学生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具有国家和历史的责任感,让这一批将来要代表党和国家发声的人才在未来的新闻传播工作中,树立起坚守国家立场的信念。对于书写未来历史的新闻工作者来说,为祖国传播是必须遵守的准则。这是关乎国际新闻传播的根本性和方向性的问题,无论时代的车轮如何运转,每一位新闻工作者都必须把国家信念牢记心中。

(二)国际新闻传播要把握传播时机

在国际新闻传播教育中,要不断培养学生的时效意识。必须引导学生在国际新闻报道中抓住先机,在时间和速度上做到先人一步。使他们能做到重大国际事件发生时,把握好时机,第一时间解读和表明中国立场,这样才能掌握传播的主动权,发出正确的言论与观点,引导大家正确地认识和评价国际动态。近年来,抢占第一时间、第一现场已经成为我国对外宣传机构的必要要求,我们对主导国际舆论的有效性显著增强。再者,随着全媒体时代信息传播速度的迅速提高,虚假报道的影响逐渐增大,如果不能及时发出自己的声音,就有可能造成不可预见的后果。因此,国际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也要学会辨别真实和虚假的信息,不能被虚假信息误导,学会建立危机预案,更不能因为报道时机延误而影响大局。

(三)传播好中国的核心价值观

我们的国际新闻传播工作的目的主要是让世界认识和了解中国,传播的内容应该是我们国家的成就、民族的风貌和文化,也就是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在国际传播中,要考量传播内容的可接受性,在传播内容上要把握能够吸引人的事件,要把握受众的需求。还要把握报道的方式,列举有说服力的事实和数据,同时又要令报道更有趣味性。全媒体时代大众对新闻报道的需求不仅局限于国际大事,还有更多的流行文化,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化跨文化传播的一扇窗户。

(四)掌握全媒体时代不断拓宽的传播渠道

21世纪的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使新闻传播出现了重大变革,社交媒体拓宽了国际新闻传播的渠道。一方面,全媒体时代日新月异的新技术给传统的新闻报道业务带来了挑战;另一方面,全媒体时代也对新闻传播教育提出了培养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的新要求。如今的新闻传播人才不仅需要掌握必要的新闻传播知识和技巧,还需要掌握必要的互动传输技巧。新时代国际新闻人才不仅要把握新闻传播的深度、广度和透明度,还要融合传统与现代的传播技术,把握全媒体的传播机遇。

媒介融合的全媒体时代离不开能够适应全媒体环境的新闻传播人才。相对于传统媒体时代,新时代的新闻传播人才要打破常规,了解受众需求,重视用户建议和意见,既要熟练掌握传播技能,也要学会策略管理。

四、全媒体时代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

有了以上国际新闻人才培养的创新理念,我们需要在国际新闻人才教育中从以下几方面具体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变革:

第一,坚持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同时增加对世界形势认识的教育。国际新闻传播者的主要任务不仅是向中国介绍世界,还担负着让世界认识中国的历史使命。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们在国际上拥有了更多的国际话语权,需要对越来越多的国际事务及时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未来的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必须能够坚持中国立场,同时能够把握世界局势的变化。

第二,我们需要学习和借鉴国外新闻人才教育一些好的模式,结合我们的具体国情,将实践教学真正嵌入现有理论教学中,建立系统完整的实践教学模式。例如,可以学习已经取得了一定成功的“教学医院”培养模式和“中国新闻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取长补短、加以借鉴,对存在缺陷的实习机制进行改革[3]。

第三,加强高校新闻传播学院与新闻媒体合作,通过不同途径和手段增加与国内外社群的交流。例如,可以将目前进行的新闻采访活动更好地与我国的“一带一路”建设结合起来,挖掘当代中国人的真人真事,向世界讲述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故事。同时,高校的新闻学院还可以与媒体业界合作,为新闻传播学院的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使理论知识和实践更为紧密地联系起来。

第四,加强第二语言教学。娴熟灵活运用外语是为了国际新闻报道,这是每一个国际新闻专业的学生必备的技能。外语水平直接影响国际新闻传播的效果。目前的新闻专业课程中对外语教学的课程设置不够细化,应当增加英语口语、英语听力、新闻专业英语、新闻专业英语写作等课程,使国际新闻传播人才能真正做到在未来的工作实践中熟练地掌握第二语言。

第五,提高国际新闻教育者的综合素质。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需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新闻教育工作者不仅需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领域;既要掌握新闻传播专业的理论知识,又要掌握新闻实务工作的技能;既要深刻理解我国的历史和文化,又要把握世界政治和经济事务的发展动向。在媒介融合的全媒体时代,国际新闻教育的教师不仅承担着传授知识的重担,还担负着培养学生传播能力的任务。在国际新闻专业教育中,教育者不仅要注重跨媒体、跨学科的思维观念的培养,还需要把握新闻传播专业的发展方向,不断扩充和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新闻传播人才教育的师资建设可以通过与国内外传媒机构和高校的合作,在交流中不断学习和探索教师队伍建设的新理念和新方法。

第六,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创新课程体系建设。针对全媒体时代对新闻工作者的要求,我们可以将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分为五大模块,构建如下:一是通识教育模块,如现代汉语基础、计算机基础、马列新闻理论等;二是中国国情教育的课程模块和世界情形教育的课程模块,如中国文化概论、中国文学作品选读、世界历史和经济等;三是新闻专业课程模块,如新闻学采访与写作、大众传播学、新闻法规和职业道德、报纸与编辑、广告学、国际传播等;四是第二语言课程模块,如新闻英语、英语口语、英语听力、英语新闻写作等;五是拓展课程模块,如新闻摄影、新闻心理学、中西文化比较、跨文化交际等。为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国际新闻传播专业人才教育中应制订到国外新闻媒体和专业院校学习的计划,与海外大学新闻学院开展学术交流和学生交换活动,利用丰富的资源优化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

五、结语

在我们提倡文化走出去的时代,国际新闻传播担负着让世界认识中国的重要责任。同时,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国际传播的信息来源更加多样化、全球化,促进了新闻传播策略的巨大变革。时代的发展对国际新闻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于传播人才的创新培养需要教育界与媒体业界的共同努力。在探索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道路上,我们还需要学习和借鉴传播行业先进培养理念和经验,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创新,使我国的新闻教育充分体现人才培养的时代性和现实性。

(本文为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河南省自贸区建设背景下国际化创新人才培养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82400410077)

参考文献:

[1]尚京华.国际新闻教育思路浅议[J].现代传播,2011(12).

[2]王春枝.美国大学国际新闻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中国传媒科技,2013(18).

[3]赵星植.数字化媒体时代下新闻实践的转变及新闻人才的培养[J].东南传播,2011(1).

(作者单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