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政府引导网络舆情的挑战及出路
新媒体时代,移动通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人们可以通过微博、微信、知乎等多种渠道了解最新消息,评论新闻热点。政府可以利用新媒体扩大影响力,民众通过各种渠道了解政府最新动向,理解政府政策含义,从而促进政府政策的推行,提高民众对政府的信任感,推动中国社会民主化进程。但是在新媒体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需要引起政府注意。新媒体时代,社会舆论的传播由原来的传统媒体如报纸、电视等转变为新闻客户端、网络杂志等,由专业的主流媒体传播转变为公众传播,意见领袖发挥作用越来越大。部分媒体为了吸引眼球,追求自身利益而扭曲事实,恶意编造信息,主流媒体回应不及时更加加深误解,造成不良社会影响。而政府目前引导网络舆情经验不足,能力有限,以控制为主的方式容易招致人们不满,导致政府难以掌握网络舆情的发展方向。
一、网络舆情的概念及特征
(一)网络舆情的概念
网络舆情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通过网络围绕中介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变化,民众对公共问题和社会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信念、价值观,是较多民众关于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等表现的总和。新媒体时代,人们有更多平台表达观点,因此舆情较以往更加密集多发,如果舆情得不到引导,对社会造成恶劣的影响,较多的负面舆论可能引发民众对政府的不信任,影响青少年的价值观,在个别媒体的挑拨下,甚至出现群体性行为,危害社会秩序和安全。因此政府应对网络舆情进行有效地引导,树立正面积极的政府形象,维护社会安全稳定。
(二)网络舆情传播的特征
1.传播速度快、涉及领域广。互联网的出现打破了人类在空间地域上的限制,无论新闻事件发生在何处,人们能够通过互联网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相较于传统媒体,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速度飞速提高。传播过程中可以借助图片、视频等多种方式,增加趣味性、可读性,使新闻事件更加广为人知。互联网络如同一个虚拟社会,网络舆情涉及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舆情调查实验室联合百度搜索共同发布的2017年民生热词,网友热议话题包括:共享单车、校园安全、抗污治霾、二胎政策、众创空间、反贪反腐等,涉及领域广泛。
2.网络舆情传播具有突发性。网络是一个虚拟社会,网络舆情涉及多个领域,任何与网民利益息息相关的话题均有可能点燃网友情绪,使议题呈现井喷式传播。2018年5月14日,川航挡风玻璃破裂的话题出现在微博热门搜索,事件起因是在当日早上7点左右,航班挡风玻璃突然破裂,机长在驾驶舱超低温、缺氧、狂风的情况下把飞机从32000英尺左右紧急下降高度,最终成功迫降成都机场,挽救了飞机上超百人的生命,避免了一次严重的空难,该机长被称为“英雄机长”。事件发生后在不到24小时内,主流媒体、社会媒体等对事件进行报道,网友自发性参与、转发、评论、传播,一时间川航机长的英雄事迹为中国人所知。
3.网络舆情传播具有自主性、交互性。议题引发民众关注后,网民可以通过点赞、评论、发布朋友圈等多种渠道表达自己的意见、观点和情绪,舆论铺天盖地而来。同时,主流媒体与社会媒体、主流媒体与网民、社会媒体与网民、网民与网民之间等会存在信息的交流与传递,以点带面,具有较强的自主性。例如2018年3月发生的滴滴顺风车事件,在短短几个小时之内,微博、微信的公众号和朋友圈、知乎等社交平台均出现相关话题,形成全社会的高度关注。除此之外,部分议题可能发生起初并未引起人们注意,但在部分媒体运用传播手段使事件得到人们的关注,一旦引起人们注意,必定会波及周边人,具有较强的交互性。例如2016年5月份的魏则西事件,因为魏则西本人在知乎上回答了问题,引起了知乎中部分人的同情与关注,在魏则西去世两个月后,他回答的问题成为了知乎热门话题,之后关注度井喷式增长。魏则西事件中,以知乎为点,从知乎用户扩展到微博、微信等各大社会媒体、公众。
二、新媒体时代,政府引导舆情的挑战
新媒体时代,议题设置具有多样性,网络舆情风向多变,传播速度快,舆情具有突发性、自主性,因此政府必须对网络舆情进行引导,使事件发展不致威胁社会稳定。通过对网络舆情引导,有利于安抚网民情绪,引导网民理性讨论、行动,有利于社会媒体、自媒体妥善处理议题,还原事件真相,有利于政府掌握舆情引导的主动权,促进社会民主化进程。但是新媒体时代,人人都能发言,人人都有麦克风,网络舆情引导并不容易,政府面临艰巨的挑战。
(一)舆情引导力量有限,缺乏主导权
根据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统计报告,截止到2017年12月,经过新浪平台认证的政务机构的微博账号达到134827个,政务微博数量较2016年增加9729个。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中政府官方账号增多意味着各级政府越来越重视新媒体的利用。但是看似主流媒体账号众多,但是实际的引导力量有限。各级政府账号运营情况存在差异,在微博被转发数排名中,共青团中央排名首位,共被转发689次,与网友互动最多,其他账号则相差甚远。
各级政府开通政务新媒体账号目的是方便民众了解政府信息,但是关注人相对较少,影响政府信息的传播。部分账号有一定的关注度,但是发布信息数量少、频次低,几乎处于停用的状态,影响了政府形象。
(二)舆情引导态度消极,回应不及时
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更加迅速,任何关于政府部门的消息,尤其是不良信息传播的更快,所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心理学家卡乔波认为人的大脑有一种“负面偏好”机制,使得大脑对于负面消息更为敏感,并且认为坏消息比好消息更为重要。因此,负面消息会让人产生更多的注意,更彻底的分析以及更广泛的联想。在这种心理作用下,各个政府部门一旦有负面消息出现就会广为传播,对政府形象产生颠覆性影响。2017年4月,一名网友在微博上传几张照片,照片中不少群众在排队办理业务,重点是办事大厅的窗口设计较低,并且没有提供座椅,群众只能“卑躬屈膝”办理业务,此条微博发出引起广泛热议,网友评论“果然艺术来源于生活,这就是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的现实版窗口”,此事在网络中不断发酵,类似《人民的名义》中的“蹲式窗口”的新闻不断出现,比如“湖南某派出所市民蹲地上办证”“温州南站上演丁义珍式窗口”等。
对此新闻,部分政府部门做出回应称整改,有的则是不回应,等待新闻热度下降,然而这种做法使民众对政府更加不满意。新媒体时代,网络舆情往往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政府相关部门若不及时回应,处理,公众心中对政府的印象将会是负面的。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