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8年·第8期

将新闻理论融入采访实践的路径探析

刘炜
2018年10月18日09:59 | 来源:今传媒
小字号

从对人们有影响的事件中发掘出适用于报道的东西,这是所有记者都想追求的,但如何发掘、追踪、采访、报道,却是很多年轻记者长期困惑的问题。在此,笔者以自己的采编实践,浅谈一些经验方法。

进行采访前的准备工作时,记者要把尽可能多的精力和时间花在熟悉所采访的那类事物和了解采访对象的各方面情况上。不论是用手机录音录像,还是只记在脑子里,都要仔细地考虑并罗列出将向采访对象提出的逐个问题或话题框架。在采访的时候,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建立的可以是友好的、使双方都能感到十分放心的关系;可以让对方感到记者是天真幼稚的,也可以让对方感到记者的知识学问是十分渊博的。最后,记者对采访对象所谈到的每一件事都要仔细聆听,同时要注意这些事是怎样被谈起的和这些情节是否有值得注意之处。

一、双方都须遵守采访规则

客观的说,采访者和被采访者双方都有某种设想和某种期待。这里我们谈谈双方都同意遵循的一些采访规则,这些规则可以创造一种互相信赖的气氛。一般来说,采访者希望被采访者说真话讲事实,并且对他所告诉采访者的那些话敢于负责任。而被采访者一般会设想记者将会公正地、准确无误地进行报道。双方一致同意——虽然都没有公开这样说出来过,所有的问答都应该是本来含有的那些意思,也就是说,实话实说,准确表述,不要拐弯抹角,隐藏任何其他意思。

虽然话是这么说,但我们也必须承认存在着例外。就像我们已经指出过的那样,受访者在相信这样做将对自己有利时,可能会隐瞒、回避、歪曲事实甚至说假话。所以记者必须时刻保持清晰的头脑,注意发现谈话者违背事实真相的那些蛛丝马迹。

就记者来说,在访问中指导他行动的那些准则,可以较为详尽地列举出来。当然记者也有隐瞒真相、错误引导甚至说谎话的,而且有的记者还为这些做法辩护,惯于破坏行为准则的记者就有失去消息来源的危险。几乎没有哪一个受访者愿意同那些不称职或只想损人利己的记者对话。当受访者意识到自己不过是被用来抬高记者的地位或者被用来进一步证实、完善记者个人想法的时候,受访者就会闭起嘴巴,拒绝回答任何问题。

如果受访者出于私利企图愚弄记者的话,他们也会面临麻烦。要知道有些老记者足以识别出对方是否在“放试探性气球”,他们提供的信息是否超出了他们自己了解范围或能力范围,甚至他们是否故意混淆视听,提供假材料。如果那些受访者源源不断、明目张胆地愚弄记者的话,一定会导致记者的报复。

二、研究是准备工作重要环节

在所有的采访中,记者只要有时间就应该做好充足的准备。研究是准备工作的重要环节。研究要从阅读网上与所采访问题有关的历史旧闻开始,而一些前期材料可以有三个用途:为记者提供线索从而拟出访问时要提出的具体问题;使记者对采访对象有所了解,有助于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建立一种建设性的关系;为报道本身提供有用的背景材料。

就大多数采访活动来说,所要提的问题在事前就能准备妥当。而在采访过程中,首先提出的一般就是这些已经准备好的问题。在人物访问中,记者想知道采访对象的一些基本情况——年龄、住址、受教育程度、做过何种工作、家庭情况等等,因为网上资料可能已经涉及,所以其中有些问题或许没有必要当场再问了。但是人总是处于变化之中的,工作也会变动,而网上资料还可能是错误的,甚至有这种情况,在人们眼中,某个演员似乎永远保持着他们出名时的岁数。

身份在新闻采访中是十分重要的。在消息中,记者必须说明受访者的身份,告诉读者为什么这个受访者的话是真实可信的。用来询问身份的那些问题是最清楚不过了,但是在采访之前,初学采访者还是要把这些问题写成文字。否则,在采访结束之后,他又不得不回去再找受访者询问这些最基本的问题,那会是一种很窘迫、尴尬的境况。

这些基本的问题通常都是一些中性的、非常易于回答的问题,访问一开始就提出这些问题会使被采访者在与记者相处时不感到拘束。有时候记者还会问一个几乎没有什么新闻价值的问题,这样就能打破面对生疏的采访对象不知从何谈起的窘况。当遇到知名人士时,这种开场白式的问题必须仔细地加以选择。政治家、运动员和新闻发言人常常希望记者就有关事宜直接提问,而没空闲聊天。一旦进入正题,记者就必须提出能够获得读者渴望知道的事实和内幕消息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有时候被称为主要问题。大多数采访是建立在这样一些主要问题的基础上的,记者通过这些主要问题可以挖掘到有新闻价值的情况,而这些主要问题是根据记者采访的目的和主题形成的。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