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青年记者》>>2017年12月下

《大众日报》早期主流媒体角色的建构及社会影响

徐苒
2018年10月16日14:12 |
小字号

来源:《青年记者》2017年12月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4年成立了马列主义新闻班,中国报刊史的研究与教材建设成为该班的重要任务。1956年,由中共中央宣传部讨论通过的《马列学院新闻班中国报刊史教学大纲(草稿)》为日后新闻史的研究提供了框架,也成为了新闻史教材编写的依据。以“革命史”为主线研究新闻史,符合特殊时代对于新闻学术研究的需求,因而受到了普遍的认可与赞同。

在这种报刊书写范式的指导下,中国新闻史通史中的《大众日报》往往只是作为山东地区一份重要的党报存在,寥寥数笔,无法深入了解这份报纸在不同时期的发展与变化。个案类的研究成果也往往局限于《大众日报》在不同时期宣传的内容以及对革命进程的推动。至于报刊的地域性特点、报刊对社会关系是否产生了“自变量”式的影响,则被研究者忽视了。2015年,有学者提出了新报刊史的理念,这是一种新的书写范式,侧重于“以媒介实践为叙述路径”,①考察报刊与社会演化的关系,“新报刊史与既有的报刊史路径之间,构成复数而非彼此消涨的关系”。②本文在新报刊史书写范式的框架下,突破“革命史”范式研究的视域,对《大众日报》早期主流媒体角色的建构和社会影响进行再梳理。

主流媒体的概念辨析

何谓主流媒体?这个话题一直在学界和业界存在着争议。新华社2004年开展了“舆论引导有效性和影响力研究”课题研究,该课题认为主流媒体有六条评判标准:1.具有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功能,具有一般新闻媒体难以相比的权威地位和特殊影响,被国际社会、国内社会各界视为党、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意志、声音、主张的权威代表。2.体现并传播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与主流价值观,在我国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与之相适应的价值观,坚持并引导社会发展主流和前进方向,具有较强影响力。3.具有较强公信力,报道和评论被社会大多数人群广泛关注并引以为思想和行动的依据,较多地被国内外媒体转载、用、分析和评判。4.着力于报道国内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的重要动向,是历史发展主要脉络的记录者。5.基本受众是社会各阶层的代表人群。6.具有较大发行量或较高收听、收视率,影响较广泛受众群。③

如果用这六个标准来衡量革命时期的党报,很难称为主流媒体。在新闻史研究中“理所当然”地把党的报纸列入主流媒体,也未见有说服力的解释与论证。当前学术界对于依附于“革命史”的新闻史研究的质疑也正来源此。另外,革命时期的国情特殊,评价革命时期的党报是不是主流媒体不能照搬西方的标准,以阅读人群是否是主流人群来衡量,也不能完全等同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评价标准。那么,学术界为何会不约而同地把革命时期的党报视为主流媒体?其评价标准是什么?

本文认为,主流媒体首先应该对时代的关键问题做出回应。其次,主流媒体应该对具有历史推动作用的大多数人发挥其影响力。革命时期的党报以民族革命为宣传中心,其舆论方向代表了时代的潮流,弘扬了主流价值观,并且深入人心,影响力巨大,这是其理所当然成为主流媒体的立足点。

《大众日报》的媒介实践与社会影响

1939年1月,《大众日报》创刊于山东沂水,成为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抗日革命根据地创刊较早、影响较大的一份报纸。由于抗日根据地建立在广大的农村,尤其是抗战的政治领导力量与活动范围转入乡村,因此,《大众日报》作为党领导的区域性报纸的代表,其主要的影响范围是在山东的乡村,其主要宣传教育的对象是山东的农民。在抗战时期,《大众日报》一直以民族革命为宣传中心,其舆论代表了时代的潮流和方向,传统研究范式下对《大众日报》的研究多半仅限于此,即仅仅关注《大众日报》宣传民族革命和土地革命的意义,媒介成为革命的工具。而在革命过程中《大众日报》作为一种媒介,是否改变了传统社会的价值观念甚至是社会结构,历来新闻史的关注度是远远不够的。实际上,《大众日报》从诞生之日起就与党的政治宣传紧密结合,以民族革命的时代主题为中心,同时摒弃不利于人民解放的旧道德、旧风俗,将集体主义、阶级意识、团结意识、男女平等等观念渗入到群众中去,新的社会道德和价值观念成长起来,并且改变了山东农村原有的社会格局。

1.民族革命成为时代的主题

在宣传民族革命中,中国共产党一方面对日军在山东军事上的凶残、政治上的诱降、经济上的掠夺、文化上的奴役进行了全面、立体的揭露,激起群众的愤怒、对敌人的仇恨,使农民明白“倾巢之下,安有完卵”“唇亡齿寒”的道理。比如在《清河人民向全国控诉敌残杀奸淫史无前例》《老人》《敌寇暴行种种》《马头庄的血债》等文章中,《大众日报》通过日军对妇女、儿童、老人、手无寸铁的平民所犯下的惨无人道的暴行的揭露,激起民众的悲愤,从而激发了民众的抗日激情。另一方面,通过对“减租减息”经济改革的宣传,把经济利益引入政治动员,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各阶层民众抗日的积极性。《大众日报》重视减租减息的宣传是在1942年5月之后,报道的形式多种多样。民族革命与土地革命同是革命时期的两大任务,但是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阶级矛盾让位于民族矛盾成为次要的社会矛盾,因而《大众日报》的宣传中民族革命的斗争与宣传占据着主体地位。

2.集体主义成为抗日军民的行为原则

为强调集体主义原则,《大众日报》特别注重宣传个人为了集体牺牲自我的奉献精神,树立英雄形象,比如王金如、希伯、刘信、李三等都是《大众日报》树立的典型。同时,《大众日报》也特别注重对群体力量的宣传。在这类宣传中,个体的力量或许是微不足道的,但如果每个人都最大限度地贡献力量,就可以做出伟大的功绩,就可能成为英雄,正如古斯塔夫·勒庞所说的“在群体中,每种感情和行动都有可传染性,其程度足以使个人随时准备为集体利益牺牲他的个人利益”。④抗战时期,《大众日报》塑造出许多群体英雄。提到山东抗日,人们都会想到铁道游击队、地雷战、沂蒙红嫂,像《十八壮士抵抗五百多个鬼子兵》《钢铁的连队》《白山周围群众全部搬光决不“维持” 民兵日夜守卫山头敌军寸步难行》《黄石板坡群众三百支土枪抗击千余伪军》《这是咱八连救下的朱村》《十勇士》《八十勇士对一千五百兽兵——何万祥连又一英雄创造》等文章树立的都是群体英雄形象,这些群体英雄依靠共同合作的精神完成了许多难以想象的任务。通过长期一致持续的宣传,集体主义成为山东抗日军民的行为原则。

3.阶级属性成为划分社会群体的新标准

“减租减息”运动的宣传,破坏了传统乡村社会的地缘意识和血缘意识。《大众日报》关于减租减息的宣传是在1942年5月之后,要晚于其他地区,这源自于山东独特的社会文化环境。山东是圣人之邦,封建传统浓厚,这也使山东地缘意识和血缘意识较其他地区更加根深蒂固,接受新的思想、新的观念更加困难。1942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中央华中局书记刘少奇,从中共中央山东分局返回延安途中,经过湖西地委到达冀鲁豫区党委所在地,对边区发动群众的工作和对敌斗争策略问题做了重要指示。他把认真实行减租减息看成坚持和巩固抗日根据地、不被敌人挤垮的根本一环。因此,从1942年5月《大众日报》开始重视“减租减息”的宣传,从5月1日发表社论《纪念“五一”切实进行减租减息改善雇工生活》开始,至7月28日,《大众日报》发表本省关于双减增资的报道114篇,平均每期4篇多,这是《大众日报》创刊以来第一次系统地集中力量报道群众运动,大大加强了报纸的党性、指导性和群众性,冲淡了农村传统社会的宗族血缘认同和地缘认同意识,培养了农民的阶级斗争思想。

4.改变了“男尊女卑”的传统价值观

中国社会是个男女有别的社会,“男女有别意味着在行为上按照一定的规则经营分工合作的经济和生育事业”,⑤生下来就已经决定的社会关系不会创造新的形式,从而保持了社会的稳定。《大众日报》不仅鼓励妇女动员亲人参战,积极参加生产,支持抗战,并且也鼓励妇女成为像男子一样的国民,参加抗战,奋勇杀敌。在这些报道中,女性的性别被忽视,或者作为改变传统女性形象的例子出现。《七个妇救会员为国壮烈牺牲》中塑造了七个为祖国、为民族、为千千万万受压迫的姐妹们壮烈牺牲的英雄形象。据统计,“山东省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女烈士达277人”。⑥人对自我的认知部分来自于生活经验,在与男子共同抗战的过程中,山东根据地的妇女认识到女性巨大的潜力,改变了“女子不如男”的观念,以积极自信的姿态加入革命的阵营。她们积极参加各种妇女救国会组织,踊跃参加县、区长和乡、村长的竞选,一方面在民主革命的进程中争取妇女的自由,另一方面也通过革命实践证明了妇女的力量。

结 语

1939年山东的农村地区产生报纸的社会条件并不成熟,革命是《大众日报》发展壮大的社会基础和直接推动力。在革命战争时期诞生的《大众日报》形成了自己固有的形态,并且也代表了今后一段时期内中国报刊的发展方向,那就是地方化、通俗化、大众化。同时《大众日报》通过在革命战争时期的宣传改变了乡村传统的意识形态和社会格局。在革命的逻辑中,这种革新是历史的必然,合情合理。

【本文为2017年度山东大学人文社科重大项目“中国新闻人史料学建设研究”(批准号:17RWZD11)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黄旦:《新报刊(媒介)史书写:范式的变更》[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5年第12期

②陈力丹 陈辉 朱至刚:《2015年中国的新闻传播学研究》,《国际新闻界》,2016年第1期

③《主流媒体如何增强舆论引导有效性和影响力之一:主流媒体判断标准和基本评价》[J],《中国记者》 ,2004年第1期

④【法】古斯塔夫·勒庞著,冯克利译:《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中央编译出版,2004年版,第17页

⑤费孝通:《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 乡土重建》[M], 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46页

⑥王国敏:《20世纪的中国妇女》[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46页

(作者为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博士生、山东建筑大学艺术学院讲师)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