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8年·第9期

主旋律电影的多元化叙事策略【2】

——以《红海行动》为例

杨桃莲
2018年11月20日13:54 | 来源:今传媒
小字号

(二)去个体中心化,强调集体英雄

以往的电影,导演往往喜欢以个体为中心,在观众心目中塑造“孤胆英雄”,如《战狼2》将冷锋的个人英雄主义无限放大,以一敌百,无所不能,不会受伤,更不会死。如此,观众最后只记住“冷锋”这个主角英雄,而会忘记其他角色。

与《战狼2》所塑造的孤胆英雄不同,《红海行动》则是去“个体中心化”,成功刻画了“蛟龙突击队”8人小组的英雄群像。导演林超贤称,《红海行动》是一部超级英雄电影,在这个中国故事里,“超级英雄”不是众星捧月的个体,不是孤胆英雄,而是一群有血性、有担当的人。《红海行动》里不存在唯一的主角,八个突击队员都是主角,他们组成了缺一不可的群像,这八个人的角色设置,和真实存在的海军“蛟龙”突击队是对应的[6]。

他的这一突破得到了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名誉主席李准的赞赏:“《红海行动》没有把单打独斗式的个人英雄主义当做当代中国海军官兵的精神制高点,而是把焦距对准了集体主义精神,这才是我军战斗力最深厚、最强大的精神。他们每个人都是英雄,都身怀绝技,但都各有自己的弱点,加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可以互相取长补短,变得无坚不摧。这种崇高信仰下的现代集体主义精神,照亮了全部的剧情,使该片鲜明地区别于西方军事大片的精神内涵。”[7]

导演这种彰显“集体英雄”的做法,比以往电影中的“孤胆英雄”更显得真实可信,更让人感觉个人力量是有限的,而只有团队合作才能真正成功,也更容易让观众获得一种“我们都是英雄”的认同感。

三、宏大叙事:弘扬国家形象,激起观众的爱国情怀

《红海行动》通过“蛟龙突击队”8人小组为了营救人质而与恐怖分子作战的故事,明示了8人小组的强大实力,暗示了我国海军实力的强大,并进而象征了我国的强大实力,展现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形象,激起了观众的爱国情怀。

《红海行动》对国家形象的塑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家国一体”的构连

《红海行动》选择在大年初一放映,有其深刻的意涵,当时影片运用的海报语是:“2018 大年初一 中国海军接你回家”。“大年初一”是祖国家家户户团圆的日子,而影片中的人质却不能回家团圆。在不能回家团圆的情况下,有海军接其回家团圆。这个“家”既指个人家庭之“小家”,也指“国家”这个“大家”。因为,人质是在国外的,他们想回的“家”既是自己的“家庭”,也是自己的“国家”——它的名字叫“中国”!导演利用“家”的转喻性,巧妙地将“家”“国”构连在一起,自然而然地触动人们心底的“爱国”软肋。

在人质不能回家团圆的情况下,我们的国家没有因为路远、困难重重而将其抛弃,而是将我们英勇善战的海军派出去接其回家,不惜牺牲他们的生命,这充分体现了祖国对落难同胞的关爱,这样的国家,影片中的“人质”能不爱吗?而作为观众,在外打工的民众、漂泊他国的游子能不爱吗?一句“我们是中国海军,我们带你们回家!”,令人动容之余更为强大的祖国而自豪。

导演故意将此影片放在大年初一,可以使观众产生一种时间上的错位,似乎荧幕上的“接人质回家”行动就发生在大年初一这天,远在异国异乡的游子看了此片更能涌出一股强烈的思乡之情,对祖国的感激之情,而爱国之情更是难掩心扉!

(二)国际人道主义的体现

《红海行动》表现了对生命、对个体的尊重,这点上,此片借鉴了美国商业电影《拯救大兵瑞恩》。《拯救大兵瑞恩》讲述的是美国陆军参谋长马歇尔上将出于人道考量,令前线组织一支8人小队,在人海茫茫、枪林弹雨中找出生死未卜的二等兵詹姆斯·瑞恩,并将其平安送回后方的故事,体现了美国的人道主义精神。

《拯救大兵瑞恩》引发了国人的反思:为何美国能动用武力去救一个士兵?而我们中国却不会出现反映这种情节的电影?终于,在《战狼2》中,有了孤胆英雄“冷锋”到非洲战乱区域为同胞而战的场景,大快人心;并且中国是踏出了国门解救人质的,这令中国国际形象大增!也难怪其在2017年获得暑期票房冠军。

但比《战狼2》更高一筹,更显大气的是,《红海行动》影片对生命、对个体的尊重是不分国别的!在面对营救一名中国女人质和带走一百多名当地人质的艰难抉择面前,队长杨锐决定在保证完成任务的前提下,救走全部人质,而当地人质远多于中国人质。为此,以寡敌众的蛟龙突击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这种选择体现出了“对个体生命无国别、无差异的珍惜与尊重”,跳出了简单的“恩怨情仇”的窠臼,把影片的主题从单纯描述战争的残酷提升到了对生命的珍重和拯救,淡化了民族主义与国家英雄主义色彩,从而起到了“以战反战”的效果[8]。 此立意也超越了它的模仿对象《拯救大兵瑞恩》,彰显了中国国际人道主义的精神,令国人欢欣鼓舞,为祖国骄傲自豪,从而产生爱国的激情!

(三)“和平”的诉求

《红海行动》全程均是战争,它用动作讲故事,画面劲爆、场景真实、特效逼真、剧情紧凑。影片由六场大战构成,从海上对决到街头巷战、狙击手对决、坦克对决等,一场接一场的战斗让观众目不转睛、应接不暇,时刻处在紧张状态,几乎没有喘息的时间。《中国艺术报》总编辑康伟指出,《红海行动》最夺人眼球的首先就是“高密度、高强度乃至带有轰炸性的视觉奇观”,是“以纯粹的重工业手段猛火打造而成,将中国电影的工业化水平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7]

《红海行动》部分战争场景过于真实和血腥,炸飞的断臂、断手、断脚,被炸弹烧成焦炭的尸体遍地都是。如庄羽在羊圈里与敌军奋勇激战,把手榴弹扔出去时发现地上是自己被打掉的断指。医疗兵陆琛捡起敌人的手雷反丢出去,整条手臂被炸断。还有“石头”张天德的脑袋被敌人的子弹给射穿。8名队员中两人牺牲、多人重伤……影片呈现给观众这份震撼人心的惨烈不仅扩大了剧情的张力,更是对现代战争的真实反映。

导演虽然讲述的是战争的激烈和惨烈,但是其宗旨指向的却是和平,其话语的背后是对和平的诉求,对和平的渴望,对和平的强调。它是在对战争残酷场景的近距离描绘中,透露出中国军队“以战止战”“以战反战”“维护世界和平”的大国担当和大国责任,是守正义、护和平、保安全的中国底色,其 “勇者无惧、强者无敌”的口号喊出了新时代中国军人的精神。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明振江所说:“人民海军用维和行动体现了反对恐怖主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当今世界崭新的话语主题。” [7]它展现了中国不好战但也绝不畏战的形象,揭示了实力与道义兼具的底气。

四、结语

电影《红海行动》在整部“战争”叙事的紧张张力中,巧妙地将微观叙事、中观叙事融在其中,让观众自然而然地产生自己的情感,并进而自然而然地体会到国家的宏大叙事,产生文化的自信和爱国的激情。如此这样隐性的、柔软的,没有主旋律调儿的影视作品赢得了极好的口碑与票房,反而达到甚至超过了其要“宣传”的效果。这种安排为主旋律电影提供了良好的叙事范本,即在体现宏大叙事的过程中,更应该注意将个体的小叙事融入文本,让观众在情感涉入影片场景、人物、情感的过程中获得观看的愉悦和满足,并以此推动对于宏大主题的思考和认同,在多元叙事推动下促进影片情理的交融,让不同年龄、不同阶层的观众都能够寻找到触动内心柔软部位的细节和场景,完成对于影片的自我指认和再叙事。

参考文献:

[1]房永智.《红海行动》好在哪儿[N].中国青年报,2018-03-01.

[2]《红海行动》票房33亿,谁获利最多?我们认真算了一笔账[EB/OL].http://gold.cnfol.com/licaizx/20180311/26126685.shtml,2018-03-11 19:43:02.

[3]John Fiske著.张锦华等译.传播符号学理论[M].台湾: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5:119.

[4]钟玲.《红海行动》:记住战争,记住温情[N].中国妇女报,2018-03-01.

[5]白羊先生.《红海行动》:战争,没有让女人走开[EB/OL].http://movie.mtime.com/240425/reviews/8031386.html.

[6]林超贤.导演林超贤:《红海行动》不需要明星和流量[N].澎湃新闻,2018-02-28.

[7]李俐.《红海行动》的价值远不止26亿[N].北京晚报, 2018-03-02.

[8]包磊.为什么很多人看了《红海行动》,才意识到《战狼2》有点“假”——“假”在哪里[EB/OL].上观新闻,http://www.jfdaily.com/news/detail?id=80680.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