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8年·第6期

从“三维度”提升财经新闻的品质

——以晋江电视台《晋江财经报道》为例

黄  贵
2018年08月16日10:08 | 来源:今传媒
小字号

摘 要:由于地域所限,不少地方台的财经新闻栏目都存在线索不足,内容专业性有余、通俗化不足以及同质化严重等问题。如何以媒体融合提“速度”,以思想性提“深度”、以服务性提“黏度”,从内容到形式提升财经新闻的品质,已经成为共同面对的课题。本文通过分析晋江电视台《晋江财经报道》这档财经新闻栏目,总结出一些操作性强的做法:一是用新媒体抢“第一时间”,二是前瞻分析、独家观点,三是通俗化表达,四是组织开展活动与受众有效互动。

关键词:财经新闻;品质;提升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8)06-0142-02

一、引 言

财经新闻的“财经”既包括宏观的经济政策,也包括微观的企业运营、个人理财;既包括象征性的资本货币,也指生产性的工业、农业等[1]。从定义上看它揽括了全部的社会经济生活和与经济有关的方面,从与个人的关联度上看,财经新闻的“财”,顾名思义与钱财有关,因此它注定与每个人都有关系,这也意味着财经新闻拥有与受众的“与生俱来”的黏性。这也就意味着财经新闻与时政新闻、民生新闻相比拥有先天的优势。因此,不少有产业优势的县级台都有开办财经节目。但由于县一级地域小,新闻资源较为有限,因此不少县级台的财经新闻存在着线索不足,内容专业性有余、通俗化不足以及同质化严重等问题。比如大量充斥“GDP(国内生产总值)”“PMI(采购经理指数)”“O2O(线上到线下)”“B2B(企业与企业之间通过专用网络或Internet,进行数据信息的交换、传递,开展交易活动的商业模式)”等专业术语。而且很多内容多是报道“有什么”,“为什么”和有前瞻性的选题却明显偏少。根据使用与满足理论,受众面对大众传播并不是被动的,实际上受众总是主动选择自己所偏爱和所需要的媒介内容,而且不同的受众还可以通过同一个媒介内容来满足不同的需要,并达到不同的目的[2]。因此要改变这些倾向,必须提升财经新闻的品质。

二、以媒体融合提“速度”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各媒体的竞争也是这个道理。传统媒体一定要与新媒体融合才能抢得先机。而且这个“快”,一方面指在第一时间发出媒体负责任的权威声音,第一时间负责任地回应社会的关切。尤其是针对具体的一些敏感事件,务必要占得先机,把舆论的主动权掌握住;另一方面在一个时间节点或者一个事件上的快速反应的基础上,更要对通盘的舆论形势和各种媒体竞争格局的变化有所把握,以先发制人的敏感在布局上“先声夺人”。与新媒体相比,传统媒体在“快”上有先天的劣势,这也就要求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要深度融合,这样才能压住“人人都有麦克风”的阵脚。

(一)同步采写,新媒体第一时间播发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晋江电视台《晋江财经报道》已经完全转变传统新闻的生产方式。比如传统做法是电视新闻播完再生成新媒体格式在微信公众号中播发,而现在则是要求重点报道或重大事件新闻,记者一采完甚至在采访的过程中就要编发新媒体第一时间播发。这样《晋江财经报道》微信公众号成为第一播发平台。例如2017年晋江的“塑料紫菜”谣言风波,早在4月25日有朋友在转发“塑料紫菜”谣言视频时,当天我们记者就与该公司取得联系,采访晋江市质监局、市场监管局利用栏目公众号第一时间出来澄清相关情况。并配发相关评论引导社会舆论。这样先微信公众号播发再到电视播发。

(二)直播

近年来《晋江财经报道》增加重大活动的直播次数,并主动策划重大活动,比如每年楼市的“金九银十”期间,策划“家居建材节”,利用栏目微信公众号直播,吸引商家、消费者。结合市里的重大活动,比如每年的企业创新大会、鞋博会、闽台食品交易会、家居建材博览会等也进行微信直播。栏目所有记者无论男女都会写稿、拍摄、电编,有部分记者自己能出镜。仅2017年栏目就进行了10场次重大活动的直播,其他一些部门、企业活动的直播也有12次,一年时间积累了30万粉丝。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