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新闻爱好者》>>2018年第9期

媒体融合时代提升媒体公信力探析

郑远芹
2018年09月28日10:30 |
小字号

来源:《新闻爱好者》

【摘要】媒体公信力是新闻媒体的生存和发展之基,是媒体的立身之本,是媒体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新时期进入媒体融合时代,媒体的公信力呈现下滑趋势,这是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通过认真分析影响媒体公信力的各种因素,探索增强媒体公信力的策略,以便获得新闻舆论强大的影响作用,更好地引导人民群众自觉遵守党的政策指向,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利的舆论保障。

【关键词】媒体融合;提升;公信力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提高和社交媒体的普及与发展,当前我国社会已进入一个融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传媒与受众互动于一体的“媒体融合”时代。新时代的媒体融合显示出其独有的特征,时效性与互动性增强,深入性、短暂性和颠覆性更加明显,尤其是碎片化突出。媒体融合的特征为舆论的正确引导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今作为新一代的媒体人,已成为“融媒时代”的中坚力量。2014年,在党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媒体融合”的推动与发展问题,指出:“建成几家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这体现了党中央高度重视新时期媒体融合发展,为新闻事业指明了努力方向。

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闻工作座谈会上又一次强调“切实提高党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在2017年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报告里再一次强调:“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1]党中央之所以一次又一次把新闻舆论的四力即“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集合一起进行强调,是因为这“四力”是构成新闻舆论的四大生产力要素。新闻舆论“四力”之间的关系毫不孤立,密切相关,是以传播力作为前提条件,以引导力作为手段,影响力和公信力这两者是结果,这个结果主要是以传播力、引导力两者共同作用得来的。[2]诚然,媒体“公信力”的高低,决定了舆论影响力的大小。公信力是新闻舆论的至高点,是新闻传播的生命力,新闻传播失去公信力就无立身之本,就会被人们唾弃。当今,在日渐激烈的媒体竞争中,公信力一直是媒体核心竞争力最为重要的一项内容,公信力的提升至关重要。那么,媒体融合时代,探析提升媒体“公信力”的措施既具有必要性,又能显示其现实意义。

一、公信力的解释以及提升公信力的意义

《现代汉语词典》里解释的“公信力”就是“使公众信任的力量”。其实在社会日常生活里,“公信力”真实表达公共权威和社会系统信任,归属于政治伦理的范畴。而媒体公信力则是指社会公众对新闻媒体自身内在的一种力量的信赖,是指媒体本身在公众心目中所占位置的高低,包括了内部品质、外部形象。社会公众往往会以此为标尺,衡量媒体信誉度和权威性的高低以及社会影响力的大小,甚至以此体现媒体赢得社会公众信赖的能力与否。媒体的公信力越高,其影响力越大。[3]

提升媒体“公信力”的意义就在于实现新闻舆论的社会价值,顺利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沿着正确道路前进。能够真正做到站在意识形态的最前沿,成为当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推进器”、民意表达的“晴雨表”、社会发展的“黏合剂”、道德建设的“风向标”。目前最现实的体现是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报告精神,高度重视新闻舆论领域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为社会人群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念,在思想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形成共识,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更好地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共同奋斗。

二、媒体融合时代影响公信力的主要因素

(一)多维传播格局导致新闻失真

媒体融合时代,彻底打破了传统单一的传播格局,突出展现了多维传播格局特征。传播主体呈现大众化,传播内容显示碎片化,传播方式体现多样化,传播速度达到零时差等。有关方面的统计数据显示,在碎片化新闻中70%以上来自社交媒体,并非来自传统主流媒体。[4]网民常常将自己所谓的亲眼看见和亲耳听见的一些事件发到网络社区、微博和有关论坛之中。部分传统媒体认为这些都是非常难得的好素材,继而不加考证随意转载,可最后导致以假乱真。

据悉,《中国新闻周刊》曾经在官方微博中报道一起有关金庸的事件。时间是2010年12月6日,内容是“金庸因中脑炎合并胼胝体积水于2010年12月6日19点07分,在香港的尖沙咀圣玛利亚医院去世”。最早它仅仅是百度贴吧上一个求证的贴子而已,后来不断地被转载,最后从求证内容竟然转变成了“新闻”,而且变成了公众认为的“真新闻”。这样只为追求所谓的时效性,却将虚假信息,甚至是谣言通过转载演变成了新闻。类似事件并非少见,的的确确时常发生在媒体中间。[5]又如,2015年10月,曾有报道“亳州女子救人被狗咬伤”事件,其实这个女子并没有救人,真相是该女子被狗咬伤的原因是在男友家喂狗所致。这次的“救人”之说是她的男友为使其得到人们的同情,周密策划报出的,目的是企图获得捐款。当时,接受报道请求的是一名当地的电视台工作者,随后这件事情便以“救人被狗咬伤”的说法被公开报道。由此可见,记者队伍中仍然存在着鱼龙混杂的现象,他们的业务能力及自身素质也良莠不齐,其中责任意识不强者依然存在。[6]恶劣的虚假新闻,败坏了媒体的公信力。

(二)广告虚实混乱对媒体的重创

目前媒体非常注重经营广告以获得经济效益。媒体在经营广告过程中,增强大众对广告的关注度是媒体的目的所在,因为广告企业都投入了相应的资金,同时也与媒体和企业的经济效益相关联。

媒体融合从技术上带来了宣传内容新颖独特的动态设计,甚至从构图、录音及录像等多方面进行虚构。不可否认,某些媒体为了达到高度的关注与热议,使用了一些标新立异的办法,或用“新闻形式”的表现手法做广告,并助长广告违背道德缺乏诚信,夸大事实、虚实不明、难辨真伪。媒体经营只注重经济效益往往会出现一些不切实际的夸张广告,造成诚信缺失现象不断涌现,同样导致媒体公信力的极大损害。譬如说,某家新闻媒体本来的公信力是很高的,但是,从某个时候开始出现了相当低劣、为数不少、缺失诚信的广告,后来该媒体的公信力必将整体受到严重创伤、急速下降,甚至会渐渐落进流失的深渊。

(三)大搞新闻“炒作”事件屡见不鲜

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部分媒体为了提高收视率、收听率,加大发行量,实现更大的经济效益,大搞新闻“炒作”。有组织、有计划、目无事实真相,积极主动地制造出能吸引读者的所谓有“新闻价值”的事件,或哗众取宠的低俗信息,目的是吸引大众的注意力,赚取点击率,引发轰动效应,使被炒作的组织或个人的名字在新闻媒介中频繁出现,以此提高其知名度、树立所谓的“良好”形象。这种无事实可言的“炒作”行为,会令受众产生厌恶之感。其权威性、真实性也会遭到严重质疑。进而,媒体的公信力就直接遭受很大影响。

(四)媒体融合报道突发事件不当

有些重大性社会事件或非常性事件对社会的影响极大,例如洪水、地震、矿难、意外伤亡等都属于此类事件。但当这些事件突发时,作为专业主流媒体人因考虑社会秩序的稳定因素,而未及时详细报道,这就让社交媒体抢占了先机出现在新闻第一现场,以最快的速度为大众提供了十分重要的社会舆论渠道。在这种特殊情况下,如果社交媒体在提供真相时与事实有偏差,甚至缺乏正面引导,就会对社会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又因大多数人只看信息发布内容,并不注重信息来源,这就很容易弱化传统主流媒体的公信力。

(五)受反转新闻事件的不断冲击

反转新闻是指新闻内容因不切实际,而后造成了事态情节向相反的一面发展的新闻。网络技术迅猛发展,各种媒介不断相互融合,网民可以随时通过论坛、微博、微信、网络社区等在自媒体平台上将个人生产的内容发布出去,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使很多此类新闻事件不断发酵。自媒体给网民提供了“自澄清”机制,可以时时对曝光的原有事件进行跟踪披露,将相关不实信息加以纠正,再使事实真相大白。例如,曾经发生在济南长途汽车总站的一件事就是如此情形,时间是2016年4月19日,引爆网络的视频内容是交警将骑摩托车的一名女子按倒了。当时,网民们舆论高涨,纷纷指责交警执法不当。可是,随后又有交警拍摄的视频和目击者所拍视频发布出来,证实了该名女子的确存在不当行为。像这样说法不一,此一时彼一时的信息发布会使媒体的公信力大打折扣。

三、媒体融合时代提升媒体公信力的措施

(一)各种媒体携手进行有效融合

毋庸置疑,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相比传播力是滞后的,传统媒体要实现其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历史使命,就必须携起手来加强合作,利用新媒体高效的传播率,短期内有效整合,把诸多优质资源整合在一起,新闻的传播内容、理念、形式、方法等加以创新,采取集中式传播,提高新闻的舆论效果。例如广播电台、电视台和一些纸媒平台等共同发力。此外,还可以同各种智能终端整合在一起,实现共享资源或分享资源,并用QQ、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全方位传播各种新闻信息。以此促进新闻舆论高效广泛地发挥正确引导作用,使公信力得到极大提升。[7]

(二)媒体人必须有高度的责任感

网络的便捷性大大丰富了新闻的消息源,但是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如果仅仅注重所谓的便利,而不注重真实性,可能出现虚假的信息。作为媒体人要对信源的真伪加以核实,因为检验信源真假与否,是捍卫公信力的第一道防线。不能只抢时效,不管真假,尤其是不能将“谣言”谓之“新闻”。专业媒体人士更不能盲目转载,要树立高度的责任感,需要站在历史的高度、民族的高度和时代的前沿,充分做好正面宣传,积极融入和引导。

曾有学者认为媒体融合时代已达到了“全民皆记者”的程度,此论断引起公众的广泛传播和关注。著名主持人敬一丹和白岩松等曾于2016年记者节之际,组织多名新闻界和学界嘉宾,在中国传媒大学深入探讨关于“全民皆‘记者’,记者做什么”的话题,共话新时期记者责任,大家都认为真正的记者一定是具有责任感的。记者具有专业性优势,利于把握和传播事实,必须在这充满无限可能的时代,勇立潮头。在事关大是大非和政治原则问题上必须主动介入,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做好我党关于群众路线工作的践行者,善于到基层、到群众中去深入生活。除专门针对政府中心工作信息发布动用媒体资源尽可能多的情况外,大众关心的话题和自媒体所发信息,也需对相关媒体资源进行整合,统筹发布。避免虚假新闻、失真广告,以事实说话、正确引导,严格遵循新闻传播的规律,切实增强媒体公信力。

(三)建立健全媒体应急反应机制

注重建立健全媒体应急反应机制。媒体提升自身公信力千载难逢的良机,当然是对突发事件的报道。尤其是主流媒体更要不断增强自身的应急能力。首先必须建立较为广泛的信息收集机制以便更好地建立起应急反应机制,最好是统一纳入政府应急反应机制。突发事件一旦发生,主流媒体决不可只满足于对事件信息的发布,更重要的是一定做好舆论的引导工作。此外,还要认真把握好各种网上信息,及时回应公众疑问,千方百计使谣言无机可乘。加强建设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专业素养较高、能征善战的新闻采编队伍,凭借过硬的本领及时了解突发事件的前因、后果和事件发生、发展的全过程以及某些主要细节,帮助受众了解详情,充分满足他们的知情权。这样就一定能树立起媒体良好的公信力。[8]

(四)完善新闻媒体舆论监督体系

公信力是媒体的立身之本,完善新闻媒体舆论监督体系能切实提升媒体公信力。不同媒体在公众心目中公信力的高低并不相同,影响也不同。新闻媒体舆论监督体系的完善就是必须注重受众的意见,积极推进舆论监督,积极主动地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监督。此外,必须保持受众的充分话语权,有效保障人民群众的权益。尤其要及时跟踪反馈所报道的问题,还要如实向受众反馈解决问题的结果。以各种方式收集反馈意见,例如打电话、发微信、发邮件等,畅通信息反馈渠道,对媒体及从业人员进行监督。

(五)以法律规范媒体的传播秩序

早在1996年美国就制定了限制播放不体面题材的条款,而且写入《联邦通讯法》的《节目指导原则》和《有线电视消费者保护和竞争法》中。以法律来保证生产出的广播电视产品必须“合格合法”,为受众的合法权益提供有力保障。同样,英国有《独立电视委员会节目准则》,其中包括关于“个人隐私和信息收集”的内容,还有关于“适度公正”等条款。新时期,我国已经进入法治社会,借助法律的力量维护社会公平、协调社会关系至关重要。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约束机制,用法律法规来维持媒体的传播秩序,规范媒体人的行为,是提升媒体公信力极其重要的措施。[9]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党的十九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17:33.

[2]沈正赋.新媒体时代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的重构[J].现代传播,2016(5).

[3]周莉.多维传播格局下媒体公信力探析[J].传媒观察,2017(5).

[4]王海涌.影响媒体公信力的因素及公信力缺失的原因[J].西部广播电视,2017(21).

[5]宋晓燕,何瑞霞.新闻媒体公信力缺失的现状及成因分析[J].新闻研究导刊,2017(19).

[6]韩克鑫.新媒体时代反转新闻对媒体公信力的冲击[J].青年记者,2016(35).

[7]蔡洪炳.探讨新媒体时代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的重构[J].新闻研究导刊,2017(4).

[8]金跃华.媒体公信力建设“短板”探查及补长策略[J].今传媒,2016(5).

[9]唐冬梅.浅谈新形势下国内新闻媒体公信力的重塑[J].中国出版,2012(1).

(作者单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