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8年·第8期

同期声凸显广播新闻报道的传播力

——评第24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作品《总理向我问灾情》

白林
2018年10月18日10:08 | 来源:今传媒
小字号

在2014年第24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四川省记协选送的《总理向我问灾情》获广播消息类一等奖。该报道真实反映了“4·20芦山地震”发生后,四川广播电视台记者在灾区报道时,突遇深入灾区了解灾情、布置救援的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用同期声记录了总理向记者询问受灾情况的整个过程,真实感人。

相对于报纸、电视、新媒,广播的传播手段比较单一,主要依靠有声语言和现场的音响效果等。但合理的、恰到好处的使用同期声,不仅弥补了广播传播方法单一的不足之处,而且使得作品的现场感更强,起到了其他媒介无法达到的效果。

《总理向我问灾情》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从始至终,现场的同期声占了大量篇幅。

一、 现场感增强作品吸引力

现场感是指受众在看和听的过程中对某一新闻事件的主观感受。新闻报道的接近性也不仅指地域上的接近性,更有心理上的接近性。广播新闻报道中的现场感能让听众在听的过程中,在现场音响和人物对话中,对事件的发生和过程进行想像,从而对事件有一个初步判断,对这一事件产生强烈好奇,继而引发听众对这一事件的关注。强烈的现场感会对受众产生较大的吸引力。

在《总理向我问灾情》这一作品中,记者利用同期声营造的现场感让听众如置身其中,从而引发共鸣,关注度自然也随之提升。这种表现形式在该作品中均有体现。但该作品则主要是通过记者和总理的对话同期声来传递新闻报道现场感的。如:

……

总理:那就是你亲眼看见他们进去了?

记者:4点钟的时候已经进去了。

总理:你们要如实向社会报道,我们的队伍已经进去了,情况也基本掌握了。

记者:然后包括玉溪村。

总理:那个村你进了没有?

……

整个对话简洁有力,节奏感强,扣人心弦。总理关注灾情的迫切心情,通过对话表露无遗。听众在总理与记者的对话中可以感受到现场的紧张氛围,再现了一个与时间赛跑的抗震救灾时空。

二、 真实性强化报道感染力

“新闻作品最重要的是什么?最难达到的是什么?总结几十年走过的新闻道路,我终于抽象出两个字:感染。”[1]新闻报道贵在真实,真实的事件、真实的细节、真情的流露,能够让听众深深地被感染,而这种感染,是发自内心的,不需要用多少华丽的语言来修饰的。南北朝文艺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中写道:“繁采寡情,味之必厌”,即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要以服务内容为主旨,如若缺乏真挚的情感、即使辞藻华丽,也是缺乏生命力和感染力的。这是新闻报道的特殊规律和准则。

一件作品的真实性决定了其感染力,尤其是有大量现场同期声的作品,其感染力自然不言而喻。作品中《总理向我问灾情》总时长2分40秒,主持人解说词仅18秒,其余全部为同期声,均为记者和总理、成都军区司令员的现场对话同期声,例如:

……

记者:我是川台的,我们刚刚到了宝盛…

总理:宝盛你去了吗?

记者:我去了,我到的宝盛玉溪村,前面路断了,车也过不去,人也堵在那儿,然后又余震不断,所以滚石、滑坡就不停的在出现。然后我们在那看见有大概50个官兵,分成若干个小组往前走。

……

在这段同期声中,受众能明显听到总理打断记者回答追问的细节,这一真实的细节把总理关心灾区情况的急切心情表现的自然质朴。听众从字里行间和总理急切的话语间读懂政府对灾情和人民群众的关心,也展示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心系灾区群众生命安全,亲民务实的工作作风。作品的温度和感染力也让该作品具有了强大的生命力。听众在被作品感染的同时,心也因此与灾区人民、总理、共和国紧紧地连在了一起。新闻报道最终推动形成一股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合力。因此,“追求感染力,是一个记者的天职,也是毕其一生的奋斗目标”[2],还原新闻事实就是实现这一目标最有效的方式。

三、 口头语凸显报道影响力

“口头为‘语’,书面为‘文’”,这是叶圣陶先生对“语”和“文”关系的阐释[3]。要评判一件广播作品的好与劣,作品的口语化程度应该是一个很重要的评判标准。广播不同于电视、报纸,它的声音是即时性的,停留在听众的耳中和脑中的时间非常短暂,因此,可让听众消化的时间也非常短。如果广播语言大量使用书面语,很有可能让听众无法迅速地接收到其中的信息。所以,一直以来,广播的口语化是广播发展的一大趋势。但长期以来,由于受字正腔圆的新华体的影响,以及广播媒体大量采用同城、同质的平面媒体稿件,在对其进行简单音声化处理后即予以使用,这些均导致缺乏对广播媒体自身特性的重视与发挥,广播媒体有声语言呈现书面化色彩鲜明、口语化被忽视的现状。

而作品《总理向我问灾情》这件作品中使用了大量的口语,语言简洁明了,让作品很容易入心入脑。如:

……

记者:总理辛苦!

总理:谢谢你啊,你也辛苦了。你是哪个台的?

记者:我是川台的,我们刚刚到了宝盛…

总理:宝盛你去了吗?

……

大量口语的使用,使得这件作品通俗易懂、简单直白。因此,也就拉近了听众与媒体的距离,影响力和关注度自然得到了提升。《总理向我问灾情》一经播出,引起强烈的反响。四川广播电视台等电视媒体和新华网、人民网、凤凰网等网络媒体均进行了转播和转载。这一影响力的取得不仅来自于作品重大的主题,还有其亲切自然的口头语表现形式。

四、同期声隐含报道思想力

一篇好的新闻作品一定要有思想力,也就是说这篇报道要给听众带来哪些信息,以及它所要达到的目的,就是它的思想力的高度体现。

“4·20芦山地震”发生后,第一时间向全国人民和世界报道灾情和救灾进展情况是新闻工作者的使命和责任。四川广播电视台记者第一时间冒着生命危险徒步进入震中地区采访报道,突遇前往灾区指导抗震救灾的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品《总理向我问灾情》中,通过记者和总理、军区司令员之间的对话隐含了丰富的报道思想性和鲜明的倾向性。例如总理和成都军区司令员的一段对话:

……

成都军区司令员李世明:总理,宝盛这块我去了,这有一个大桥断了,另外这里有九公里的山体塌方,彻底把道路给断了,部队把车全部停在大桥以南,徒步进去了,现在已经进去1100人。

总理:(总理对成都军区司令员李世明说)你们把这个徒步的生命线要让人守护住,这边道路可能短时打不通,但是徒步也要守住,这样你们人能进去,让里面的人能够感觉到出得来,不能说被封锁住了出不来了,这样他心里面就安定了。

……

通过对话,听众明显会体会到党和政府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高度负责的立场与态度。将作品的报道思想表现得淋漓尽致但却不漏声色。另外,在总理和记者对话中,总理要求记者,“你把这个情况向全社会发布,讲清楚”,通过同期声对话传递总理主动要求新闻媒体公开灾情与救灾情况信息,表现出党和政府对信息公开的重视与坦诚,对抗震救灾工作的自信与担当。这些鲜明报道思想都隐藏在新闻角色的话语中,但却实现了加强党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作用,对受众的思想力和向心力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诚然,这件作品与记者的新闻敏感有着必然的联系。记者突遇正在指挥抗震救灾工作的国务院总理,抓住了与总理同期声对话的新闻价值,以总理与记者的同期声贯穿始终,营造了真实的现场氛围,并主动要求总理为四川人民说几句话,使新闻作品具有传播力,既有传播的广度,又有传播的深度。

参考文献:

[1]范敬宜.感染是新闻作品生命力之所在——《山河壮丽人多情》序[J].中国记者,1996(4):47.

[2]刘保全.感染力:新闻作品生命力之所在——第16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3.5万救命钱留给病友》消息作品赏析[J].当代传播,2007(2):9091.

[3]叶永涛.口头之“语”与书面之“文” [J].语文世界,2014(12):1.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