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新安晚报》:走心策划成就不能忘却的纪念

2018年09月04日13:14 |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小字号
原标题:《新安晚报》 走心策划成就不能忘却的纪念

在中国人的文化里,对于逝者,会追忆生平以表纪念,由此便有了刻于石碑之上、代代相传至今的祭文,无声地讲述着千百年前石碑主人的生命历程。

在当今,如果一位名人逝世,通过互联网,全世界都可以在同一时间得知消息,任何一个人掏出手机就能查出其生平。但是,这个时代似乎悲伤来得快,遗忘来得也快,如何让纪念更加深刻,也是传媒从业者常思考的问题。

8月18日,联合国前秘书长科菲·安南在瑞士因病逝世,享年80岁。在此后的一段时间中,媒体纷纷悼念。而在众多同题报道中,《新安晚报》名为《安徽之约 南说再见》的专题策划,以其具有接近性的选题角度、大量细节的回顾,立体呈现了一位让读者有亲切感的联合国前秘书长形象。

角度独特 标题引人

安南逝世的消息,想必读者已经在各种新闻移动端的推送中看到了,作为一家地方都市报,怎样让这一人尽皆知的消息呈现得有深度、有新意,让观众对于逝者产生由衷的追思之情,着实要费一番脑筋。

8月20日的《新安晚报》,头版封面图片便是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和夫人在12年前考察黄山时的照片,标题《安徽之约 南说再见》虽说只有短短8个字,但是巧妙又有力量,既把安南的名字嵌入其中,还能让读者很轻松地知道要讲的是安南在安徽的往事,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标题下面有一句话,“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去世,12年前曾考察黄山,生前和黄山约好再见,如今却再也无法实现”。这样一句平实的话语,传达了浓浓的哀悼之情,让人读来不由鼻子发酸。

《新安晚报》抓住安南游历黄山这一曾经发生在读者家门口的新闻事件,在安南逝世之时进行回忆,让本地读者感受到自己与新闻人物的联系,不得不说,从选题角度来讲,《新安晚报》就已胜出一筹。

策划立体 展示充分

《新安晚报》为追忆安南用了一个整版的篇幅,这让策划者有充足的空间从多个角度呈现其生平。在这个专版中,顶端将安南照片、简单生平和《安南再见》大标题融合在一起,并用厚重的黑色进行铺底,这一部分占据了版面面积的1/4,营造出了浓厚的哀悼氛围。

主文区左侧引新华社电,对安南一生经历的大事进行了回顾,讲述了他出生于非洲酋长之家、为联合国工作40余年、认为没能阻止伊拉克战争是最大遗憾的几个关键细节,勾勒出了安南其人其性格的大致框架。

在该介绍下方,是一篇名为《十年任期内七次访华》的新闻背景链接,简单介绍了安南在其10年任期内,曾于1997年5月、1998年3月、1999年11月、2001年1月、2002年10月、2004年10月和2006年5月7次访华的背景,用数字展示出了安南对于中国的深厚感情,也为右侧主打文章提供了新闻背景支撑,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情意深切 细节动人

在整个版面中,除了《安南再见》这一大标题被设置成大字号之外,《曾和黄山约好再会,却再也无法实现》这篇文章的标题也被着重处理,让读者一眼就能辨识出这篇文章是整个版面的主打文章。

从新闻价值来讲,这篇文章作为整个版面的重头戏也是当之无愧的——2006年5月,时任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及其夫人一行来黄山风景区和西递古村考察,而这是安南最后一次访华。《新安晚报》记者在12年前参与了全程采访,捕捉到了大量细节,在这篇文章中呈现了很多有意思的瞬间。

比如,安南夫妇在黄山同锁连心锁,安南还为一株造型特别的黄山松取名雨伞松,赞扬中国对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黄山的保护堪称典范。而给人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文中提到的这样一个细节:“晚上在山上休息,被征求次日早上是否起来看日出,安南犹豫了一会儿说:‘这次不看了,下次我们来黄山住上一个星期,把黄山的美景看个够。’”

如今,随着安南的逝世,他再游黄山的愿望已经无法实现,但是,这位曾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为和平事业奔走一生的伟人,不会被历史所遗忘。对于安徽的读者来说,这份纪念有着更为具体的寄托。或许,下一次再爬黄山,看到连心锁时,会有读者想到,曾经有一位老人在这里也挂上了连心锁,还把钥匙拿回去做纪念,而这位老人,正是曾经的联合国秘书长——安南。(见习记者 隋明照)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