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媒体融合命运共同体
——以苏州日报报业集团的实践探索为例
通过改革组织体系、再造生产流程,优化资源配置,激发团队活力,提高运行效率,提升产品竞争力;强化互联网思维,创新新闻生产和传播方式,发出更有价值的声音;建立起一套适合媒体融合发展方向的现代考核制度,强化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考核,推进“同工同酬”,突出移动优先。
在变革转型的大时代,经历过彷徨与阵痛,传统媒体融合的信心日趋坚定、态势渐趋明朗、脚步日益加快。2017年,苏州日报报业集团深化融媒改革迈出关键一步,以推进媒体融合三年行动计划为战略举措,以盘活集团资产为战略依托,聚焦主业、做大做强,创新思路、锐意改革,实现新闻事业和经营业绩双丰收,集团上下全体员工精神面貌为之一振,工作热情明显高涨,业务素养进一步提升。
“融”出精气神, “改”出生产力
苏州日报报业集团拥有苏州日报、姑苏晚报、城市商报、苏州新闻网、“引力播”APP、《现代苏州》杂志、古吴轩出版社等媒体集群,形成了报、网、端、微、书、刊等载体完备,传播渠道齐全的新型主流媒体发展格局。
目前,集团旗下3张报纸总发行量33万多份,“引力播”APP和“家在苏州”APP总下载量超过150万,苏州日报官方微博粉丝超过650万,再加上30多个微信号形成的矩阵,集团拥有超过1100万的用户。
转型、融合,对纸媒来说,注定艰辛与不凡。早在2014年9月,苏报集团就积极贯彻中央关于“推进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精神,以苏州新闻网为基础,成立了全媒体中心,探索建立中央信息厨房。融合从三个方面入手:推进中央信息厨房建设,通过移动采编、云端发布等新技术手段真正实现“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的媒体融合传播模式;全力打造移动新闻客户端,几经改版升级、更新换代,“引力播”下载用户已经突破110万人次,用户遍布65个国家和地区,日均浏览量超过500万次,且一直在稳定攀升中;大力发展官方微博微信,旗下“苏州日报”“姑苏晚报”“苏州新闻网”三大官方微博以24小时滚动更新的频率、积极有趣的回复以及丰富多彩的互动活动,吸引了一批忠实活跃的粉丝,日报官方微博粉丝数在苏州地区媒体微博排名第一。
历史总是要前进的,历史从不等待一切犹豫者、观望者、懈怠者、软弱者。只有与历史同步伐、与时代共命运的人,才能赢得光明的未来。新时代呼唤新作为,面对纸媒面临的严峻形势,苏报集团以时不我待之精神、啃硬骨头之勇气,积极谋划新一轮改革发展。
苏报集团各位党委委员率队分赴北京、上海等地学习取经,研究深化融媒改革方案。2017年8月,首批区域、教育、文体、旅游等4个融媒中心成立,总监、副总监、采编和经营人员都竞争上岗。紧接着,9月份又强力推进融媒系统第二期改革,13个部门和融媒中心成立。通过强化顶层设计,集团进行了组织体系改革,整合日报、晚报、苏州新闻网、全媒体中心采编经营人员,按照“大编辑中心+垂直采编部门”的改革模式,成立苏报融媒编委会,下设1个总编办、3个编务类中心和13个采务类中心。同时,生产流程再造,也是融媒改革的重中之重。苏报融媒的运行流程图是,以总编调度中心为核心,值班总编和各中心总监一天开3个碰头会:早上9点半的选题会、下午4点的编前会、晚上9点的定稿会,及时商讨当天的重大主题,应对突发新闻事件,进行资源统一调度和集中策划采编。有了新的“神经中枢”,媒体联动平台和内容生产部门在接收指令后分头执行,生产出来的文字、图片、音视频、H5等产品全部进入新闻产品库,各个编务中心根据平台的特点,从产品库中选取适合的产品进行二次加工,再刊、播、发。
新的组织体系,优化了资源配置,激发了团队活力。新的生产流程,提高了运行效率,提升了产品竞争力。经过一轮比较彻底的融媒改革,集团出现了这样一个现象:在二楼的休闲区,员工们围聚在一起谈得最多的是创意、合作、资源、方案,像打了“鸡血”一样,从上午到下午,4张桌子、16把椅子远远不够用。
可见,融合改革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融”掉的是条块和藩篱,“合”起的是人心和力量。自此,员工的积极性、生产力被迅速释放出来。2017年,集团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在做好新闻宣传报道的同时,经营业绩逆势增长。
“创”出新活力, “展”出新作为
无论何种媒体,创新始终是其生命力所在。苏报集团在新闻宣传报道的融媒实践中,不断强化互联网思维,创新新闻生产和传播方式,使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相互渗透相互配合,生产出更高质量的新闻,发出更有价值的声音。
新媒体平台策划实施的一系列网上主流舆论宣传,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以苏州新闻网和“引力播”APP为主要载体,聚焦苏州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旅游、教育发展,关注市民生活,传递党委政府的声音,反映人民群众的心声,切实发挥党报党网在互联网上的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作用。网端通过全媒体报道、专题式发布、多平台联动等方式对苏州的发展成果、建设成就、人物典型等进行了深入广泛的宣传。
江苏发展大会期间,苏报集团在预先谋划、统一指挥、全员参与下,对大会进行全景式报道,报纸专版、网络专题、APP直播、AR影像、4D展板、H5页面等紧密配合、全程联动,取得了巨大成功,成为苏报融媒改革试点的里程碑。在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之际,苏报集团推出了“苏港情缘”大型新闻行动,“十八般武艺”再次亮相,精品报道和新媒体产品惊艳登场,其中原创消息《刚刚,习主席说“苏州过后无艇搭”!》推出后阅读量超过千万,精心策划的多个H5作品刷屏朋友圈,《刘嘉玲来电话了!》发布当天超过50万人“接听”,《苏港情缘双面SHOW》《苏港同心蟹蟹情浓》等点击量均超百万。党的十九大召开前夕,恰逢苏州古典园林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周年,“世界遗产保护与发展”研讨会在苏州举行,苏报集团打造了H5作品《入遗廿年,这套手绘版苏州园林逆天了!》,24小时内阅读量破40万,随后几天突破100万。这款H5是苏报集团首次尝试将手绘融入数字媒体,精心编辑新闻内容和9个园林的钢笔素描手绘画,深受市民喜爱。在党的十九大报道中,苏报集团更是精品迭出,爆款不断,特别是苏报融媒创意制作的视频、直播和H5产品,正能量爆棚,全网总点击量超千万,其中原创定格动画《小巷总理平凡的一天》获中国报业十九大融媒优秀作品十佳、2017全国党媒优秀原创视频十佳选题奖。
同时,苏报集团在“引力播”APP加大本地新闻内容的推送力度,在苏州重大活动中频频“现身”,进行及时的新闻推送和直播,苏州两会、苏州电博会、苏州国际精英创业周、苏台生命接力再续“髓缘”、苏州大学生对话“青春与价值”、“苏州再出发”四个名城系列、全球机器人苏州“论剑”、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系列讲座等现场图文视频直播和全媒体报道活动,均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引力播”APP选材严格,坚持新闻与服务相结合的原则,坚持正面宣传与舆论引导,在苏州各大新闻活动中充分发挥移动媒体的优势,快速而准确的报道让其深入人心,用户新增下载量和浏览量一直保持在高位。
除了在新闻作品内容、表现形式上追求创新,苏报集团十分注重营造积极创新、奋发向上的企业文化氛围。5~7月期间,集团正举办首届创新实操案例大赛,通过挖掘一批围绕集团主业、适应融媒改革要求、有发展前景和市场效益、有可操作性的创新创意项目和融媒整合营销项目,为青年人搭建创新创意平台,提供展示才能的机会,吸引了一批员工踊跃参与。对大赛获奖项目,集团将给予重奖,并择优进行资金引导、政策扶持和孵化落地。
在首届创新实操案例大赛如火如荼的同时,5月19日,苏报集团举办的首场中考招生专场咨询会成功举办。咨询会为公益性质,免费进场,为学生家长和各学校搭建了一架面对面交流的桥梁,惠及数万家长。类似这样的活动,集团在融媒改革之后举办了多个,去年启动的“晚报进社区 服务送万家”——社区行大型系列公益活动,以覆盖苏州各个区域的20个大型社区广场为服务中心点,辐射周边,将健康服务、绿色农产品、文化产品、法律咨询、家政服务等带到群众身边,覆盖近200个居民小区,惠及数十万群众。这些惠民利民的活动,体现了苏报集团“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的时代新作为。
“考”出引导力,“评”出公信力
近年来,苏报集团在媒体融合方面成绩显著:先后荣获“中国报业融合创新10强”“中国报纸移动百强”,并成为国家“第二批数字出版转型示范单位”。苏州新闻网是国家一类新闻网站、省重点新闻网站。在部门架构、体制机制、内容产品、宣传营销等各个方面大踏步走向深度融合。
尽管如此,在深化融媒改革的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表现在:传统媒体发展新媒体资金不足、人力资源严重短缺、赢利模式不明晰;传统媒体从业人员的思想、观念、新闻报道方式的转变还需加速;技术开发人员、视频技术人员、美术设计人员等新媒体精英人才短缺,从业人员专业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多样,有的来自大环境,有的来自单位内部。比如“大锅饭”现象。当前传统媒体最为诟病的是“按身份计薪酬”,而不是按岗位价值,导致各岗位等级、职务序列、薪酬级差难以体现,严重影响和削弱了人才的主观能动性,导致优秀人才进不来、留不住。
考核是最好的“导向棒”,一个好的考核办法就是破解发展难题的一把“金钥匙”。去年9月,在推进融媒改革之际,集团同步引进专业的咨询公司进行历时三个半月的调研,从战略出发建立起集团的绩效管理、薪酬管理体系,实行“定岗、定编、定责、定薪”。
事实证明,科学完善的考核制度和体系,能为媒体创新转型、融合发展打下坚实基础。目前,苏报集团已经建立起一套适合媒体融合发展方向的现代考核制度,大的构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强化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考核。从党委层面落实到各报总编、副总编以及副社长,从融媒编委会落实到各个融媒中心和公司,从总监(主任、总经理)落实到每一个员工。
实行绩效考核制度。绩效指标由导向指标、内容指标、经营指标、用户指标及学习与成长指标等组成,对部门进行月度、季度、年度绩效考核,并据此拟定部门绩效工资分配方案。今年3月,集团行政职能部门完成竞聘上岗;5月起,行政职能部门的月度绩效由采编部门评分。
推进“同工同酬”分配方案。逐步打破身份界限,按照工作业绩实现同工同酬,维护所有职工权益。
突出移动优先。按照先端(网)、微,再纸媒的发布要求,加大对端、微发稿的分值分布、稿费份额等的倾斜力度,同时确立纸媒原文转载的端(网)、微刊用稿件基础分值打折的核算办法,引导采访团队树立移动优先思维。
这些考核方案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处于动态优化中。3~4月,在对各个融媒中心进行走访调研,听取采编岗位近50%的员工意见建议后,苏报融媒编委会对采编业务考核考评实施办法进行了优化,以期最大程度激发记者编辑的工作积极性,体现应有的劳动价值和岗位价值。
随着一系列制度的完善和实施,如今,苏报集团上下心齐、气顺人和的干事兴业氛围愈加浓厚。全体员工更深刻地认识到:媒体变革的时代,必须树立起命运共同体意识,深度融合,才能勇往直前,战无不胜。
(作者系苏州日报总编辑)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