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报纸深度报道的守正与出新
摘 要:新媒体的迅猛发展,极大地改变着传媒的格局与生态。受纸媒地位下滑、阅读习惯改变等因素的影响,有报纸“撒手锏”之称的深度报道正遭遇媒体和读者的双重“冷落”。作为一种“以深刻和全面为传播旨趣”的新闻报道方式,深度报道有其独特的魅力。本文在分析新媒体环境下报纸深度报道遇冷原因的基础上,从多个角度探讨其转型发展之路,为新媒体时代纸媒提升深度报道传播效果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深度报道;转型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8)07-0181-02
新媒体时代,传统纸媒面临生死考验,有报纸“撒手锏”之称的深度报道正遭遇媒体和读者的双重“冷落”。新媒体语境下,报纸深度报道亟须自我革新,探索新的报道模式,构建新的报道生态。
一、报纸深度报道概述
什么是深度报道?新闻教育家、新闻学者甘惜分在《新闻大辞典》中这样定义:“它是运用解释、分析、预测等方法,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影响作用、发展趋势等方面报道新闻的形式。”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方传统纸媒面临广播电视的巨大挑战,口播新闻、电视现场直播让报纸在信息传播速度和维度上处于下风。为此,报纸、杂志开始绝地反击,深度报道这一报道方式应运而生——报纸通过延展新闻的宽度和深度来提升自我价值、吸引读者眼球。
在我国,深度报道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1985年底《中国青年报》张健伟等人采写的《大学毕业生成才追踪记》系列报道,被认为开深度报道之先河。1986年,全国好新闻评选设立了深度报道奖项;1987年,被新闻界业内人士称为“深度报道年”[1]。
随着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以及碎片化阅读时代的到来,传统纸媒面临严峻的挑战,曾为报纸“拳头产品”和核心竞争力所在的深度报道风光不再。近年来,《南方周末》《新京报》等相继压缩了深度报道版面,一些纸媒甚至直接裁撤了与深度报道相关的采编部门。
二、报纸深度报道遇冷的主要原因
1.纸媒地位的整体滑坡。古语云:“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很大程度上,深度报道与报纸的关系就是毛与皮的关系。当前,纸媒地位的整体滑坡已是不争的事实。“寒风”呼啸,有些纸媒难以为继,不得不宣布停刊;另一些仍在努力寻求转型的纸媒则寄希望于通过精简机构、缩减开支来“止血”“活血”。在收入不错的前提下,深度报道的确能为报纸带来可观的附加值。然而,当经营呈现断崖式下跌,纸媒为求“保命”,不可避免地将采编成本高、转换收益周期长的深度报道部门列为首要的裁撤对象。由此引发的关联效应是,大量优秀的深度报道记者纷纷告别一线,队伍总体素质明显降低。
2.受众阅读习惯的改变。技术在服务人类生活的同时,也潜移默化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新媒体时代重新定义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碎片化阅读逐渐成为主流,过于冗长的信息呈现形式难以受到读者的青睐。第十二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数字阅读接触率以58.1%首次超过传统纸质阅读率,手机阅读接触率达51.8%,其中微信阅读时间超过40分钟,是纸质阅读的两倍多[2]。新媒体信息的特性在于“短、平、快”,当手指轻点就能获取信息时,人们很难再静下心来细读长篇报道。可以说,深度报道在一定程度上输给了人们的阅读习惯。
3.自身操作模式的局限。相较于深度报道的“黄金时代”,近年来,报纸深度报道后继乏力。在题材选取上,大都着眼于社会热点,如城市建设、食品安全、环境污染问题等,个性化报道稀缺,千变一律的内容选择容易给读者造成“审美疲劳”;在报道方式上,依然是“长文+配图”模块,在新媒体表现方式多样性的强力挤压下,报纸深度报道略显苍白;在传播方式上,其时效性、覆盖面、便捷性远不及新媒体,传播效果大打折扣。
三、新媒体时代报纸深度报道的坚守
毋庸置疑,相对于新媒体传播内容的“快”与“多”,纸媒的优势在于权威和深度。不论传播媒介如何更新换代,报纸深度报道必须强化自身固有属性,以核心力量对抗市场竞争。
1.坚持问题取向。美国哈钦斯委员会在《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中指出,深度报道就是围绕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把新闻事件呈现在可以表现真正意义的脉络中;美国《时代》周刊发行人亨利·鲁斯则把深度报道称作“慢新闻”,即发现问题的报道。换言之,深度报道最核心的部件就是“问题”:没有“问题”就没有“深度”;揭示的“问题”越重,社会关联度越广,所达到的“深度”越有价值[3]。报纸深度报道只有牢牢抓住“问题取向”这个核心价值,才能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坚持深度立场。新媒体的强势介入,一定程度上打乱了报纸深度报道的节奏。迫于“抢新闻”的压力,一些深度报道也呈现出“碎片化”的特征。面对新媒体的挑战,报纸深度报道必须回归深度,通过深入采访、深入思考、深挖背景、深度整合,在提升速度的同时,葆有并提升新闻的深度品质,在突破中有所坚守。
3.坚持人才储备。众所周知,媒体竞争的关键在人才。曾经,深度报道部几乎是每一个具有新闻理想的记者所向往的“圣地”。新的传媒格局下,深度报道记者被迫聚集到职业生涯的“十字路口”,他们有的转型、有的转行,人才流失严重。因此,纸媒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考核机制、分配机制、激励机制,为深度报道记者提供可靠的保障;另一方面也要加大培训力度,培养深度记者的新媒体意识,更好地融入新业态。
四、新媒体环境下报纸深度报道创新路径
新的媒介生态下,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融合是大势所趋。面对新媒体时代新闻采写方式的转变和传播方式的变化,作为传统纸媒核心竞争力象征的深度报道更需要顺应时代发展趋势,重新审视和再造自我,以拓展更大的生存空间。
1.题材上突出多元。选题,是深度报道成功与否的关键。一直以来,报纸深度报道的选题从策划到发布均由媒体掌控,受众只能选择被动地接受信息。新媒体时代,网络技术、移动通讯技术的普及,使得人人都可以参与新闻事件的生产,这为深度报道的选题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题材多元化是新传播格局下纸媒内容生产应有的基本理念。有鉴于此,新媒体语境下,纸媒应充分尊重、努力满足受众多样化的阅读需求,在报道选题上突出多元化。具体到深度报道,则应做到“软硬”兼顾,既要注重时政,也要关注民生;既要注重经济发展,也要关注生态环境;既要注重传统价值,也要关注新生事物。
2.制作上突出融合。美国传播学家做过试验,研究人在了解外部世界时对各种信息的接收程度,最后得出结论:人获得的信息中有20%左右来自文字,30%左右来自声音,40%来自图形和图像。因此,在传播过程中调动受众的感官越多,传播的效果就越好[4]。面对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报纸深度报道应顺应潮流,充分利用网络媒介赋予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多媒体手段,综合各媒介传播优势,采取最便于受众理解,全面立体地展示一个新闻事件的多重层面多维视角,对新闻资源进行充分利用。如,普利策新闻特稿奖《雪崩:特纳尔溪事故》就是成功的例子,它融合文字与多媒体交互技术,文字、图片、音频、视频、数字化模型(DEM)、卫星模型联动,6天之内收获290万次访问和350万浏览量。
3.传播上突出联动。专业的内容生产是纸媒的核心优势,而渠道则越来越成为限制纸媒发展的瓶颈。当前,各纸媒基本建立了包括网站、微信公众号、APP、微视频在内的全媒体矩阵。在深度报道的推送上,纸媒可以借助新媒体传播速度快、信息量大、覆盖范围广的特点,多媒体联动,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比如超链接技术,它可以为深度报道提供更多的信息补充。美国传播学者弗里登认为:“超媒介比传统媒介的令人激动的优点是经常可以得到音频、视频、图表和文本信息,而网页之间的链接,比如链接一个新闻的相关新闻和其它信息则是超链接最根本的优点。”[4]通过超链接设置,可以将深度报道的宏大背景向更广阔的时空延伸,最大限度地将新闻事件全面立体地呈现在受众面前。
4.反馈上突出互动。反馈是一次完整传播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极为重要的环节,而这恰恰是纸媒的短板所在。在传统媒体时代,新闻信息的传播大多是单向的、线性的,受众处于被动地位。新媒体具有高交互性,能为深度报道提供良好的互动渠道。新媒体时代,纸媒可以依托新媒体,加强与受众的互动。一篇深度报道推出后,利用新媒体的传播平台组织讨论、放大舆论,有选择性地对受众讨论中的某些观点或言论进行回应。重大新闻事件往往有一个不断发展的进程,为了让读者了解新闻事件的最新动态,纸媒也可以通过新媒体开展跟踪报道,及时回应受众对该新闻事件的关切。这不仅能使受众拥有话语权,对报道的事件有更为深刻认识,而且某些时候还能帮助媒体发现、纠正报道本身存在的瑕疵。
总之,无论是坚守还是创新,其目的都是为了让报纸深度报道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新媒体背景下获得更加开阔的生存与发展空间。新媒体时代,优质内容也必须拥抱新的传播形态,借助新的传播平台来延伸传播力、扩大影响力。因此,报纸深度报道应本着取长补短的原则,根据新条件创造出新价值,努力实现内容、渠道、技术大融合。
参考文献:
[1] 董媛媛.再探深度报道的起源与发展[J].新闻大学,2008(1).
[2] 周怡.新媒体环境下深度报道的现状与生存转型思考[J].出版广角,2016(4).
[3] 孙巡.深度报道如何做“深”[J].新闻战线,2011(3).
[4] 邹学麟.新媒体语境下的网络深度报道研究[J].福建论坛,2011(4).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