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革与重构:互联网技术对新闻舆论工作的影响【2】
二、互联网最新技术对当代传媒业产生的影响
互联网最新技术通过对大数据的掌控和对“时度效”的升级,传媒生态系统也随之发生质的变化。传播主体从专业媒体主导到专业媒体和用户联动,再到专业媒体生成内容、用户生成内容和机器生成内容“三位一体”共动,传播主体的外延不断实现扩展。互联网视角下,传统媒体时代的“受众”演变成为新媒体时代的“用户”,传播主体也从“受众思维”向着“用户思维”迈进,社会化媒体的繁荣模糊了传受角色的边界,用户生成内容成为了媒体生成内容的强大补充。互联网传播中传播主体实现扩展,受众定位发生变化,互联网就跃入传媒市场参与竞争,通过互联网共享传媒市场。
1.互联网最新技术带来了传播主体的扩展。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来临是大众传播的升级,在日趋复杂的传播生态环境中,脱胎于传统专业媒体的新闻分发平台话语权力正呈下降趋势,而用户生成新闻、机器生成新闻成为重要的新闻补充源。新华社在两会期间所应用的“媒体大脑”是由新华社和阿里巴巴共同研发的国内第一个媒体人工智能平台,可以迅速浏览学习上亿个网页并从中收集数据,自动分析舆情和热点,还可以自行完成视频剪辑和可视化图表制作,15秒的生成速度再次实现了媒体端以往的不可能。移动直播技术将传播从拟态化带向了体验感更强大的“现场化”,资讯视频化和直播视频两种形态成为主流媒体竞相发力的方向。
2.互联网最新技术使受众参与传播的热情空前高涨。传统媒体技术力量日渐强大,出现增强现实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实现了虚实结合、实时交互的同时,互联网技术的革新也使受众参与传播的热情空前高涨。传输终端的移动化和轻便化使用户参与传播的成本越来越低,用户通过微博等社会化媒体追踪热点并参与讨论,每一次传播转发都会促进议题的再扩散,还诞生了“公民新闻”、“公民记者”的概念。用户生成的新闻内容也为专业媒体为获取新闻线索提供了方向,成为发现新闻的重要补充源。
快手、美拍、抖音等短视频分享平台的掀起了全民传播的热潮,短平快的特点符合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传播特点,粉丝除了“单兵直播”,还进行创意花式剪辑,在新媒体平台上迅速形成热点话题。3月7日,人民日报通过“两微两端”发布的短视频音乐MV《中国很赞》,用充满活力的手指舞表达了对新时代的祝福和期盼,网民自足上传手指舞短视频,网络大V作为新意见领袖,参与扩散更加剧了话题的热度、传播的力度、影响的深度和广度。
基于用户变化着的情绪生理和心理数据,新华网引入了生理传感智能机器人“star”,首次把互联网情感交互技术应用于时政领域,分析出在总理做政府报告时,受众的情绪变化过程和情绪最激动的瞬间,生成了首条生理传感新闻。用户还可通过可穿戴设备实现互联网与物联网的交互,将生成的数据上传,成为重要的数据库资源。
3.互联网最新技术促使传媒市场由独占走向合作共享。互联网最新技术催生了新的传播方式,也使传媒市场的业态环境发生了变化。传统媒体长于增强公信力和权威性,新媒体则更注重提升用户体验。过去专业的传统媒体独占传媒市场早已一去不复返,新旧媒体联动、专业媒体与非专业媒体共生、媒体内容和用户与机器生成内容兼在的格局使得传媒市场走向多元传媒力量共享共生的生态格局。
共享的传媒市场不仅带来新闻资源的流动,还带来了传媒力量的合作。央视和微博的合作联合推出“两会”24小时新闻频道,微博云剪提供素材库、快速剪辑、追踪大数据分析,央视新闻中心借助微博的强大的传播力和巨大的用户规模取得了良好的传播和舆论引导效果。
互联网+其他产业的模式也扩展了互联网传播的外延,企业通过互联网拓展传统产业链,线上线下的“双线互补”为品牌建设和打造开启了新的天地。O2O模式(Oline To Oline)将线下的商务机会与互联网结合,线上线下一体化并“双线互补”,具备独立的网上商城、权威行业可信网站认证、在线网络广告营销推广、全面社交媒体与客户在线互动和线上线下一体化的会员营销系统五大要素,实现了商家、消费者、服务提供商三者之间的“三赢”。
三、互联网最新技术对媒体队伍产生的影响
继网络化的web1.0和数字化的web2.0之后,智能化的web3.0在传媒业的渗透和交融中实现了与传媒业的联姻。媒体精英生产内容和用户生成内容到机器和算法生成内容,传播范式的变革下,新闻记者如何面对互联网最新技术的冲击,迎来融媒背景下蝶变,成为学界和业界探究的重要课题。
互联网连接产生意义,人工智能的出现促使媒体队伍进行反思,学者喻国明指出,“人工智能并非万能:机器人写作不是新闻记者的‘终结者’,人机协同是未来媒体生产的主流模式。”目前,人工智能在传媒领域主要应用于体育赛事报道和财经报道等高透明度。低语境要求的新闻报道中,模板化的写作方式还容易引起数据失真、版权纠纷等问题,在新闻评论领域引导舆论的作用仍然微乎其微。
与其让技术“倒逼”,媒体队伍的建设不如顺势而为,搭乘互联网最新发展技术的快车,提升媒体队伍的媒介素养,直面技术对媒体队伍造成的冲击。
1.纸媒如何实现在互联网技术下的转型。“纸媒未死, 我们邀你读到地老天荒”。2013年年末,《东方早报》头版打出的这则征订广告让人唏嘘不已,让人感叹在互联网时代纸媒的突围步履蹒跚。移动互联网最新技术所带来的新一轮技术浪潮正在推动着纸媒队伍再一次进行变革探索。过去的十年里,凭借体制红利使得纸媒在过去的十年达到发展的巅峰,如今的纸媒不得不面对互联网浪潮进行创新和改革。
原本机构细分、分工明确的纸媒工作者不得不培养全媒体思维,向着“单兵报道”的方向精化人员结构,“纸媒触网”是纸媒最先在互联网平台上的延伸,把过去手中报纸实体的内容“复制”到互联网中,实现的“纸媒触网”只是纸媒的数字化转场。但纸媒开设的官方微博、微信平台矩阵、报纸客户端等基于新媒体不同的传播特点进行传播,客户端还保留了报纸版面的内容,新技术下多样的传播方式使得传播效果大大增强,多元的流量入口也推动着纸媒由过去单纯依靠发行量和广告投放的盈利模式进一步转型升级。
为弥补纸媒的先天不足的互联网基因,培养互联网思维成为纸媒在互联网最新技术下转型的关键所在和题中之义。最大限度地纸媒资源整合可以聚拢成强大的传媒力量,强强联合可以更好地应对互联网技术地冲击。内容付费也是纸媒经营运作的方向,但国内读者普遍没有建立起内容付费的习惯,内容付费之路仍来日方长。
2.电视媒体如何直面互联网技术的冲击。学者喻国明指出,电视行业是一个重成、高投入、人员密集型行业,相较于报业的轻质成本,电视业的成本基点较高,作为主流媒体市场占有率的临界值在30%-35%。央视索福瑞(CSM)公布的高收视数据并不能证明电视业依然如从前一样繁荣。
互联网电视作为互联网技术与电视行业结合的产物,已迅速普及到用户家中,电视机已实现了互联网化。互联网电视不再是单一的播放平台,还成为了多样化的服务终端。互联网电视对于传统电视台的挑战主要体现在内容之争、广告之争和收视率之争。随着互联网电视普及率的提高,视频网站和电视台的收视人群出现重叠,收视习惯也走向趋同,传统电视台和互联网视频网站对内容的争夺越来越激烈。互联网电视的交互式体验、智能点播和多屏互动等优势意味着传统电视收视率的流失,进而导致广告的流失。
传统电视媒体如何应对互联网电视时代的冲击,业界工作者正在探索可行的应对之策。各终端配合,实现平台化建设,打造具有媒体属性的互联网电视平台,进一步发挥传统电视直播优势,加强台网互动是可行的对策。此外,打造大数据平台,提升用户分析精度和力度,比较传统电视与互联网电视收视差异性,发挥数据的价值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3.广播媒体如何在互联网技术下跟进创新。随着汽车行业给车载广播带来的发展红利开始退散,广播要想获得持续发展就必须在互联网最新技术下跟进和创新,谋求新的发展机遇。互联网+成为广播发展新的驱动力。传统广播区域覆盖的特点束缚了广播的发展,互联网形态下的广播突破了传统广播区域覆盖的弱点,实现了超时空传播,广播的价值由此飙升。
互联网形态下的广播集成了有声读物、公开课、音乐节目、演讲等,构成了大音频的传播范畴。传统广播媒体将现有的传播优势转化为在互联网上延伸是广播媒体对互联网技术跟进的关键所在,打造大平台进行品牌建设,整合分散的广播资源,将广播的形态嵌套到听众生活领域、分析听众大数据进行精准广播推送等都是传统广播媒体创造新市场的可行举措。无论是纸媒、电视媒体还是广播媒体,创新、融合加跟进是应对互联网最新技术冲击的三大方向。理念和技术是传媒这颗大树上的并蒂果,创新理念,跟进技术,整合资源才能使传媒队伍建设迈向新的发展阶段,传媒市场获得持久的繁荣。5G目前还只是一个技术概念,5G技术问世后,不仅可以支撑高速互联网的诉求,还将呈现更加优质的内容,甚至超越国际传播的旧格局,使得国际传播格局得以重塑。互联网最新技术影响下,传媒边界的消失和版图的重构,带给传媒工作和舆论引导工作的不仅是可观的发展机遇,更是险峻的生存挑战。
参考文献:
[1] 傅琼.互联网电视时代传统电视媒体的应对策略[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4,36.
[2] 刘畅.论传统纸媒互联网时代的转型[J].现代经济信息,2014(13):400.
[3] 徐峰.彭兰:未来媒体发展趋势是“万物皆媒”[J].新闻论坛,2015(06):40-43.
[4] 彭兰:移动媒体发展呈现5大趋势[J].新闻记者,2015(07):92.
[5] 林沛.喻国明:电视业真正的好日子没几天了,不要被收视数据迷惑[J].中国广播,2017(02):96.
[6] 曹毅.互联网下的广播新形态[J].中国广播,2016(03):38-42.
[7] 冯雯璐.区块链在传媒领域的应用探索[J].科技传播,2018(04):142-143.
[8] 张征,陈海峰.简论“两个舆论场”的内涵与价值[J].当代传播,2014(03):12-14.
[9] 余秀才.网络舆论传播的行为与动因[D].华中科技大学,2010.
[10] 隋海鹏.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我国传媒行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J].新闻传播,2016(03):116-117.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